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日资讯|锡膏“流汗”了?警惕助焊剂析出的隐形威胁!
晨日科技 · 2025-07-18
晨日
资讯
NEWS
Earlysun information
2025/7/18
助焊剂析出的隐形威胁
你是否遇到过锡膏表面出现莫名的油状痕迹或白色结晶?别大意,这可能是助焊剂析出在“搞事”!作为锡膏使用中最常见的异常之一,这种看似微小的现象,却可能悄悄摧毁焊接质量、打乱生产节奏,甚至埋下长期可靠性的“炸弹”。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容易被忽视的行业痛点。
焊接质量:从“完美”到“瑕疵”的一步之遥
助焊剂就像锡膏的“活性引擎”,一旦析出,首当其冲的就是焊接性能直线下滑。
焊盘上的“活力流失”:助焊剂里的关键活性剂(如松香、有机酸)会随着析出跑掉,去氧化能力大打折扣。实验显示,当析出量超过5%,焊点扩展率可能直接下降15%~30%,焊粉暴露在空气中还会加速氧化——尤其是无铅锡膏,氧化速度可能飙升3倍!
缺陷也会趁机“找上门”:助焊剂分布不均时,虚焊、冷焊成了家常便饭;而提前挥发的助焊剂还会导致焊料飞溅,在01005这类微型元件焊接中,锡珠缺陷率可能从“偶尔出现”飙升到8%~12%,肉眼难查的隐患就此埋下。
生产工艺:效率与稳定性的双重挑战
对生产一线来说,助焊剂析出更是“停机杀手”。
印刷环节先“罢工”:锡膏的黏度会跟着“捣乱”,偏差可能达到±20 kcps,要么脱模不良,要么厚度不均;更麻烦的是,析出物会在钢网开孔处结晶,尤其是细间距的QFN印刷,模板清洁频率被迫翻倍,停机时间增加30%~50%,生产节奏被彻底打乱。
回流焊也变得“敏感”:助焊剂析出后,挥发温度曲线“跑偏”,预热时可能突然爆沸导致焊料飞溅,活性不足又得被迫提高炉温,却可能误伤MLCC等敏感元件——左右为难的处境,谁碰谁头疼。
长期使用:看不见的“慢性损伤”
别以为焊完就万事大吉,助焊剂析出的影响可能潜伏数年。
电路板的“腐蚀危机”:析出的助焊剂常带着氯离子、溴离子等,潮湿环境下会诱发电化学腐蚀。在汽车电子领域,曾出现过因此导致PCBA绝缘电阻从10⁸Ω暴跌到10⁶Ω的案例,远低于行业标准,直接威胁行车安全。
焊点的“脆性陷阱”:活性不足会让焊点的金属间化合物(IMC)层变厚(比如Cu₆Sn₅超过4μm),看似牢固的焊点变得脆弱,跌落测试中失效概率可能翻2~3倍,对消费电子、工业设备的长期可靠性打击巨大。
行业应对新思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面对助焊剂析出,行业早已行动起来:
材料升级:新型氢化蓖麻油衍生物能把析出率控制在0.5%以内,微胶囊化技术让助焊剂活性成分“按需释放”,只在回流时发挥作用。
智能监控:搭载AI算法的实时黏度仪能提前预警析出倾向,红外光谱分析则能快速检测助焊剂成分,确保活性物质占比精准——让隐患在萌芽阶段就被发现。
遇到析出该怎么办?
如果发现锡膏出现助焊剂析出,别慌!先检查存储条件(是否超温、超期)和回温流程,再通过黏度测试、焊点扩展试验验证性能,必要时果断整批停用——小麻烦及时处理,才能避免大损失。
助焊剂析出虽小,却牵动着焊接质量、生产效率和长期可靠性。晨日科技始终关注电子制造工艺的每一处优化,与你一起筑牢产品质量的防线。
晨日科技
用材料科技创造绿色世界
✔封装材料扫码咨询
END
深圳市晨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市晨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写留言
,选择留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