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汽车业创新来自电子业,九大IC原厂畅谈产业趋势
大比特资讯
·
2016-07-12
这几天关于智能汽车领域的大新闻真不少。阿里云与上汽联合发布首款搭载YUNOS的“互联网汽车”荣威RX5 ;特斯拉自动驾驶车出现首例车祸,自动驾驶原来只是辅助功能 ;乐视超级汽车美国融资受阻,传联想参透乐视汽车首轮。
这三条新闻大致说明了目前智能汽车面临的现状。无论是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还是苹果公司代号为“Project Titan”的纯电动汽车,智能汽车早已从已从单纯的代步工具化身为“下一个互联网入口”,同时随着BAT以及乐视的入局,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悄然进入了“战国时代”。一边是互联网,一边是传统制造业,看似不搭的两个行业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却汇聚在一起发生惊人的化学反应,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着产业。
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北汽与乐视、长安汽车与华为的合作,更是极大的刺激着汽车电子市场。以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主动安全系统、电池管理系统(BMS)等为代表的汽车电子产品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是现阶段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电子细分行业。
在新能源汽车中,汽车电子成本占比已经达到47%。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中汽车电子器件的价值亦将占到车身价值50%以上。在汽车电子的高速增长下,诸如有机实芯电阻器、SMD功率电感器、塑封绕线片式电感器等将实现大幅度增长。
6月30日,在中电港、萤火工场主办的“智享生活 物联世界”智能汽车技术暨应用高峰论坛上,来自NXP、IDT、SIMCom、Maxim、EPSON、ISSI、intersil、gemalto和Molex共九家国内外大牌原厂,围绕智能驾驶、主动安全和车联网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最前沿的解决方案和科研成果。
NXP:车联网爆发推动毫米波雷达和V2X技术发展
“汽车产业90%的革新来自电子行业的创新。”NXP中国汽车半导体业务拓展经理花盛认为,汽车产业目前最热点的三大方向包括:如何实现汽车的智能化?如何实现安全的无人驾驶?如何让汽车实现节能减排?
其中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被认为是从半自动驾驶走向无人驾驶的一个过渡阶段。ADAS的核心是传感器(摄像头、雷达)和处理器,而软件核心是算法。其中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可以满足车辆对全天候的适应性要求,很好的弥补了如红外、激光、超声波、摄像头等其他传感器,在车载应用中所不具备的使用场景。
花盛认为,受益于ADAS的发展,毫米波雷达传感器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预计全球车载毫米波雷达出货量将达到7200万颗。按国内ADAS渗透率在2020年达到30%估算,每套ADAS需要4个短距离毫米波雷达及1个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预计国内出货量可达4500万颗,市场规模将超200亿。
目前国内外主流汽车毫米波雷达频段为24GHz(短中距离)和77GHz(长距离)。频率越高,距离和速度的检测分辨率就越高。频段发展趋势是由24GHz向77GHz过渡。华盛认为77GHz频段的毫米波雷达将成为主流。目前该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包括NXP、飞思卡尔、博世、Delphi、Denso、TRW、Conti等。据介绍,谷歌第一代试验型无人驾驶汽车采用激光雷达,第二代就会与NXP合作采用毫米波雷达。目前国内也开始出现77GHz毫米波雷达的供应商,但产品品质有待验证。
除了毫米波雷达以外,以“车对外界”信息交换为主要功能的LTE V2X技术正在成为车联网的新亮点。V2X区别于车辆对车辆(V2V)和车辆对基础设施(V2I)。在会议现场,花盛演示了搭载V2X装备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实现紧急刹车预警,以及限速提醒。V2X可以让汽车队各类物体形成快捷通信,辅助人民进行安全驾驶。目前华为与高通两大蜂窝技术供应商也在积极推进这个LTE标准。从华为的时间表来看,华为的LTE-V2X研究项目将在2016年展开。但预计真正上用要到2018年。预计该技术2019年将成为美国车辆的强制标准,而欧洲更是有可能在2018年5月强制新车搭载此类通讯芯片。不过,在2016年日内瓦车展上,汽车装备供应商哈曼国际就宣布将使用NXP出品的V2V通讯芯片平台,该瓶酒采用V2X技术。
IDT:磁共振(MR)以及磁感应(MI)无线充电技术对比
作为目前无线充电市场的领导者,IDT拥有70%的市场份额。目前包括三星的Galaxy S6、万豪酒店以及宜家都采用了IDT的解决方案。
IDT业务发展经理钟英东详细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钟英东表示:“无线充电市场已经跨过了比较艰难的时期,2015-2016将是无线充电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几年虽然增速会减缓,但仍然保持上升趋势。”
钟英东表示,经过对微波技术、电容谐振、磁共振(MR)以及磁感应(MI)技术的对比,IDT最终选择了磁感应技术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他认为对比磁共振(MR)以及磁感应(MI)技术,这两种技术工作于不同的频率,MR虽然能够带来更佳的使用体验,但是技术不够成熟并且转换效率较低,而MI技术DC/DC的转换效率高达87%,并且技术也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