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光,可你不曾拥有海洋
中照网 · 2016-07-27
南海事件牵动每个中国人的心,近日,广州朗文光电技术总监,国家高级照明设计师韩柏光发文细分阐述了海洋的光现象,并由此提出用光来间接演绎海水的存在,该类方法在公共景观和照明中使用,可以提供多种海洋体验,把“海洋”搬回家。
在我们的蓝色星球上,万物生长,太阳和海洋都是生命之源,也是艺术与美之源。不同的阳光色温,不同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的风力作用和潮汐重力作用,使动态的水变得才华横溢,将平行的阳光演绎得光怪陆离。于是从不同位置观察海洋,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光影体验,也为现代照明设计提供不竭的灵感。
◆ ◆ ◆
水与光的共舞
沿着码头,很多船体油漆掉落了,布满了沧桑的划痕和贝壳粘在船体产生的斑驳。
海水把阳光反射光到斑驳的船体上,随着风力吹拂,网格状水波纹交叉荡漾,光影斑驳,变化万方,揉香弄影,这种光影我们称之为水射光。
只要是望着海面,水面一定会形成一些褶皱和纹理,一会平行,一会又变得网状,不规则的自由曲面向前扩展铺开,因为是水面自身的纹理,我们称之为“水面纹”。
走在沙滩岸边,海水一波一波涌来,又一波一波退下,两排浪撞击在一起,形成一条弯曲的线,折射到水底,形成了特有的韵律,这种光影我们称之为“水岸韵律”。
海面之上,鱼儿偶尔冒出来吹一个气泡,或者跃出水面再潜入水底,最妙的是下雨的时候,形成一圈又一圈涟漪,互相震荡交错,我们美其名曰“秋水涟漪”。
风小的时候,浅显的海,水面不那么细碎,曲率也比较缓和,海底会形成粗糙的网格,光影往一个方向跃迁,我们称之为“流光溢彩”。
海和天空一上一下,天空照看着海,云朵是天空的眼睛,海也看着天空,海上有很多很多的眼睛,南海最著名的眼睛在西沙,一个被称之为龙洞的地方,这就是海的眼睛,地理学上叫做蓝洞,我们称之为“海洋之眼”。
风大的时候,海面汹涌翻滚,波浪变得细碎,阳光穿过海面,到达海底的时候,也对应地快速震荡,光迹的纹理也不再连续。海洋生物浸润在这样恍惚的光线中,植物仍然进行着高效的光合作用,多少亿年,光合作用细胞已经习惯了永不止息着的光线。地球海洋最普遍的光,我们称之为“海洋之心”。
从海面俯视海底,亦或有机会潜水的时候从海底仰视海面,都能见到巨大海洋生物的腹部或背部,鱼儿们在这他们的天堂里,“如鱼得水”。
暮色渐起时,太阳斜照,一眼望去,波浪不断涌过来,形成了一些不连续的镜面反射,金色的波浪往前若隐若现,这种光影我们称之为“晚霞映江”。
夜晚的时候,太阳换成了月亮,月亮的引力引起了潮汐,月亮的光,给海面铺上了一层淡淡的银白色,在这夜色里,古今多少人曾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即使没有月亮,夜幕笼罩下,海洋也并不漆黑,发光的水母和其他发光生物一起,开起了水光Party。
◆ ◆ ◆
如何把海洋搬回家
这几年,水的理念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引用至建筑与景观照明设计的案例之中。越来越多的陆地城市商业性地建设起来巨大的海洋馆,竭尽所能地提升创造孩子们向往的神秘。最廉价的办法是使用VR了,把海洋搬回家,带上眼镜就可以和鲨鱼一起舞蹈。
但是,VR是私有的,公众区域如果顺着海洋的自然光演绎,来用光逆思维演绎海洋,提供海洋视觉印象,公共景观效益就非常可观了,等于是不落幕的电影大片。
在炎热的夏天里,海洋体验的光,也可以让散步的人们心理温度一样降低5摄氏度,丝丝清凉,意义不亚于可口可乐瓶子压缩空气做的空调墙。
在城市的小区里,植入海带一样的灯杆,灯杆上有色彩斑斓的鱼,鱼肚子里投射出来的光线连接演绎一片“海洋之心”,孩子们到楼下散步和玩耍就可以陶醉在大海的光芒中,在光斑中追逐,孩子们都成了海底的鱼儿和虾。
街道上我们逛着街,除了看到橱窗里精美的商品,还可以看到,唰的一下,座头鲸就从我们身边游过去了,大海龟反迟钝一点,慢吞吞游,我们也可以“如鱼得水”,多么美妙的心理暗示。
即便是宗教味道很浓的环境里,路面也可以做成一片海,一如中国人的智慧,上善若水,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国民教育,多么和谐的画面。
公园里有很多水泥路,人们每天走过,没有什么共鸣和感情,用光来改成一条向前单向流动的河,金色的阳光,好像有傍晚的斜阳照射着,“晚霞映江”融入无数的诗情画意,自然而然地在路过的人们心中产生共鸣。
景区里,狭长的石头山隔开的小道上,“水射光”左右对射,模拟海洋反射的光,地面再投射鱼的样子,有一些阿凡达星球的味道(注1:图片由长沙光艺境照明设计有限公司团队设计提供)
拱桥下,“水面纹”的纹理延伸了水的白日景观,即便是黑色的污水,此时也只是一面镜子,光线就像一把剪刀,剪去了人们的视角中白天的黑臭印象,污水可是海绵城市解决不了的切肤之痛,披上光的外衣,一切瞬间就美好了。
即使是最复杂的海洋之眼,蓝眼,我们也可以在陆地上展现出来,周边保持黑暗背景,就保留一个光斑,好像这里是深不见底的坑哦。
即使在室内公共空间中,地面已经太亮,我们也一样可以把稍微暗一些的天花板做得像浅海一样的感觉光线晃动,“流光溢彩”。
后 记
水元素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对水外观,形态,智慧等等的研究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西方也有对水的哲学和理解,在美国的白宫广场上,我们可以用半透膜和光搭建一个特殊风格的水立方,这样光的纹理,就变成了东西方文化共鸣和互通的桥梁。
在多个尺度上,都可以使用光来表达海洋,浸入式体验尺度,近人尺度,观赏尺度,远和超远观赏尺度。公共景观中,灵活使用多尺度的光来表达水,表达海洋,融入文人墨客所喜爱的山水境界,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景观价值。
作者简介:韩柏光
广州朗文光电技术总监
国家高级照明设计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空间高研班进修
同济大学规划与景观专业进修
华人照明设计师协会CLDA专业会员
IALD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Affiliate会员
文 | 韩柏光 责编丨 朱艳
更多内容,请点击菜单栏:消息回顾
树立中国照明行业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