行家说第三代半
让产业信息创造价值
关注公众号
别猜了!大家可能误会特拉斯了
第三代半导体风向 | 2023-03-04
行家说

这次特斯拉“投资者日”的寥寥几个字,把国内外SiC和电机股市折腾得够呛。

行家说

而这次大风波也不断地引发各种“狂想曲”,最近又出现了各种猜测,例如特斯拉可能采用“IGBT+SiC二极管”,甚至要换沟槽栅SiC MOSFET供应商等。

这两天,“行家说三代半”又重新咨询了一些SiC行家,对整件事情进行了复盘,发现大家可能误会特斯拉了,整件事情或许只是虚惊一场。

本文想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说误会特斯拉了?

2、特斯拉有什么值得期待的SiC技术?

3、特斯拉会不会用混合模块方案?

4、特斯拉用的是不是沟槽栅SiC MOSFET?

减少的75%是什么?

为什么说误会特斯拉?

下面这张图可能成为碳化硅行业发展史的“黑”材料。仅仅“减少75%碳化硅(75%reduction in silicon carbide)”这6个字就引发了一场股灾,这杀伤力也是够够的。

行家说

其实不仅中文博大精深,英文表达也很含糊。图片中的“reduction”,以及特斯拉动力总成副总裁柯林·坎贝尔口中的“less”究竟指的是什么?

——是减少碳化硅的器件数量?还是缩小碳化硅芯片的尺寸?我们接下来分析一下。

减少器件数量?

特拉斯Model 3采用了48颗SiC MOSFET器件。如果器件数量减少75%,那么他们的下一代主驱逆变器只需要12颗,即48颗×25%=12颗。

但这个前提是——第一步,特斯拉要放弃现有的400V充电网络,改用800V电压,SiC MOSFET要从650V提升到1200V,这一步理论上可以将器件数量减少到24颗;第二步是通过提升模块的散热能力,以进一步减少器件数量。

行家说

但是,“行家说三代半”通过与碳化硅行家交流发现,第一步就不太现实。

一方面,特斯拉“历史包袱”太重,暂时没有动力去转800V。

根据特斯拉充电业务负责人丽贝卡·蒂努奇的说法,2022年特斯拉约有4万个超级充电桩,V2超充站最大充电功率为120KW,V3超充站的最大充电功率为250KW。特斯拉2024年底向用户提供的依旧是250kW的超级充电桩。

而在2022年一季度的财报会议上,埃隆·马斯克就明确表示,从400V转800V每辆车只节省 100 美元,如果其超级充电站全部转换为800V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另一方面,特拉斯的增压器还是“有点东西的”。以model 3和现代Ioniq5为例,根据官方数据,电量从10%充到80%,400V的model 3只落后11分钟。以目前全球800V充电桩的数量来说,似乎暂时还不足以对特斯拉构成威胁。

行家说

熟悉特斯拉的行业人士也猜测特斯拉下一代主驱逆变器依旧是400V低压。

减少芯片(die)面积?

近年来,特斯拉供应商——意法半导体的SiC MOSFET芯片尺寸一直在缩小,巧合的是,如果按照第3代MOSFET面积是第2代的1/4来算,芯片面积刚刚好缩小了75%。

行家说

那么,坎贝尔说的“封装中的碳化硅晶片要小很多(It means that the silicon carbide wafer that's inside those packages can be much smaller)”,也就能解释得通了。

所以回过头来看,特斯拉这种“含糊”的表达似乎没有问题,可能是股民误会了特斯拉。因为他们确确实实减少使用75%的碳化硅(材料),只不过这主要是得益于器件企业的技术进步,而不是特斯拉有什么“秘技”。

所以可以进一步猜测,特斯拉“减少75%碳化硅”可能也并不特别需要采用沟槽栅器件。

散热能力提升2倍,

特斯拉为何强调封装?

如果上述猜测成立(即减少的是芯片面积),那么特斯拉在下一代碳化硅主驱会有哪些新技术?

回顾一下,特斯拉之所以能够率先在量产车型的主驱中采用SiC MOSFET,用的是独一无二的T-pak单管,而不是主流的三相全桥,并且能够经受住长达5年的可靠性考验,这得益于他们出色的封装技术。

行家说

这次的投资者日活动,他们也重点强调了封装技术。

其实碳化硅芯片尺寸缩小,散热设计更难。由于碳化硅器件的导通内阻小、耐压高,其芯片尺寸可以做得很小。举个例子,一颗1200V150A的第四世代硅基IGBT芯片面积约为142mm2,而类似规格的13mΩ碳化硅片芯片面积只有30mm2,大约是前者的五分之一。

但是,碳化硅芯片面积的减小会导致发热密度急剧增加,在同等功率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导热能力的要求提高了3~7倍。

所以,SiC MOSFET芯片尺寸缩小了75%,为了保证器件在车规应用中的可靠性,单管或模块封装就需要采用更好的导热结构设计,并采用先进的材料,以使得模块总体热阻最小化,热导率最大化。

行家说

所以特斯拉才会开发自己定制化封装技术,相比于市面上的碳化硅产品,这种封装的散热能力提升了2倍左右(We designed our own custom package,and we can extract twice as much heat out of that package as we could buy off the shelf)。

行家说

加入碳化硅大佬群,请加VX:hangjiashuo666

混合模块可行吗?

