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行家分享:新型显示与显示行业趋势
行家号 · 2025-08-18
在近日举办的DIC EXPO 2025中,来自海内外4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显示产业专业观众齐聚现场,行家说Display就本次展会及新型显示技术发展,采访了多位显示行家。
德莎
行家说Display:显示面板朝着“更轻、更薄、柔性化、高可靠性和集成度”方向发展是确定性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德莎都做了哪些举措去推进发展?
德莎胶带大中华区电子事业部销售经理顾俊:面对日益严苛的客户需求,实现更轻薄、柔性化的屏幕显示已成为供应链各环节的共同挑战。为系统性应对这一挑战,企业需以扎实的技术积累为根基——深厚的技术底蕴能确保对客户特定需求做出敏捷响应。同时,建立高效全流程协作机制是实现快速落地的关键。
德莎始终以"全方位、全周期的一站式服务"为合作宗旨。具体而言,在项目初始概念阶段,我们即与客户开展战略协同,基于其设计目标与应用场景,共同探讨适配的产品解决方案;进入开发阶段,技术团队将深度介入,通过小批量验证实时优化方案;量产阶段,研发人员将驻场提供产线技术支持,全程跟踪生产进程,确保产品性能与良率达标。这种贯穿设计、验证、量产的全链条闭环支持,正是德莎为客户提供可量产化柔性显示解决方案的核心保障。
行家说Display:展望未来3-5年,您认为显示行业的技术演进(如更大尺寸Micro LED商业化、透明显示、AR/VR显示优化)将给胶粘技术带来哪些颠覆性的需求变化?德莎的研发线正如何布局以引领这些潜在变革?
德莎胶带大中华区电子事业部销售经理顾俊:未来3-5年,Micro LED技术因兼具LCD与OLED的核心优势且突破其应用局限,被广泛视为显示行业的变革方向。其核心价值在于形态与尺寸的高度灵活性,既能满足小型电子设备的精密显示需求,又可扩展至车载、商显等大尺寸无缝拼接场景。
针对这一趋势,本次我们也重点展示Mini/Micro LED直显屏光学封装胶膜。当前Micro LED量产面临的核心瓶颈在于生产良率不足与光干扰问题,二者显著推高制造成本并制约显示性能的优化空间。为系统性突破这一平衡难题,德莎通过定制化胶带封装技术提供关键支持:基于与客户的深度协同开发,精准优化材料与制程工艺,针对性提升封装良率,同时有效抑制光学干扰。
我们致力于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封装及巨量转移环节的闭环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协作精准定位量产痛点,提供贯穿设计验证到批量落地的全周期支持,加速实现Micro LED显示技术的价值落地。
沃格光电
行家说Display:请您重点介绍一下65寸超薄GCP(玻璃电路板)Mini LED TV产品,其独特的创新点和技术点。
沃格集团品牌经理樊楠峰:这是沃格光电全球首款基于0OD(零混光距离)架构的Mini LED背光源的产品,该产品通过独特的精准光源设计,消除了传统混光距离,有效解决了光晕和串扰问题,实现了空间内更清晰锐利的显示效果。其技术亮点在于实现了万级分区精细控光,达到“一区两灯”的配置。在核心显示指标上,其画质表现已可媲美OLED;同时,该方案具备更优的触控灵敏度以及更具竞争力的成本优势。该技术的应用门槛较低,利于用户快速掌握。
当前,沃格光电致力于推动此项技术的持续迭代和中国产业链综合优势的释放。通过整合玻璃基板技术与Mini LED方案,将显著提升终端产品的显示水准与品质档次。该方案于本年度完成开发,目前正与数家头部终端品牌展开合作洽谈。
行家说Display:您认为玻璃基技术在大规模商业化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核心瓶颈是什么?有何应对策略?
沃格集团品牌经理樊楠峰:玻璃基技术并非今年才问世,沃格光电在该领域已深耕六年以上。行业共识认为,玻璃基板的研发与应用确实存在显著挑战。
例如,实现玻璃线路必须将其转化为玻璃电路板,这涉及到复杂的玻璃镀铜工艺,其中核心难点包括确保铜层附着力、克服微裂纹隐患,并最终实现产品化应用。沃格光电自成立以来长期专注于玻璃相关产业,构建了覆盖玻璃基电路板全产业链的技术经验和设备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解决上述核心问题方面,公司拥有独特的核心技术,如玻璃厚铜技术和玻璃通孔技术。这些技术优势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良品率,保障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并有效解决终端适配性问题。
行家说Display:请您重点介绍一下玻璃电路板最新的应用情况。本次DIC展会上,贵司重点展示了哪些产品及解决方案?都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呢?
沃格集团品牌经理樊楠峰:沃格光电已将2025年定位为玻璃基技术产业化元年,基于其产品已实现批量商业交付。在新型显示应用领域,沃格的玻璃基电路板技术当前进展显著。同时,在基于玻璃通孔(TGV)技术的半导体应用领域,沃格正在与多家全球头部客户合作,推进产品验证与导入。
SMC自动化有限公司
行家说Display:近年来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快速发展,您认为中国自动化行业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未来挑战是什么?
SMC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泰立:当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海量数据。然而,数据收集仅仅是第一步,核心挑战在于后续的处理流程设计、价值应用体系构建,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转化为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的关键动力。
为系统性解决这一问题,SMC近两年重点引入了具备前沿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的博士人才团队,其核心工作聚焦于构建基于先进AI大模型的数据智能平台。该平台旨在打通从原始数据采集、深度清洗整合、智能建模分析到精准洞察输出及最终行动转化的完整闭环。数据价值挖掘与效率良率提升的结合,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命题。SMC正通过构建坚实的数据处理能力与高级分析能力,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与竞争力重塑提供关键支撑。
汇川电机
行家说Display:在机器视觉领域,汇川电机已开始应用AI技术,这在生产中的实际成效是怎样的?汇川电机对于AI时代的到来,有哪些具体性举措?
汇川技术显示行业总工袁孙辉:在视觉AI应用方面,汇川产品主要基于深度学习的原理,与传统算法相比,省去了很多示教参数的调整。在导入大模型之后,在需要实现快速换型的场景,具有明显优势。针对这个时代的到来,我们也相应地推出了许多具备AI功能的产品和AI功能,例如伺服、气动、机器人等的预测性维护功能和伺服的AI增益调整及PLC的AI编程等等,共同推动了AI智能化的发展。
广州鹿山兴邦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行家说Display:本次DIC展出的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相较于市场上已有的同类产品,具备哪些独特的优势和创新点?
广州鹿山兴邦光学材料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乔立根博士:我们本次展品主要聚焦光固化胶OC创新成果,重点推出两大特色产品线。
第一类产品是折叠OC,在产品特性上对标日韩产品,成功实现低温模量显著降低,有效改善屏幕低温环境下的柔韧性;同时保持高温模量下降缓慢的稳定特性;贴合玻璃、CPI等基材时,其剥离力性能显著超越竞品。我们经过系列相关模拟测试与应用验证证明,该产品在低温折叠次数及耐候性等方面展现突破性优势,有望拓展折叠产品应用场景的性能边界。
第二类产品是车载及LCD贴合OC。其中车载产品采用非紫外光固化型设计,满足现有非UV固化工艺需求;针对大尺寸LCD模组高成本痛点,该产品特别强化高性价比与优异的可返工性,直接助力客户达成降本增效目标。
我们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驱动,通过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与产品设计,致力于提供更具价值的OC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