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LED · 周刊 | 大势不可逆,大道不可违!一场白炽灯退市引发的思考
高工LED
·
2016-09-11
LED产业在进入三季度后,似乎“热”的一发不可收拾,大有“洪荒之力”爆发之时。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从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这是淘汰白炽灯路线图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意味着白炽灯10月1日起将完全退出市场。
受白炽灯全面退市利好带动,上市公司股票涨了,不管八竿子和白炽灯是否沾上边,反正一些大众媒体都说这是个数千亿的市场空间。
当然,还有一些“砖家”说,这不意味着LED的好日子立刻到到来。他们说,禁令难以推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真正能够有效替代白炽灯的新品类产品。
一些不懂行的,甚至说现在市场节能灯唱主角,因为他们把传统荧光节能灯和LED灯混为一谈。
当然,有意思的是,飞利浦躺着“中枪了”。有媒体说,前几年飞利浦节能灯由于被检测出实际耗电量严重超标而拒不召回,此举严重打击了节能灯的市场形象。当时北京市消协对市场上随意抽取的53种节能灯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仅有52.83%的节能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其中“黑榜”中最为著名的品牌就是飞利浦。
由于北京市消协的这次检测,还催生出了中国节能灯行业的首例召回案。就在有关检测结果公布之后,国内品牌雷士照明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召回其被检测不合格的产品,购买相关型号节能灯的消费者可办理免费退换货。但飞利浦此后对检测结果一直置之不理,导致了整个节能灯市场遭到质疑。
当然,也有一些媒体说由于中国LED照明产业竞争激烈甚至出现恶化,很多国际照明巨头甚至纷纷弃守这一领域,包括飞利浦、欧司朗等都出售其照明业务,GE照明也选择退出亚洲市场专注坚守欧美市场。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这些巨头是难以招架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但整体来看这对中国照明产业是好是坏难以预料。
我们想说的是,随着白炽灯淘汰重要时间点临近和LED照明产品的市场接受度趋于成熟,2016年中国城市照明或将迎来一波更换LED灯的高峰期。
高工产研LED研究院(GGII)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白炽灯泡累积产量达20.12亿只,而10月1日之后绝大部分白炽灯产品面临退出。按照目前替换15W及以上白炽灯的LED球泡灯市场价格,每年将新增近500亿元的替换市场需求。
大势不可逆,大道不可违。
不管LED行业这几年经历多么残酷的市场竞争,但没有如此竞争,又怎么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推动LED渗透率的快速上升。如果按照这些跨国巨头的当时“傲慢”,还有些盛气凌人的态度,那么中国企业今天就只能坐等“淘汰”。
我们不可否认,国外厂商在某些领域有着技术优势,然而,随着产业的日益成熟,技术垄断已经成为历史。与此同时,产品线的不断延伸和市场的不断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技术在综合竞争中的分量。
当然,对于中国LED行业来说,最后一道“全球化”门槛就剩下专利问题了。这是需要大家真正携手起来一起去做的事情。
来看本周LED行业大事 ~~~
1
白炽灯全面退市或带动灯丝灯市场持续爆发
截止到2016年6月,照明电器行业出口总额176.5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4.1%,这是最近5年来,行业首次出现负增长。
在所有出口产品中,普通照明用白炽灯产品的出口量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没有明显下滑。
白炽灯在欧美发达国家更早退市,欧美消费者对可直接替代白炽灯的节能产品的需求更为迫切,所以中国企业接到的LED灯丝灯订单大多来自欧美国家。
这也直接导致今年上半年灯丝灯市场持续火热。一些海外零售渠道大的“玩家”不断进入市场,比如宜家、家得宝、沃尔玛等大型卖场都已经开始涉足灯丝灯这个细分品类。
高工产研LED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LED灯丝灯市场需求量达7千万只,预计2016年全球LED灯丝灯需求量将将达2.2亿只,同比增长367%,未来三年,随着LED灯丝灯自动化生产程度提升,产量还将快速攀升。
作为代替传统白炽灯市场的拳头产品,未来LED灯丝灯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左右。
从出口额增速来看,德国、法国、丹麦、巴西、波兰等欧洲国家增长明显,说明符合欧洲人们情怀的中国LED灯丝灯已得到欧洲人们的认知,市场接受程度快速提升。
励测检测副总经理张鸿表示,对于美洲市场,过去几年灯丝灯出口量并不是很大,产品安全和光性能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但随着灯丝技术逐步趋于成熟,并能做到规模化量产,同时,在价格已经降到被市场普遍接受的程度下,预计接下来的市场需求量仍会持续提升。
>> 猛戳:聚焦白炽灯退市 ,灯丝灯市场迎来爆发
2
LED+机器人+智慧工厂到底靠不靠谱
LED照明制造的自动化升级从今年开始,正在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2016年9月6日,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未来将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物流、智慧物联工厂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入战略合作。
按照战略协议,海康威视承诺优先推动支持晶盛机电在LED、光伏领域的“智能制造,智慧化工厂”市场拓展,晶盛机电承诺系统集成方案优先使用海康机器人、机器视觉系统及相应的软件系统。
双方本次战略合作,分别由海康威视控股子公司--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及晶盛机电控股子公司--杭州中为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实施。
晶盛机电于2015年4月9日发布公告拟用1.38亿元超募资金收购杭州中为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使晶盛机电在原有主营业务基础上,强势切入LED照明市场的高端装备行业,加强智能化装备领域布局。
具体业务方面,LED智能化装备上半年实现营收4076.71万元,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00.00%。报告称,随着子公司中为光电(G20-LED照明峰会成员企业)并入合并报表后,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公司前五大客户之一。
截止2016年6月30日,公司LED智能化装备未完成合同中:全部发货的合同金额为710.14万元,部分发货合同金额1775.78万元,尚未到交货期的合同金额为2405.11万元,未完成合同金额总计4891.03万元。
上市公司的强势介入,能否打开LED照明制造新空间,我们拭目以待!
