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后可以发起提问

“叠屏”对比OLED,真有那么不堪吗?

岛主 · 2019-07-11
7月8日,海信“叠屏”电视一经发布,再次引爆LCD与OLED两大阵营的论战。“叠屏”电视并未感到首战告捷——在一片喝彩声中,也夹杂了不少对这一方案的“微词”。

7月8日,海信“叠屏”电视一经发布,再次引爆LCD与OLED两大阵营的论战。“叠屏”电视并未感到首战告捷——在一片喝彩声中,也夹杂了不少对这一方案的“微词”。

“叠屏”转身望去,LCD阵营中传来的竟不是“摇旗呐喊”,勉励的话语中似乎带着一丝悲怆:“你很棒!你是基于LCD技术的改良,你是LCD摆脱低价漩涡的希望……”本来一番好话,可怎么听都像是在“唱衰”。

 “叠屏”抬头向前,袭来的却是OLED阵营的“迎面痛击”,它们不仅痛批“叠屏”是技术逆流、“倒行逆施”,还细数盘点“叠屏”的“十大罪状”,不仅不给台阶下,甚至连活路也不留,要诛了“叠屏”的心!

 难道“叠屏”技术真的有这么不堪吗?我们从头捋一捋

 6月26日,在上海国际新型显示技术展上,京东方展示了BD Cell屏幕,采用了黑白cell和彩色cell的Dual Cell设计,简言之,就是在液晶电视面板与背光之间增加一块以控光为主的面板,以画质处理算法控制双面板与背光,实现图像明暗层次和细腻色彩表现的提升。

7月8日下午,海信发布U9叠屏电视,并宣告采用了京东方的BD Cell屏幕。

 “叠屏”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像素级分区,通过采用将屏幕分为数百万个单独区域的local dimming技术,能够在亚毫米级范围内进行更加精细的亮度控制。这样就可以实现150000:1的超高对比度,再通过HDR技术加持,可以提升画面亮度和色彩饱和度,实现亮部更亮,暗部更暗。

“叠屏”技术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外观比较厚,而且比原先的LCD更耗电。这也是“叠屏”遭受争议和诟病的地方。

 由于Dual Cell设计带来的像素级分区,弥补了普通LCD液晶电视“液晶像素关闭时的漏光问题”,在画面呈现上,“叠屏”的业务水平自然无处可黑。海信的这款“叠屏”电视,和同等价位的OLED电视比起来,画质上毫不逊色。许多“抨击”这项技术的言论也刻意避开这一点,绕道而行。

看电视看的是正面,不是侧面

被黑的最惨的是“厚度”,由于“叠屏”增加了一块控光面板,厚度增长明显。有观点就认为:“普通OLED电视能够实现4mm的厚度,而LCD也做到了小于7mm的层级,首代“叠屏电视”面世后又将回到液晶电视攻坚超薄的初始化阶段。”

这一观点其实很好驳斥:“请问观众看电视,看的是正面还是侧面?”海信官方也表示:“叠屏”电视外观方面采用了薄型化HDR解决方案,模组厚度仅14.9mm。

真的会有人愿意为了薄1cm多掏钱么?而且,这1cm换来的还有更短的使用寿命和“烧屏”风险。

笔者以为,“叠屏”电视的厚度,只要不大到超出消费者对液晶电视厚度的感知,完全是可以被大众接受的。“超薄”往往是噱头,并不是观众的刚需。况且,只要“叠屏”玩家乐意,再攻坚一次“超薄”又有何妨? 

“曲面”电视可以做,但没必要

攻击完“侧颜”,终于开始撕“正脸”了。有观点认为“叠屏方案无法推出更低价格的‘曲面’电视。”的确,采用侧入式背光的京东方BD Cell方案不能做曲面,但这不代表采用直下式的惠科Fisson-Cell方案不能做。如果你认为惠科的“叠屏”方案太厚,还有MiniLED背光可以做。‘曲面’并不是OLED的“专利”。

可是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把电视做成曲面?脑补一下电视的使用场景,一块曲面电视,你让坐在沙发边上的人怎么看?“曲面”的概念用在电竞显示器上的确很好,可以带来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可是,电视在较远的距离观看,“曲面”根本发挥不出它的价值和意义,反而收窄了观看角度,只能徒增烦恼。

电视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卷的

这时,又有观点称:“OLED电视能够进行卷曲,实现更多的电视形态。”笔者还是那句话:“电视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卷的!”

