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后可以发起提问

LED转型的两三年和简单的未来展望

纸上谈兵ing · 2019-04-01
  • 10080
  • 7
几家调研机构对于2018年LED封装产值给出的测算在人民币800~1000亿之间,芯片则在200-250亿,其中三安、华灿、乾照、澳洋和聚灿这前五家的去年的销售总额我估计在150亿左右, TOP5的集中度已经比较高了。 

2019年第一季度已经结束了,简单说说对LED产业的看法。 

这几年LED发展到什么规模了?

一个千亿级的红海市场。

几家调研机构对于2018年LED封装产值给出的测算在人民币800~1000亿之间,芯片则在200-250亿,其中三安、华灿、乾照、澳洋和聚灿这前五家的去年的销售总额我估计在150亿左右, TOP5的集中度已经比较高了。 

但大家都知道,相比于2017年的好光景,去年LED封装和芯片市场非常难受,不仅在投资市场上被“边缘化”,而且面对“一增一保一去”(增收、保利润和去库存)的压力都十分巨大,以三安为例,2018年三季度报的库存高达25.78亿,同期的前三季营业额是64亿,两大龙头三安和华灿去年还分别摔了一跤,这里就不展开了。 

经过一年的杀价,Tier 2 的芯片厂已经有些受不了,部分产能在10万片级的据说已经停了外延机台。关于扩产,2018年芯片厂扩产新闻虽多,但因建设周期和项目推迟问题,实际产能在去年并没有开出来多少,预计今年的Q2乾照江西和福建兆元的合计超百万片的新产能会逐步释放出来,兆驰看上去可能还会往后延期。 

但如今蓝光芯片供给超额,杀价激烈,实在担心市场如何消化新增的产能,尤其是兆元,虽然有些企业退出,但空出来的市场也很快被抢占。除了同为福日集团旗下的源磊可以消化一部分,其他的主流销路还将面临巨大压力。

看看LED封装的产能和价格情况

去年没什么白光扩产的消息,RGB扩产最大的应该是东山精密,目前RGB的产能超过了15000kk套,而国星的RGB在去年也有一定扩产(2019还说将继续投入近十亿),除此外整体封装并没有太多供给上的变化。

从价格上看,2寸蓝光圆片的价格从2017年的150元一路降到110~120,去年已经有部分产品报到80~90元。而今年,甚至听到了有公司报出了70多元一片的价格,可想而知目前在蓝光芯片上的竞争多么惨烈。

整体来说,去年价格上杀的是芯片,还没怎么杀封装,今年会怎么演变还需要观望,但三安库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何时能降到3个月以内,至少这可以大幅释放市场的库存和价格压力。

从终端来看,整个LED应用

最大的消耗量在通用照明,占了70%左右

目前对于整灯的光效需求约在130lm,根据不同区域和客户需求会有不同,虽然消费端在今年依然对光效和显指的提升有明确诉求,但各家制造商在技术上的差异已经没有那么大,各方面技术革新都是补缺补漏,材料格局也基本定局,不过氟化物荧光粉用于照明以提升光效可能会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点。

目前9V(1W)的2835目前1K约为7美金,0.2W约2美金, Cost down空间越来越小,到最后比拼的将是大规模制造能力。目前木林森、鸿利、兆驰、天电、瑞丰差不多都将在15亿以上,而如果15亿都是白光照明,做下来的净利润可能还不足1亿。

如此高占比但低毛利的产品让上市公司也非常头疼,市盈率也拉不高,现在不赚钱但依然在做的是为了让产能稼动率,如果有更高利润的业务,部分玩家会选择退出,这块业务的集中度还会继续再提升。

从产业格局上看,现在的趋势是国际品牌会逐步把通用照明的封装器件逐步交由国内工厂代工,然后利用自己的IP和品牌进行溢价销售,主要代工格局如下:

来源:中国照明电器协会 温其东专栏(行家说APP)

除了主流标杆性的2835,以西铁城、科锐为代表的照明COB封装器件一直都是相对小众、但要求更为复杂的产品,但在2017~2018年,Philips Lighting、Lumileds、三星和欧司朗也逐步将COB产品线的制造转移到国内,如天电、兆驰、鸿利、晶科和硅能等。 

