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后可以发起提问

华登黄庆谈半导体创业:板凳要坐十年冷

半导体行业观察 · 2019-06-18
“90年代,中国半导体产业主要进行反向设计,直到2000年左右,开始利用低成本优势进行廉价替代,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经过短短10年,已经进入了成长阶段,也产生了一批优异的半导体企业。预计会在2025年进入成熟阶段。”

“90年代,中国半导体产业主要进行反向设计,直到2000年左右,开始利用低成本优势进行廉价替代,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经过短短10年,已经进入了成长阶段,也产生了一批优异的半导体企业。预计会在2025年进入成熟阶段。”

这是华登国际中国董事总经理黄庆在2019年6月14日在“安创未来科技创“芯”大会上的一段演讲词,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曲折发展史。

华登国际中国董事总经理黄庆

但黄博士指出,早起的中国半导体就是“抄”,拿国外厂商芯片成本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自己的高仿版。

“走进2000年,中国开始做廉价替代,山寨时期累计的资本,助力廉价替代如燎原之火般迅速成长,这时候的中国半导体企业才算真正进入了市场,期间造就了很多企业,例如展讯。这些企业都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萌芽与火种,在今天来看也是非常成功的。”黄博士这样提到。

每一项设计几乎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只会“follow”的公司终将走向消亡。在全球共同体的今天,下游公司有了更多的选择,山寨与廉价替代市场已经开始萎缩,需要提高更多“附加值”。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史

黄博士继续说道,回顾以前诸多成功的国内半导体企业,上海新涛是最早成功的公司,由被称为“上海版硅谷神话的缔造者”杨崇和在1997年创立,2004年,杨崇和再度起航,创办澜起科技,近日正式登上科创板,15年来风雨终结硕果;还应该被提及的是去年遭到制裁的中兴国际,1985年,侯为贵选择在深圳建立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中国半导体制造业崛起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000年左右,山寨起步的格科,还有炬力(已经上市),发展都已走上正途。到2014年,李力游的展讯被紫光收购成为紫光展瑞迈上新台阶,低调的海思首次发布麒麟系列芯片并有可能在今天成为中国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如今更有BAT互联网巨头进入半导体产业,还有地平线、寒武纪等AI公司开始做芯片。这些公司与国外公司相比并不差,创造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IC之治”。

“看到这么多成功的公司,很多人就在想,半导体投资是一个风口。”黄博士称,“其实半导体在中国从来就不是风口,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过来的。若是有心,就会发现,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要走过非常艰难的路,坐十年冷板凳才能成功。他们的成功和上市都是在漫漫黑夜中不断煎熬与前行才能最终见到曙光,因此想做半导体就要做好准备,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十年只是一个起步,是蝉蜕壳放鸣前必须经历的黑暗地底生活,是宝剑出鞘前不断被磨砺的时光。

板凳要坐十年冷

已经在国内成功的半导体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处于怎样的位置?谈起中国市场,黄博士这样说道:“今天的中国从国际市场来说,除了三星、苹果等巨头,剩下的都是我们的公司,安防、5G等方面都是最强的,占全球市场的一半,很多系统都已领先,然而,却没有出现全球型的大公司。如今的半导体公司有老大、老二,形势却并不稳定,还要有个’老中’才能变成最稳定的三足鼎立结构。成为’老中’就是今天中国半导体企业的目标。”

如何成为“老中”?黄博士解答称,宏观上来看,全球格局中,如今整个世界的半导体企业都在做整合。如果说十年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有160多家,那么到今天,只剩不到100家了,这是个快速整合的行业。就拿恩智浦来说,其创立之初是被飞利浦舍弃的赔钱业务,而在2015年通过收购飞思卡尔成为汽车半导体行业的龙头,到2018年又要被高通收购,这一系列动作让大家目瞪口呆。其实半导体产业与其他产业没有什么区别,最终都会从一百多家变成全球只剩十几家,这是行业分析师对行业的预测。’’

成为“老中”

也就是说,企业在不断地并购中将人才、技术、资源等集中到一起,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反观中国,如今正处在一个百家争鸣的状态。据了解,从2010年到2018年,中国IC设计公司数量从582家增长到了1698家,这个过程造成国内人才内战,资源分散。比如2013年,中国芯片设计公司达632家,但这其中87%的公司人员数量少于100人。许多公司本可以聚成一个大公司,但出于如资金分散等原因,导致在中国做一个大公司非常困难。这种情况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非常不利,通过百家争鸣再进行聚合变成大公司,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真正机会。

同时,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同往昔,国与国之间建立起了“墙”,这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不完全是坏事。以前中国大型OEM(代工厂)是不与国内半导体厂商合作的,他们会选择传统欧美大厂,如今局势的紧张让他们开始支持国产厂商,这是前所未有的机会。

微观上来看,就中国半导体企业自身而言。成功的中国企业基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山寨起来的,在今天必须跟着中国的大客户走,因为这些大客户已经是全球型企业,这是中国半导体最大的机会;另一种是遵循前展讯公司CEO李力游先生的做法,把公司搞成$B公司。

拥有$Billion 销售,$100-200M利润以及1000-2000名员工的公司,这才称得上是$B公司(大公司)。国际大公司如英伟达,英特尔等,都有超过十万个员工,而我国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能力与国际大厂竞争,但我们却有机会成为大公司。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公司必须把管理能力变成核心能力。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建立有效的分层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的管理能力,同时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扩大公司规模提高竞争力以加速发展。核心的技术、庞大的资源与大企业规模将带来最强的竞争力,唯有这样,国企才可与国际巨头一战。

$B公司长什么样?

“但无论走怎样的模式,半导体这个行业的精髓在于创新,现在已经不是抄作业就能当班长的时代了。中国企业要出头必须得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这个行业出现“摩尔定律”的原因,正是在督促我们不断推进运算能力,不断做出创新设计来证明它的合理性。而这个精髓并没有真正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生根发芽,大部分人还在重复前人所做的东西。”黄博士最后说道。

如果有一天,中国半导体企业可以做前人未做,想前人未想,那风口是真正的打开了,我想。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977期内容,欢迎关注。

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
动态151
最有深度的半导体新媒体,《摩尔精英》《中国集成电路》共同出品,专注观察全球半导体最新资讯、技术前沿、发展趋势。实时、专业、原创、深度,30万半导体精英共同关注!
今日热榜
    行家说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及时了解产业热点动态
    ©2015-2018 行家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519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