>> 猛戳:LED+机器人+智慧工厂,这家上市公司要发力LED智能制造
3
红外LED市场“暗潮汹涌” 大厂加足马力
据传言,欧司朗计划将本来要用于LED晶片工厂的资金改投至IR LED等虹膜扫描技术。视智能手机厂商和虚拟实境系统对IR LED(红外LED)等虹膜辨识产品的需求大小而定。
虽然尚未拍板定案,不过据报,欧司朗计划投入至少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7.5亿元)到位于德国雷根斯堡的LED晶片厂。
国内LED封装上市公司鸿利智汇(300219),近年来在LED其它细分领域积极布局,在红外LED(细分领域为图像识别、人脸识别)领域也早有布局,未来市场需求一旦放量,公司将具备先发优势。
鸿利智汇旗下主营红外LED的参股子公司旭晟股份(837094)上半报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585.6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83%。
公司主要从事红外线LED器件及其组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的产品包括红外线LED封装器件、红外线LEDTIR光学透镜及红外LED模组。
台湾厂方面,目前有能力生产IR LED芯片的台厂为晶电、光鋐,具后段封装能力的为研晶、亿光。
指纹辨识的辨识点约40个,虹膜辨识提升到240个,辨识度大为提升,用于手机支付更为安全,较早开出IR LED规格的是欧司朗。
由于应用在手机上更强调轻薄、小角度发光,在后段封装上有其技术门槛,欧司朗从前段做到后段,因此报价高昂,在红外线LED晶片上,中国大陆与台湾封装厂则具有价格优势。
考虑到目前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市占率快速上升,以及在智能手机新功能导入上面的积极性,未来不排除国内智能手机虹膜识别市场带动一些LED封装企业打开红外LED市场。
>> 猛戳:红外LED市场“暗潮汹涌” 欧司朗/三星/鸿利/晶电/亿光加足马力
4
后涨价时代
不能“坐井观封”
9月9日,本周六,一场关于“后涨价时代”,国内LED封装行业何去何从的大讨论,在深圳青青世界,高工LED封装专场论坛上演。
大的市场环境决定了整个LED行业回归理性竞争的态势,无论是上游、中游还是下游,连续几年的市场恶性竞争的确让很多企业求生存、求转机。
然而,涨价是把双刃剑。涨成功了皆大欢喜,涨失败了则会进一步挤压中小企业的存活空间。
封装产品涨价目前也算是一个合理的趋势。涨价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为材料等综合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是对于某些价格敏感的市场过去低价过度竞争、补贴市场的行为逐步回归理性。
至于这种情况持续多久还很难说,虽然技术突破可以带来成本降低,但市场终究是主导因素。决定权或许在终端应用市场。但是,一个成熟产品随着价格平衡曲线在10%左右的价格波动也属正常。
经过上半年的市场竞争洗礼,LED封装行业正在逐渐回归理性。同时,LED封装行业两极分化也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做大做强”显然已经成为众多LED企业一致的目标,王孟源表示,“未来几年两极分化还会继续存在并有加剧的趋势。”
因此,不少企业开始调整战略布局,纷纷转战高端市场及LED细分市场。
封装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规模化到标准化的过程,现在的封装产品呈现多元化发展,更多需要创新驱动,应该是创新驱动的阶段。
封装行业和去年相比,成本上涨,增速放缓。技术上LED封装将主要朝着高功率密度、高光效及高色域指数综合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
当然,围绕倒装、CSP更是本次论坛的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受限于上游芯片厂商主要产能在正装芯片,倒装与CSP成本下降除了市场需求的推动,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上游的产能供应。
此外,如何定位自己的细分市场,也是倒装/CSP厂商需要冷静思考的。
目前CSP在背光应用领域方面,应用较为普遍,而在照明行业方面目前还看不到性价比。以SMD两年前的价格,CSP或许还有取代通用照明市场的优势,但以目前如此低的价格,已经看不到太大意义。
大功率集成、背光等特定细分领域的应用优势将是未来倒装/CSP的用武之地。
无论是倒装还是CSP,并不是要取代现有的LED封装,由于LED产业与技术出现分流趋势,大者恒大的厂商存在,小的厂商需要寻找出属于自己的市场。
CSP产品在背光、特殊照明与车用照明市场,客户拥有更高的设计弹性。特殊商业照明,天井灯、投射灯、手电筒、手机闪光灯等投射类的产品要求光学设计,CSP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倒装LED则比正装、垂直结构的可靠性高,尤其是抵抗大电流冲击可靠性高,这一项性能有利于提高LED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寿命和高功率密度应用优势明显。
高工产研LED研究院(GGII)预计,未来三年CSP、倒装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达到三成以上,同时也将成为中国LED封装企业全面超越国外企业的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