特斯拉真的会用?

很多人之所以猜测特斯拉接下来会用“硅基IGBT+SiC二极管”这种混合模块,是因为特斯拉接下来会做15万元左右的汽车。

事实上,我们猜测这可能也不一定会成立,主要有3个原因:

效率提升有限

从下图可以看到,在400V架构下,全SiC方案和全硅方案,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太大,WLTP总损耗变化只有2%-4%。如果将换成效率更弱的混合模块,它与全硅方案的效率差距只会更小,而且价格更高。

行家说

T-pak成本有优势

事实上,得益于T-pak封装,特斯拉的碳化硅逆变器成本已经跟硅基逆变器很接近。

根据IDTechEx公司对2018款Model 3逆变器和2020款Model Y第二代逆变器的成本估算,2021年时,特拉斯的SiC逆变器几乎与2019款日产聆风和捷豹I-PACE 的硅基IGBT逆变器成本相当。

行家说

再叠加前面提到的SiC MOSFET面积用料缩小75%,器件价格也会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们暂且可以猜测,特斯拉的逆变器成本会继续下降,其成本压力并不像其他厂商那么大。

尺寸和可靠性问题

而且采用混合模块劣势明显。

首先,采用混合方案,整体的模块和逆变器尺寸会变大很多,以下图为例,1颗IGBT+1颗硅二极管的尺寸要比5颗SiC MOSFET还大。

即使二极管换成碳化硅,混合模块的总体占位面积也比4颗SiC MOSFET还大,这势必让模块和逆变器的成本和重量不再有优势,甚至影响电池续航能力。

行家说

蓝色为SiC,红色为IGBT,白色为二极管

其次,2022年特拉斯就因为“后电机逆变器碳化硅器件可能存在微小的制造差异”,发生了召回事件,业界猜测这主要是单管并联的不均流导致的。

如果采用混合模块方案,要用1颗IGBT+1颗碳化硅二极管,来取代1颗SiC MOSFET,那么整体模块的器件数量将翻倍,从48颗增加到96颗,那么特斯拉逆变器的可靠性就更成问题了。

而且,特斯拉的下一代主驱是专门用在15 万元的车,低端的,这逻辑成立吗?其他高端车型怎么办?

行家说

降本是第一性原则

无限风光在新能源

总结一下,特斯拉可能不会大幅减少器件数量(75%),而是得益于SiC MOSFET供应商的进步,将芯片面积减少了75%左右。

他们采用混合模块的可能性也不大,特斯拉这次没有开发出很“卷”的技术,所以,车企和碳化硅企业大可长舒一口气。

这几天,许多碳化硅行家都说了同样一句话——遵循第一性原理,即持续降低比电阻,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使得芯片越来越小,这是碳化硅MOSFET发展的必然途径。

根据某碳化硅企业此前发布的文章,SiC MOSFET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了第三代,业界通过自对准、光刻等技术持续缩小元胞尺寸。

例如,英飞凌和罗姆的方式是从平面栅向沟槽栅过渡:

行家说

英飞凌(左)、罗姆(右)

而安森美的技术路线是改变元胞形状和沟槽栅:

行家说

而只有碳化硅器件价格越来越低,才能进入到更为巨大的市场。当碳化硅器件价格足够低时,它不仅可以挤占IGBT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可以挤占IGBT在工业、储能、光伏、风力发电、空调、冰箱等传统市场。

在文章的最后,“行家说三代半”想说的是,碳化硅上车是不可逆的趋势。

最近,理想董事长兼CEO李想是这么说的——100度电的中大型 SUV通常的续航为 600 公里,如果用 800 V 高压平台配合更好的风阻系数以及碳化硅技术进行优化,实现同样的续航只需 80 度电,换而言之,整体的汽车成本可以下降 3~4万块钱。

行家说

最后的最后——5月30日,“行家说三代半”将在上海举办“汽车与工业SiC供应链大会”,欢迎大家报名参会,也欢迎器件、材料和设备等供应商带来你们的最新技术和产品方案,帮助降低碳化硅成本、优化供给。

行家说

行家说

其他人都在看:

近150亿!传Wolfspeed叕要建SiC厂?

大众汽车签订这家SiC供应商

30亿!江苏又一GaN工厂建成

今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