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荧光灯、卤素灯时代的产品,3~5年的生命周期是正常不过的。一款新产品在前期研发投入后,3~5年接收稳定订单,有可能一开始利润很薄,但是各种成本可以在3~5年内不断优化,最终达到可观的利润。
进入LED时代,产品更新迭代变得很快。LED成品灯具投入市场后,一年一次换代变得急需。如果拆分成电,光,热各部分来看:由于可靠性,光效,价格等因数的需要,LED光源更新最快;市场竞争不断白热化,外观和结构设计需要更多亮点出现,也需要不断更新;LED驱动方面,价格也在快速下降,但是纵观技术本身,十年前至今,并无电路拓扑上变革性的改变。
基于此种逻辑,从研发的角度,只要市场部有一定的预见性,开发出受用3~5年的产品是具备可行性的。今天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来探索一种可行的方法。
以LED智能驱动为例,目标售卖周期3~5年,假设市场已经有清晰的规格参数导入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列表如下:
表中共分成七大类,每一类都有一个权重,权重越大,对市场需求的紧要程度越高。对表中七大类依次编号并作图如下:
通过以上手段对规格需求有充分的理解后,接下来要考验工程师的技术功底了。罗列并筛选最有可能实现上述参数需求的电路结构,进行计算,仿真,实验。
先将几种初步分析认为可行的电路结构列表如下:
(当然还有一些电路结构不方便在此列表,这里以探讨一种可行的方法为主)
通过计算,仿真,实验对七类规格需求的符合程度进行量化,可以清晰的得到哪种技术才是最最适合,而不是停留在一开始笼统的判断上。
显然,T1,T3和T4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再细细斟酌。如果单从量化分析的结果来看,T1是最优的电路结构。
方案确定后,接下来的就是选用适应此结构的主控IC,当然也可以自己搭驱动电路,做出首样,测试调整。后面就是磨人的工程样机制作验证,试产,改良,认证,量产。此间还会出现很多困难,但是无论选用哪种方案,这都是工程师的必经之路(又想起了以前同事陈大师的真言:“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是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大好时机!”与君共勉)。
*注:本文由行家说APP与作家专栏作者魏泽科联合出品。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授权或者加入行家说用户群,请联系微信号:hangjia199
· End ·
感谢支持原创的云星电子对专栏基金的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