对于已经一片红海的通用照明市场,国内企业要想办法做到细分领域的前三,至于什么细分主题都没关系,在细分领域不管是否走OEM的道路,品控和工厂管理的水平一定不能落下,到产业集中化到时候,最后比拼到都是效率。 

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先进照明市场 

首先看看汽车照明

根据汽车行业的统计, 2018年汽车销量大幅下滑,中国汽车产量2780.9万辆,同比下降4.2%;而汽车销量2808.1万辆,同比下降2.8%。2019年1-2月继续下滑,消费端的不振传导到车用配件,汽车照明自然也不太好。

去年行业内车灯的大事也不多,印象深的只有两起,分别是瑞丰1.2亿收购唯能51%股权,以及晶科和吉利成立合资公司。

目前车灯市场的问题依然是老问题:后装市场无序利润低,前装太封闭、信赖性认证难过且认证周期太长,高端市场被欧司朗、日亚和Lumileds等牢牢把控,我们国内还没有真正成规模的车用LED企业。

全球车用LED老大欧司朗,其光电事业部门2018年营收达到19亿美金,汽车事业部门在22亿美金(二者有些交集),其中车用LED封装器件营收个人估计超过10亿美金,中国市场约占1/3强。欧司朗、日亚、Lumileds、首尔和三星,TOP5 加起来总体在20~30亿美金,而国内安瑞、鸿利、瑞丰、晶能的数量级只在几百到几千万美金左右,体量差距还是很大,而且前装比例不高。

国内到车用LED器件为何时迟迟难以崛起?个人认为,除了国产LED厂在技术上与世界领先水平依然有差距外,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国自主乘用车品牌的弱势:2018年国内自主汽车品牌龙头吉利的销量是150万辆,而全球的汽车巨头都是千万台年销售起步,所以国产品牌对于对国产供应链链带动当然也有限,这跟我国在汽车产业长期落后有关系。

自主终端品牌的崛起可以快速带动中上游国产供应链的成长,这个在很多产业都被证明过。比如近几年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就大幅带动了中上游电子产业链和面板显示(可以参考第一季火热的京东方OLED及折叠屏概念)。

虽然短期内车用LED还不是我们国产品牌的局,但也不用太灰心,因为可能赛道要迎来拐点——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制造产业有很大不同,更加强调电子和系统集成能力。

这不仅对于国产汽车品牌是个机会,同样对于国产汽车配件产业链也是个机会,这几年车用LED厂家要凝神守志,不躁不骄。

再说说UV和植物照明 

今年的UV是比较值得期待的,尤其是UVC,一是水俣公约禁汞灯日期临近;二是蓝光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产业链也被逼去认真做下利基市场;三是整个UV产业链有了联合推动的“默契”。

我们熟知的UVA做美甲已经相当成熟,国产的产品也已经渗透到亚马逊和淘宝等电商平台,UVB则用在医疗,但技术难度和空间都看得到,一直难以突破的就是消毒杀菌用的UVC,不仅目前的WPE效率低,而且工艺复杂,价格也极其高昂,导致难以普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UVC的技术难题这里不具体展开,有兴趣可以上[行家说]平台,上面有诸多UVC的专家和专业的内容,这里讲讲市场角度的看法。 

UVC的应用在消毒杀菌的工业和消费级市场,想象空间巨大,但对价格也非常敏感,限制UVC普及最终就落到价格上。

去年年底大概2mw的UVC器件价格要1~2美金,而饮水机静态杀菌需要2~4mw,空气净化机空调则需要到10mw,动态水杀菌则需要在50mw以上,所以成本还是非常高昂,UVC芯片论重量价格还要贵过黄金。

一项技术要快速的发展和降成本,就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UVC要价格优化,就需要整个产业链共同的努力,包括终端市场的拉动,中上游技术的推动以及相关设备材料的研发,单纯依靠某一个环节几乎没有规模经济效益,作用也很有限。

近一年来,国际UVC的巨头如首尔Seoul和LGIT非常重视中国的市场,欧司朗照明也在今年3月开始发布他们UVC的模组产品。此外,国内的UVC芯片龙头青岛杰生和三安也坚持耕耘,上游设备商中微半导体据闻也将推出针对UVC的高温MOCVD设备,这都有利于可以加快芯片的降价。

此外,下游代表如钰创合成也开始大力推广UVC杀毒的母婴产品59秒,相比于以前喊一喊概念做做样品,可以说UVC从2019年开始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正儿八经想认真做了,价格的下降对应的是几何指数的市场空间,这是我认为UVC真正的元年。

