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后可以发起提问

卒姆托的光线与诗性

照明周刊 · 2017-01-21
光是建筑与场地产生关系的一种途径,布雷根兹美术馆即是这一连结的例证。

对于卒姆托在奥地利设计的布雷根兹美术馆,北京建筑师、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董功评价道——看见那匀致的、像蒸汽一样的光线时,瞬间感觉在那个空间中,重力都已经消失,只有光笼罩在身边。

究竟是怎样的设计,可以让光线改变人对于重力的感受?这个布雷根兹美术馆呈现出的是怎样的光线效果,建筑师卒姆托在设计时的灵感起源又是怎样的?

康斯坦斯湖

奥地利布雷根兹小城的康斯坦斯湖上总是弥漫着一种雾气,它是漂浮在空中、可感知却难以言喻的介质。这弥散的雾气给予卒姆托灵感,他通过对布雷根兹美术馆的光影设计,将湖畔的这种气氛转译、呈现。

卒姆托承前启后的项目——布雷根兹美术馆——坐落在康斯坦斯湖南岸。建筑通过精巧的光影设计,与其所在场域(the specific site)建立起实质的连结。美术馆被分为两个体量:靠湖的展览馆形似一个“发光的盒子”,它背后的行政楼则被设计为“黑色别墅”,用作办公和餐饮空间。两个建筑均是简单的长方体,功能的分离使自由的表皮设计成为可能。美术馆的设计延续了瓦尔斯温泉浴场的手法——光作为固体组织,参与到了平面中去。

布雷根兹美术馆(左)及其行政楼(右)

美术馆展览馆的幕墙设计十分经典:整面幕墙由双层玻璃、空气层和外层构造组成,原理与“双层幕墙”一致。在“双层玻璃”部分,卒姆托使用了德语名为bündig的手法,将玻璃与金属支撑置于同一平面。内外层玻璃之间90厘米宽的空隙使光线得以进入地下一层。

美术馆用一层玻璃包裹起混凝土浇筑的墙体外表面,712块1.72x2.93米的磨砂玻璃构筑成外墙,打磨出一个半透明的玻璃盒。卒姆托以手工风格强调了玻璃板片的搭接,完整的玻璃板未经打孔或切割,被巨大的夹钳安装在钢结构支架上。相互重叠的板间留有缝隙,侧边暴露在外,给予了立面鱼鳞一般的纹路。空气得以自由进入玻璃外墙与混凝土内墙之间的空隙中。这敏感的外墙皮肤像是微皱的羽毛,赋予了建筑灵动的可塑性。它又如同不远处康斯坦斯湖的湖面,随着日光和季节的变更,幻化着自己的纹理。正如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The Lord Palumbo对建筑师的评价:“卒姆托的建筑远不止是一栋栋房屋。它们首先体现出,设计师对场地和所用材料之特性的尊重。”

重叠的玻璃板,鱼鳞般的纹路

与玻璃共同构成美术馆的,是钢材和一个现浇混凝土体块。多层次的外立面能够调节日光,混凝土与玻璃的“互动”既解决了采光问题,又丰富了建筑的层次感。设计的艺术,体现在“界定空间材料”的精妙呈现之中。简洁的建筑体量和轻盈的外表皮塑造出一个动人的情境,场所由之得到某种生动性格。

变幻的光线是美术馆的重要组成元素,它让建筑获得了活力,成为了动态的存在。房子捕捉着环境的每一分细微变化,进行着呼吸。从外部看来,它就像一盏灯,如同卒姆托希望的那样,“吸收着不断变幻的天光,湖面的雾气,反射着光线与色彩,并暗示着其内部状态随视角、日光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的特质。”玻璃墙捕获的光线弥散在美术馆内,“光”打通了建筑内外的间隔,带来了两个场所的有机互融。

美术馆内部的天花和混凝土墙

布雷根兹美术馆的设计难点之一,在于如何建造一个拥有尽可能多的顶部采光的垂直展馆。对光影的关注全面影响了建筑的内部机理和空间布局:上层展室的天花由玻璃捕获的光组成,一层高的空间是光线收集器,向天空开放。外墙朝向内侧的一面经过磨砂处理,将自然光散射至美术馆的各个角落。地面和楼梯都经过打磨,表面光滑的清水混凝土反射着射入的日光,墙面则泛着天鹅绒一般的光泽。此类细节展现出卒姆托对工业产品的惊人的控制力,这让访客在室内也能感受到太阳位置和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光线的变化。

美术馆仅由三道水泥墙板支撑,其内部构造采取了极简主义的风格。布雷根兹美术馆展出当代艺术作品,展陈经常更换。卒姆托极简的设计让场地能与不同的艺术品类相协调,创造出艺术与建筑之间和谐相生的关系。

馆内展陈

馆内展陈

馆内展陈

三道混凝土墙将展室围合成一个既封闭,又暗含着某种开放性的空间。厚墙的布置调节着光在室内的状态,由此产生的阴影和反射,加强了房间的纵深感。墙板固定在地下二层的箱形基础上,它们与外表皮之间的空间,足够安放楼梯、电梯、竖向管线等设施,遮蔽了房子的垂直通路,实现了极其简洁的室内视觉效果。这一设计解放了空间,给予展馆质朴的气质,实现了设计师“让房子的视觉形态形成一个整体”的意图。

美术馆内部

光线在展馆各区域之间的微妙变化意在引发访客对空间的好奇,卒姆托这样解释他的理念:光“驱使我们进入空间…层叠的楼梯和上层明亮的日光天花在门的另一边迎接我们,将我们引向展厅的光。于是,我们一层一层、一间一间地移动。”

内部照明

内部照明

内部照明

内部照明

在某些区域设计师利用玻璃空腔设置灯管支架以满足不同时间段的功能性照明。会议等交流空间吊装灯具适当打破了小空间的视觉效果,让氛围更具有包裹性和层次感。展馆顶部也细心的预设导轨,根据展览要求安装不同功率角度的导轨照明灯具。

混凝土墙与玻璃外墙之间的楼梯

光是建筑与场地产生关系的一种途径,布雷根兹美术馆即是这一连结的例证。美术馆的光影设计是诗性的,又无损于实用功能。作为光的载体,展馆关注着建筑内在精神的觉醒。半透明的玻璃反射着柔和均质的光线,康斯坦斯湖的光辉让这玻璃建筑获得了特殊而饱满的情绪。

来源: 汉都灯光设计

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
动态711
《照明周刊》是唯一一份面向设计师、照明经销商等发行的高端专业报刊,是设计师渠道第一媒体,覆盖工程及传统渠道,依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平台提供设计、工程案例等资讯。新浪微博:@照明周刊微博 http://www.lighting-cbda.com
今日热榜
    行家说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及时了解产业热点动态
    LUMINUS|Light For Living, Light For Working
    ©2015-2018 行家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519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