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后可以发起提问

弄懂这 7 个参数,你也能轻松看出屏幕好坏

WHYLAB · 2019-04-12
每次有新机上手,我们都会例行测试一下屏幕的显示素质,毕竟它比较重要而且耗时不长,在测完之后一般会给出数据表格,如下图所示这样,然后跟一两句简单的评价。

每次有新机上手,我们都会例行测试一下屏幕的显示素质,毕竟它比较重要而且耗时不长,在测完之后一般会给出数据表格,如下图所示这样,然后跟一两句简单的评价。

然而看了一下评论,笔者发现不少读者对这些数据一知半解,导致把自己误导了,因此这次的内容就是解释一下这些数据的含义,以及在考虑到系统更新的情况下,如何去看待这些数据。

// 最大亮度

亮度嘛顾名思义就是这块屏幕在单位面积能发出多亮的光,一般的单位是 cd/㎡。最大亮度的值毫无疑问越大越好,因为再亮的屏幕都可以调低亮度去适应暗环境,但在特别明亮的环境比如白天室外使用,最大亮度不足的话根本无法看清屏幕。

我们一般测量的指标分手动最大亮度和激发亮度,前者很好理解,就是把亮度槽拉到最满的时候,屏幕所能达到的亮度。

而在最开始的日子里,其实只有手动最大这一个亮度指标。但后来厂商们发现,高亮度状态的使用场景比较单一,只限于在环境很亮的情况下,而且长时间保持高亮度的话,除了功耗会增加之外,对于 OLED 面板的寿命也会有影响。这样一来,厂商们就鸡贼的把手动亮度槽的最大值限制住,并将更高的亮度和光传感器挂钩,只有受到强光激发之后才会短时达到。因此也就有了激发亮度这一指标,来作为评价显示面板亮度素质的最大参考。

知道这些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随着系统更新,亮度成绩会有多大变化?

按道理来说手动亮度是厂商决定的,本来最容易更改,但因为它本质是厂商出于续航考虑人为限制,而且只要没有很出格的话重要性也不大,所以通常是不会随着系统更新而变动;

至于激发亮度嘛,则需要把 LCD 和 OLED 分开来看:对于 LCD 而言,直接决定其亮度的在于背光能量和面板开口率,都是无法修改的硬指标,所以如果没有被人为限制过,基本无法提高;而 OLED 这边因为是像素自发光,相对灵活一些,只要发光材料扛得住,驱动本身也支持高能量的输入,理论上就没问题,行业中随着系统更新提高激发亮度的案例也不是没有,只是因为发光材料寿命的问题,很少有面板能够超过 700nits。

// 色域和色彩空间

色域是本质上是色彩的集合,而对于屏幕这个概念来说是二重定义,首先是屏幕可以显示出的色彩,能覆盖多大的色域范围,我们将这个值称为屏幕的色域;而另一重则是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屏幕应该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色域范围,我们平时所说的 sRGB、P3、NTSC、Rec. 2020 等等都属于此类,为了区别于前面一重定义,我们称它为色彩空间。

因此评判方法就很明确了,要看面板的实际色域和对应的标准色彩空间的拟合度,越接近越好,如果不行的话,以覆盖更多色域为优先。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针对 NTSC 色域,因为有 100% 以上色域值的定义问题,厂商们习惯选择更大的数值有利宣传,因此会用屏幕色域的面积直接除以NTSC的标准面积作为色域值,而我们采用的测试软件 Calman,则是用屏幕色域与实际标准色域的重叠面积除以标准面积来计算色域值,因此我们的实测值肯定要比厂商宣传的低明显一截。

好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系统更新是否会影响,当然可以,很多厂商会预制几个模式分别针对不同的色彩空间,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厂商面板的调校。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对于 LCD 面板来说,会存在是否支持广色域(主要是 P3)的问题,这和面板驱动有关,如果原本不支持的话,基本无法通过 OTA 来解决。

// 色准

色准同样很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色彩的准确度,具体就是实际色彩和对应标准色之间的偏移量,越小越好。我们实际测试的时候回采集一定数量的样本,然后取平均值作为对整块屏幕色准评价的依据。一般来说,达到 3 以内都比较不错。

和前面的色域一样,色准同样是厂商可以通过 OTA 来优化的,而且也是它们能优化的参数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不过色准的水平同样也和硬件有关,好的面板会更容易优化出好的表现,而低端面板即便优化过也很难进 3,这一点相信玩过校色仪的读者都深有体会。

// 对比度和灰阶

所谓对比度就是面板可以显示的最高亮度(白色)和最低亮度(黑色)之间的比值,代表面板显示明暗的动态范围极值,越大越好。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只对 LCD 采用这个参数,是因为 LCD 的最低亮度不会是 0,而 OLED 因为自发光,理论对比度是无限大,所以不做提及。

当然对比度这个值其实比较片面,毕竟只统计了最高和最低,其他的亮度等级无法统计,所以针对于此,就有针对于各种亮度的中性色来统计色准的指标,因为被统计的多数是灰色,因此被称为灰阶偏移。和前面的色准一样,越小越好,也能通过软件来优化,但厂商为了一些观感上的提升,比如拉亮暗部,让屏幕看上去不偏黄等等,会特意做大灰偏。

// 色温

色温的定义看上去很高大上,表示绝对黑体在不同温度下所辐射出的颜色。当然我们不用彻底明白这个定义,只需要知道色温低会偏暖,色温高会偏冷就行了。

不过色温这种东西确实是有标准的,sRGB 和 P3 都是 6500K,但这个值多数人看会觉得偏黄,所以很多厂商会默认把色温调大,一般都在 7000K 以上,这同时也会导致色偏和灰偏增加,只要别太出格都还好。

// Gamma

Gamma 是这些参数里面看上去最玄学的,其实本质上讲,它是面板接收的各种亮度信号和实际输出的亮度之间的转换系数,换句话说,前面讲的灰阶就是 Gamma 所导致的结果。

因此既然灰阶本身有标准,Gamma 当然也有,只是由于它是为了实现并简化灰度显示而生成的转换系数,因此没有称得上绝对的标准,只有一个大家认为比较不错的标准,原本是 2.2,后来 ITU.1886 改为接近 2.4 的动态 Gamma,实际评判的话只要没有明显偏离都 OK。

// 调光界限

最后是调光界限,这是专门针对于采用低频 PWM 调光(主要是 OLED)的面板所定义的参数,即在某个亮度值以上会采用直流调光,毫无疑问是越低越好的。虽说部分 LCD 面板可能因为背光不稳等原因,在低亮度下会采用高频 PWM 来规避,不过毕竟高频 PWM 并不是问题,因此也没有作为指标特别拿出来说的意义。

一般来说,这个值是面板厂写死在面板驱动里的,所以无法通过 OTA 来改善,最近不少厂商在试验的全亮度类 DC 调光,则是在保持物理亮度在调光界限以上的情况下,通过修改 Gamma 改变显示灰度,从而模拟低亮度的方式,即把白色变灰,灰色变黑的玩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亮度 DC 调光。

// 总结

看到这,亮度表上的参数想必大家都读得懂了,那么对于一款面板显示效果的评判,和这块面板还有多少潜力,大家也应该能做到心中有数。只是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对于色域、色准、灰阶、色温,以及 OLED 的激发亮度等等,厂商确实有通过系统更新来调整的能力,但最终能否实现还是取决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校技术,因此产品如今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意义仍大于它的理论潜力,希望大家能对此有清晰的认识。

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
动态8
今日热榜
    行家说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及时了解产业热点动态
    ©2015-2018 行家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519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