植物照明跟UV 类似

但植物照明的主要难点不完全在于光配方和应用场景,其进入市场的关键不仅科学技术问题,更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当然由于飞利浦、日亚、Lumileds、首尔、Cree也都在不断跟新LED植物照明的方案,所以植物照明在技术上我认为比UVC难度低很多。

植物照明培育医疗用的植物有很好的投出产出效益,比如罂粟、大麻、藏红花等,但能用于医疗的植物,其培育的限制同样很多:例如罂粟全球合法的国家只有6个,中国算是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其中一个国家,不过国内至今能拿到特许经营的也只有甘肃勤锋农场,但任何人只要种植就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种植超过500株就触犯了刑法。

整体来说植物照明在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上需要更多的探索。

最后说我们跳出照明,来看看LED显示

从小间距、Mini LED到Micro LED

上面已经提到,小间距显示屏2018年发展不错,预计在未来2-3年商显市场的带动也会持续增长。终端的良好势头也带动了中上游封装和芯片的产业链,并且随着显示屏进入P1.0以下的时代,传统的分立器件技术也将革新到多合一或COB的泛Mini LED的技术。 

对于LED显示屏来说,随着技术的革新,机会非常明确,将从传统的LED显示屏市场进入商业显示市场,包括类似电影院、商业连锁大屏、家用市场等等。但同时面临着新进入者的挑战——原来的客户类似海康威视、大华、视源股份甚至是面板厂自己跳下来做屏!这些企业跳下来做屏的动机也很简单,市场空间大、LED显示屏进入商业显示市场将有机会大规模标准化,他们将有条件发挥自身的规模制造和供应链管理优势。

目前海康威视市值3000多亿,大华和视源也都超过了500亿,对比LED显示屏,利亚德市值200多亿、洲明100亿,其他均低于100亿,体量差异明显。LED显示屏的玩家们也将面临新的竞争,但明确的是:这不是一场零和博弈的竞争,是一个可以把蛋糕做大的市场,同时这也将继续带动RGB封装的发展。

至于Micro LED,前两年说得非常多,大多数市场和技术的走向都被分析过,这里就说简单三点:

第一,技术制程层面上,在2018年开始关注除了巨量转移技术的以外的关键制程点,比如bounding、光转换、检测和修复等问题。例如如何从Partical的世界看待Micro LED,比如Play Nitride提出的SMAR Tech的选择性二次转移以解决坏点问题的方法都非常有创意。 


来源:2018 Micro LED论坛现场照片

第二,Micro LED与OLED、量子点两项自发光技术的未来之争。OLED目前发展速度很猛,预计未来将拿下大部分的手机市场,小尺寸的LCD背光和Mini背光抗衡OLED的挑战很大。当然Micro LED和QD也没被苹果、三星们落下,都在积极布局,虽然开年来声音较小,风头被OLED盖过,但这也没什么,话题都是一阵一阵的,况且Micro LED的市场切入点会在大屏和高PPI需求的市场,我们持续期待和观望。

最后,Micro LED 接下来该如何走?做到多快,恐怕也是产业链比较纠结的地方,其核心原因也是因为整体LED产业的玩家体量较小,一旦技术成熟,终端面板厂直接进入的资本门槛相对简单,毕竟投资一个面板厂在四五百亿规模,如果Micro LED各方面已经成熟,面板厂投个50~100亿或通过并购,就可以直接完整介入Micro LED产业链,LED原产业链会被边缘化。

谁能把倒装芯片做得很便宜,那这家企业PK掉的将不是原来的芯片厂,而很可能是会革命掉正装封装厂——因为他们保有了大量的固晶和焊线设备,所以行业有另外一种声音,Micro LED应该“快快喊、慢慢做”。

理想状态是LED产业核心玩家努力迅速做大市值,在与LCD、OLED和QLED竞争过程中延长时间窗,在各方面都成熟的条件下将手中这张王牌打出去。只是我们不能以静态的眼光看市场,市场和竞争是动态的,后续会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本文由行家说APP与行家专栏作者纸上谈兵联合出品。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

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
认证行家
动态7 · 收获阅读89193
像我这种捕风捉影的人,在电视里最多活两集
今日热榜
    行家说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及时了解产业热点动态
    ©2015-2018 行家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519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