就算你把电视做成一团可以揉搓的面粉,又如何?还是要把它小心翼翼地展开、立起来,再默默地回到沙发上。“柔性”和“卷曲”既不是电视的核心功能,也没有给电视带来全新的“赋能”,电视存在的意义,就是待在那儿“被看”。未来或许会实现“人机交互”,但这跟“柔性”和“卷曲”没有半毛钱关系。

178°超广视角,你行我也行

讲到这里,终于要涉及到具体参数的PK了。OLED作为自发光,可视角度非常广,有人表示:“‘叠屏’电视的光线经过两次液晶层的‘洗礼’,可视角度相较普通液晶电视参数有所下降。”

这里引用史诺在《OLED与LCD的巅峰之战》中的观点:“高阶LCD祭出HDR,采用高密度直下式local dimming,再加上IPS LCD把水平视角开到160°以上,虽然数值上还是输OLED,但消费者的视觉落差已经很有限。”

尽管海信“叠屏”采用的并不是直下式,我们也不妨看看官方给出的数据:可视角178°。请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响应速度越快越好,但够用也挺好

接下来再看OLED引以为傲的响应速度:OLED是自发光材质,可实现瞬间明灭,屏幕响应时间已经达到微秒级别。

但这并不意味着“叠屏”的响应速度会慢到哪里去。此前,惠科也声称其Fisson-Cell“叠屏”方案搭配了双屏混合插黑技术,可以弥补先前LCD显示响应速率的不足,达到与OLED相同的水平。

对响应速度有着极致追求的场景其实是VR和电竞显示,在近距离观看和游戏交互时,“极限”的响应速度才显得至关重要。在电视的观看距离上,响应速度再高,观众的感受也不会感觉明显,只要不出现运动画面模糊、抖动、拖尾等问题就够用了,海信“叠屏”电视这次就也针对以上问题,升级了AI画质调教算法。

这么看来,响应速度并不能算是“叠屏”的弱项。OLED的这一优势用在电视上,实际上是过剩的。 

“叠屏”功耗更大,OLED也不是真省电

接着,我们来谈谈功耗,这和屏幕的亮度直接相关。海信称“叠屏”电视的亮度会超过OLED电视,这就意味LED侧发光在穿过多层阻隔,尤其是两层液晶之后的亮度仍超过OLED,发光模组发出的亮度会更大,能耗更多。

但OLED未必就能省电多少,根据史诺在《OLED与LCD的巅峰之战》中的说法:画面全黑的情况下,OLED的确更加省电,因为像素点本身就不必打开 ,但呈现全白画面时,OLED发光效率差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省电,也是有大前提的。

理论上讲,“叠屏”比OLED耗电的可能性很大,但在各种使用条件下,具体耗多少电,有没有超出合理范围?最终还需要以产品的测试数据来证明。 

低成本、高价位是自信的表现

最后,我们来聊聊价格。有文章以这样的论调称:“该技术(叠屏)以极其低廉的成本提升了LED液晶电视的对比度参数,但实际上被称为“叠屏”的电视产品仍属于液晶技术路线的自我迭代。”

难道说“以极其低廉的成本提升对比度参数”,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么?这恰恰点明了“叠屏”方案的最大优势——制造成本更低。

早在2019 SID期间,京东方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邵喜斌就表示:已研发出双核8K液晶电视屏,画质接近OLED电视,成本只有OLED的约三分之二(所指就是BD Cell屏幕)。

讲到这里,也许会有人盯着海信“叠屏”的定价不放。此前就有文章表示:“若品牌商自以为是,以极高定价强征‘智商税’,则必定遭到市场的自然抵制。”

那么请问,“叠屏”电视的画质和OLED电视画质一样,凭什么定价就不能一样?难道只是因为成本低,就要定价低么?低成本、高价位的策略正表明了海信对自身产品的自信。

好技术不玩套路,靠实力说话

还有一种观显得颇为“黔驴技穷”:

“目前的叠屏电视和OLED电视的根本区别在于,自发光的OLED是显示技术的代进,而叠屏电视仅是现有液晶背光显示技术的改良。”

“(叠屏)依然在液晶显示技术的范畴,其参数的向好相当于高铁二等座升入了一等车箱。而另一个赛道的OLED无论从综合参数还是柔性特征来看,仍是越洋航线中的空中客车。”

对此,我只想说:抱有这种观点的人,有严重误导消费者的嫌疑。LCD和OLED从来都是两条并行的路线,谁也不能革了谁的命。凭什么OLED就是代进?叠屏只是改良?

这些年来,处在被动挨打地位的LCD一直被OLED牵着鼻子走,被“超薄”、“曲面”、“卷曲”等营销噱头层层包围,始终跳不出这个“怪圈”,“叠屏”的出现,让LCD能以成熟的技术、低廉的价格带来优秀的画质,足以将OLED赶下神坛。

你追我赶这些年,仿佛再次回到原点,真就应了那句老话:LCD,永不为奴!

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
动态4
LED路漫漫,上穷碧落下黄泉
今日热榜
    行家说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及时了解产业热点动态
    ©2015-2018 行家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519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