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拆墙可以协商,但企业的墙非拆不可!
照明周刊
·
2016-06-11
点击标题下蓝字 销售与市场 或搜索微信号 cnmarket 关注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一两篇小文章,几个犀利的观点,未必能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但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必然被淘汰,企业必须寻求各种更适应现代商业模式的变革。
在新消费时代,企业要想不掉队,且能够迎合时代需求,企业的墙非拆不可。个人认为最严重的是各部门之间的墙。
一旦设置了部门,自然也就在企业设置了栅栏,设置了防护墙
我们先来看这是一堵怎样的墙。
企业通常会设置以下部门:生产部、销售部、设计部、策划(市场)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既然有这些部门,企业就必然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人手来维系这些部门的正常运转。吊诡的是,最后你发现,人员配备越整齐的企业,效率越是低下,反倒是没有什么部门配备的团队做事更高效、团结。
为什么会这样?自己辛辛苦苦,花高价搭建起来的团队,反倒效率低下;为什么优秀的个人,一旦进入部门的栅栏很快会变得平庸?
首先,因为有部门的存在,在工作中自然会形成以部门为重的作业方式,好的想法和人才要想冒头也必须过了部门关才有可能上报。据观察,还没听说有员工的意见直接被老板或总经理们接受的。
同时,你既然分到了这个部门,为本部门做贡献是天经地义的,人才看似进入企业,实则是进入了各个部门,尤其是在某一类部门待久了,更是只有部门而缺乏整体。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能单纯怪个人,企业在招聘时的标准和初衷更多是为部门招人,而不是在为企业招人。员工换工作时,看似换工作,其实更多换的只是单位,而很少换部门。
这种长期以来以部门为中心的职场文化,损害的自然是企业利益。当企业一帆风顺,依靠惯性发展时,大家相安无事,给人一种部门协同作战、蒸蒸日上的假象。可企业一旦遇到问题,身处逆境,需要大家咬紧牙关,通力合作时,你会发现各部门之间是如何的推诿扯皮,老板亲自主抓还好些,一旦不是老板主抓或精力稍不注意,整个工作就会塌方式沦陷,部门意识严重,很难形成配合。最后,大家眼睁睁看着企业沉沦、人员逃离。创业初期那种没有任何部门,有了问题大家一起抗、不吃不喝不睡努力奋斗的场景,如幻梦一般不复存在。
既然你设置了部门,自然也就在企业设置了栅栏,设置了防护墙。有墙的存在,时间久了,自然会阻碍想法和建议的畅通,自然会阻碍个体的潜能发挥,自然会降低个体之间更好的协同作战。
人力部门负责人才的面试与管理,是灾难性的
所以,对此,我郑重告诫企业:
人力资源部只负责发布、寻找人才信息即可,面试、使用、管理人才一定是老板或总经理来亲力亲为。
我更建议企业根本就不要设置什么人力资源部门,招聘用专业的招聘和猎头机构即可。如果人才的面试与管理是由人力部门来负责的话,通常对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潜力发挥是灾难性的,很难相信这样官僚的机构会深刻理解业务和市场的真正变化与需求。
产品与服务的联动升级,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保障
那企业的职能机构该如何划分呢?
我认为,企业只要两个部门即可:产品部与客户服务部。我始终认为,无论市场和消费需求如何变化,企业的职能只有两个: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产品部根据市场发展和消费需求,来研发和制定产品生产。服务部,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同时将顾客意见与市场变化,及时反馈给产品部。产品部根据服务部的信息和建议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服务部在优化后的产品基础上再去提升自己的服务职能。
企业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迎合时代的需求,不断提升竞争力,建立长期领跑的发展机制。
小组在手,前程无忧
企业在摒弃多部门制后,应改为小组责任制,即一个个独立运作机构,人数亦不能过多,多了就拆分成另一小组。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认为:团队人数不能多到两个披萨还吃不饱。
作业小组的模式才能跟得上快速的市场变化,才能实现市场对产品和服务快速迭代的要求。小组在手,前程无忧。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墙,趁墙薄的时候能拆,赶紧拆,等墙厚了,恐怕你想拆都拆不动了。企业一旦背负了厚重的墙,还拿什么跟人竞争,拿什么来迎合时代的需求。
编辑:王巧贞
邮箱:380829298@qq.com
美编:刘尧
内容合作
QQ:976847
TEL:1378359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