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杨冰:做一个有情怀的设计师
照明周刊
·
2016-07-20
杨冰
深圳朴谷建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个人经历:
1987-1991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
2007-2009年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工程与设计项目管理硕士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第三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注册高级室内建筑师
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学术代表团成员多次出访日本、英国、美国、马来西亚、阿联酋、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008年中国设计师伦敦设计节访问团成员
2014美国莱斯杂志封面人物
获奖:
1997年彩虹大厦写字楼室内设计获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一等奖
1997年北京城市宾馆改造设计获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佳作奖
1997年北京新侨饭店室内设计获文化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展97当代艺术设计奖
2005年/2007年两获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全国百佳优秀设计师称号
2008海峡两岸四地设计大赛公共建筑工程类铜奖
2014年“照明周刊杯”深圳区照明设计金奖
2014年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所类照明设计银奖
著作:
《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精品系列——杨冰专辑》(2003年天津大学出版社)
《地铁建筑室内设计》(200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次非笔者第一次见到杨冰,自2014年认识至今,他总给笔者留下“宠辱不惊,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梳”的豁然之态。本次的专访,笔者来到了杨冰的办公室——坐落于西丽深港花卉中心的“桃源”之境。
杨冰的办公室
杨冰的办公室,如世外桃源般的“与世隔绝”,穿梭过长长一条清香扑鼻的花卉市场才能找到其办公室所在,周遭环境幽静,如田园般清新自然。
来到其办公场所的院外,穿过别具艺术韵味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生机勃勃的藤蔓缠绕墙壁而上,绿油油的各种植物散发朝气蓬勃的气息,院外清雅脱俗的翠竹随风摇曳,院内红柱绿瓦的小亭子相映成趣,大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杨冰的办公室
兴趣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淀
来到杨冰的办公室,笔者端详许久,这办公室竟如同书房般琳琅满目,茶香、书香扑鼻而来。散发着历史古韵的艺术收藏品、散发着油墨书香的书籍、透着馥郁芬芳的茶叶,充斥在办公室这个小小空间,大有“不可亵玩焉”的高洁。杨冰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其收藏的珍贵小物件,就藏品的年代、寓意等为我们一一进行解析。在笔者啧啧称叹其艺术造诣并请教如何增长自己的见识之时,杨冰解释说,“这是一种爱好,但是需要时间的历练,并且,需要进入一个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圈子,才能得到比较快的成长。”
参与公益是一种情怀
2015年5月1日-4日,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建筑电气委员会《照明周刊》、青藤网共同发起的“青藤筑梦·光影爱心行”正式深入彩云之南——大理,杨冰也是其中参与者之一。
杨冰坦言,此次公益之行让其收获良多,也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充满正能量,“此次爱心活动,让大家深刻的了解到山区小学的师资需要,以及孩子渴望了解更多的外界知识和开拓视野的精神需求。”他表示,当时去到云南的公益目的地,其实并没有发挥多专业的能力,因为受教的孩子对于专业的东西并不懂,“讲课都是天南地北讲一通,但是跟孩子交流的过程感到很开心,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导致那个地方的孩子处在一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地方,对外面的东西十分感兴趣,我们带给孩子的是新鲜的信息分享,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该活动参与感受,杨冰这样总结道:“爱需要传承,力量需要凝聚,此次云南爱心之行只是我们的新开始,正如在挥别前孩子们唱起的那两首歌曲——《同一首歌》、《再见》,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山下,也无论我们身隔多少地理距离,同一蓝天下我们的心同在,我们的爱没有伤感的告别,因为我们一直在一起。”
杨冰还希望我们平台能提供更多的公益活动,让设计师参与其中。他认为,公益是很多设计师愿意参与的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是有意义的,是可以获得情感升华,是一个有情怀的设计师的愿望。对此,他还提了几点意见:
(1)邀请的设计师不一定局限于大牌设计师,而是要开放性收纳更多有公益情怀的设计师。
(2)活动的架构要“高大上”,体现活动的高规格,吸引更多设计师的关注。
(3)活动可以做成系列,设计师不一定每个活动都有时间参加,但是有时间参与的时候应该还有其他的选择。
(4)规模需要控制的小一些,便于操作;推广力度更大一些,扩大行业的影响力。
杨冰的办公室
“教书育人”也是一种情怀
杨冰认为,“教书育人”是很多认的情怀,马云成功之后,成立了一所杭州湖畔大学,将“教书育人”的情怀进行施展。他表示,有很多的设计师内心有“教书育人”的情怀,希望能将自己的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获益。谈及一部分人留在偏远山区支教的话题,笔者问其是否有“支教”的计划,他笑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然而从参与的意义来说,杨冰却表示,“支教”这样“教书育人”的事情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事情,也与笔者分享了其2005年曾到湖南衡阳少数民族进行短期支教活动的经历。
杨冰认为,设计师有“教书育人”的情怀,而学校缺乏行业前沿性的有效信息,让有经验的设计师进入到高校进行培训,是一种资源的整合方式,也是一种学术上的合作。
杨冰的办公室
跨界产品设计,是不错的思路
谈及跨界产品设计,杨冰表示,设计行业弹性较大,设计师做企业的顾问,也是常见的合作形式。自己也曾给一些家具产品企业就产品的设计提过个人见解,进行立项定位方向、市场反馈等方面的建议。“目前设计师做的工艺品,大多是定制化产品,呈现成本较高的特点,适合高端人士的个性化定制项目,达不到市场流通大批量生产的要求,现在有企业针对大众化市场进行产品设计的打造,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路。”
对于2016年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打造的“创意工坊”——原创灯具设计活动,杨冰也表示会积极参与。
“情怀”是杨冰本次专访中提及最多的“关键词”,笔者想,“做一个有情怀的设计师”或将是其最后的个人价值回归,其“情怀”之论,也带给笔者无尽的思考,杨冰所言,与俄国托尔斯泰所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是“如出一辙”之论吧!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照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