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丝灯到底是一场骗局还是一场闹剧?
LEDPai
·
2016-06-11
上期本派以宣传和技术的角度对灯丝灯进行了简单的剖析,在此总结一下本派的主要观点(赶紧收藏,别人再向你吹嘘的时候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
LED和白炽灯是两种发光特性极端相反的光源,因此用LED完全模仿白炽灯有点强人所难,如果单纯模仿光效,其实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二次配光方案,但是LED灯丝灯的关键在于灯丝,它舍弃配光而从形态上去模仿以期达到白炽灯的效果,就有点生搬硬套了。
LED灯丝的散热条件决定了灯丝数量无法减少,而LED灯丝又无法折弯,就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a. 工艺难度;b. 体积增加;c. 质量风险;d.成本上升。
白炽灯的360度发光是因为人类的需要才发明出来的吗?很显然只是一个巧合,所以硬把LED球泡做成全周光纯属偷换概念,是一种强加给消费者的伪需求。而由于LED灯丝灯照搬了白炽灯的发光特性,那么实际使用中所受的制约也和白炽灯一样,光源唯有在最接近被照空间的正中央才能获得最佳光效。安装在其它位置都是浪费或装饰大于实用。
很明显,LED灯丝灯想替代被全面淘汰的白炽灯市场,但由于刻意模仿而导致宣传上的尴尬。美国消防队那只已经不间断工作了110多年的灯泡,到现在还没灭,LED灯丝灯好意思说自己寿命长?那节能环保呢,旁边的LED球泡投来鄙视的眼神。价格更是不能提,所以灯丝灯死磕“复古”就不难理解了,只可惜这个也站不住脚。
灯丝灯的问题是底层的技术逻辑问题,而且相互牵制,无法彻底全面解决,特别是在散热、体积、功率这几个方面,即使今后真的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也无法在性能和性价比上缩小与其它产品的差距,因为你的技术人家也可以用,而且没有类似的因素制约。
辣末问题来了,既然灯丝灯这个产品在底层逻辑上如此不堪,为何还有辣末多的厂家“挺丝”呢?下面本派就捋一捋灯丝灯的前世今生。
话说灯丝灯这孩子命不好,由于基因不良长得丑,而且不是个“省油的灯”,所以连亲爹亲妈都把它抛弃(灯丝灯最早由脑洞一向很大的日本人捣鼓出来,之后却鲜有建树),可是它遇到个好后妈(扛过大旗的是最能折腾的中国人),虽然领养过来之后也是命途多舛,但一路磕磕碰碰竟是不离不弃,是妈眼中的小苹果。可是小苹果不知道,后妈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把它卖个好价钱。
2016年,合适的时机出现了——白炽灯淘汰路线图进入最后阶段。与其说灯丝灯在经历争议、蜕变之后迎来爆发,倒不如说“寻租者”们抓住了“白炽灯淘汰的最后阶段”这根救命稻草,作最后的放手一搏。短期内灯丝灯的需求确实存在一定增量,而这成为前期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寻租”的精神寄托。
我们来看看这出“寻租”狗血剧的卡司阵容
媒体在这出戏中是最没主见的,尽管嗓门大,但仅充当中介。砖家叫兽则是较早开始寻租的角色,对灯丝灯这个“弃婴”砖家叫兽心里是有盘算的,这“弃婴”先天缺陷虽多,却是个“可(改)造之材”,而且每次改造都是捞钱的机会,将来没准能卖个好价钱,得,赶紧替孩子找后妈去。于是外销型传统照企和新兴LED企业这两个后妈就登场了,这两个角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LED时代反应速度稍微慢了些,然后就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上了。其中外销型传统照企相对来说又要坎坷些。
在LED没来之前,外销型传统照企日子可是过得蛮滋润的,你想想,在国内拿着干爹(ZF)补贴,又有歪果仁给家里孩子当爹,基本不用到处跑,在家里管好孩子就行了,真个叫舒坦。可惜LED来了,刚开始觉得那玩意又贵又不实在,没那么快搞得起来,可是时间一长孩子它爹竟然移情别恋了,对家里爱理不理,这才慌了神。特别是那种整条村都认同一个爹的,一下子就成了寡妇村,干爹也急了,一合计,说既然孩子它爹喜欢LED,那咱们就把孩子弄成LED啊。说是简单,可弄起来发现没那么容易,以往整村人都干同一个事情,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都用不上了,设备都成了鸡肋,于是大家都抱着自己孩子不动了,宁愿坐以待毙也不愿当炮灰。
这个时候,“弃婴”灯丝灯就进入了他们视线。可以说,灯丝灯的出现确实让很多濒临绝望的传统照企获得一线生机,原因就在于灯丝灯和他们亲儿子虽然DNA不一样,外表却很像。反正原本就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因此DNA倒成为次要因素,只要有人提供技术,这孩子就能整活。这下,生产线、销售渠道、客情维护、工人全部都在最小的改动下得以沿用,整个村、整条产业链于是就原地复活了。而且对从传统照明转型过来的企业来说,灯丝灯还具备一定的差异化和技术门槛,暂时避免了和其他同行刚正面。
原本到这也算皆大欢喜,本来趁着喘口气的时间正好可以慢慢转型,可是这后妈并不好当啊,原因在于灯丝灯这新宝贝儿子先天条件太差,娇气,整天无精打采,还容易犯晕,三天两头就得治,光是让它变得正常一点就够折腾的。
就这样一眨眼三年过去了,钱没赚几个,倒是养肥了一班围着灯丝灯转的封装企业和配套企业,要来当后妈的也从当初的三五知己变成好几百的后宫队伍。至此,灯丝灯的产业链条算是建立起来,大家都坐到同一条友谊的小船上了。但是本派认为日后的剧情会更加狗血,为什么?因为把财大气粗又只会打价格战的上市企业招惹来了,不为别的,就是看中灯丝灯的价格空间。所以,别看现在这一大家子和和气气齐心协力地去炒作,本派断定这艘友谊的小船在不久的将来随时说翻就翻。什么,想下船,已经太晚啦!
目前灯丝灯企业的几种心态
1、骑虎难下:前期判断失误,研发投入下了本,如今正是收回的关键时刻;
2、羊群效应:好像有得做哦,这么多人干,傻也不是我一个人傻;
3、理想主义:这个产品就是好,就是有前途,妥妥的。
本派认为,灯丝灯的发展有其历史成因,本质上并不是一场骗局,但是灯丝灯在宣传上连哄带骗、混淆视听的做法就有点作恶的嫌疑了:
第一个是夸大海外需求,这点从数据不一致可以看出来,“2016年灯丝灯市场需求量”本派就找到三个不同数据:1.5亿、1.7亿、2.2亿(颗),拜托,能不能先统一口径。而且说到底,当初白炽灯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是中国,我们的理解是因为灯丝灯在国内渠道遇阻,所以才刻意夸大海外需求。
第二个是瞎掰需求总量,某LED研究所高级分析师直接把2011年白炽灯淘汰路线图发布之后官方预测的“新增照明电器行业产值(80亿元)”拿来当做灯丝灯成熟后的市场规模,这种所谓的研究分析形同儿戏、非常不负责任。但是任你怎样夸大需求也无法改变市场的走向。
第三个是以Philips, OSRAM, GE等国外一线品牌的介入作为风向标,硬塞给自己一颗定心丸,未免有点自我安慰。传统照明时代,POG等确实引领过风潮,但君不见LED时代,这三家在应用端并没有太大的贡献。
第四个是在一些技术点上的忽悠,例如某上市企业高管宣称的充氦气以达到散热效果就纯属扯淡。
一家企业如果把未来寄托于一个没有前途的产品上,是极其危险的;一家上市企业拿股民的钱去赌一把,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任何企业用战术上的勤奋去弥补战略上的懒惰是稚嫩的表现。灯丝灯注定是少数人的狗血剧,如果你陷入不深,最好还是趁早收手,花同样的精力在别的地方或许收获更多。
以上就是少数派对灯丝灯的所有态度,欢迎“挺尸”派反驳。但是据本派观察,目前关于灯丝灯的所有宣传并没有让人信服的论据,所有的报道都是嘴炮,所以要“挺尸”的话请拿出实际的数据和理据来。
PS: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爆尿:2676523828@qq.com
下期预告:什么是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