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我们为何选择SiC?
第三代半导体风向 · 2025-03-08
3月6日,Meta(原名Facebook)在官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讲述其在开发AR眼镜波导技术时选择碳化硅作为核心材料的历程及其优势。
“行家说三代半”发现,Meta团队不仅通过碳化硅波导技术解决了AR眼镜的视野、重量与光学伪影等关键瓶颈,还将其视为AR行业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未来或将成为主流材料:
Meta Orion团队解释:
为何会选择SiC技术
2019年,Orion团队为Met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准备了一场关键演示,展示了增强现实眼镜的潜在波导技术——这一刻,纸上理论计算首次化为现实,并彻底改变了后续的研发轨迹。
Meta发布的AR眼镜-Orion
Meta光学科学家帕斯夸尔·里维拉回忆道:“戴上采用玻璃基底波导和多层叠板的眼镜时,感觉就像置身迪斯科舞厅——到处都是彩虹般的光斑,干扰强烈到根本看不清AR内容。但当你换上碳化硅波导的原型眼镜,瞬间如同置身交响乐厅聆听静谧的古典乐章,你的注意力始终能聚焦于我们构建的完整体验。这完全颠覆了游戏规则。”
然而,尽管如今选择碳化硅作为基底材料看似很明朗,但在十年前Meta Orion团队踏上AR眼镜研发之路时,这一选择却远非理所当然:
帕斯夸尔·里维拉解释,碳化硅通常被大量掺杂氮元素,它会呈现绿色,若厚度足够,甚至显现黑色。这样的材料根本无法用于制造光学透镜——它本质上是电子材料,其颜色与电子特性息息相关。
Meta AR波导技术负责人朱塞佩·卡拉菲奥雷补充道,碳化硅作为应用材料已有悠久历史,其主要应用领域是高功率电子器件。以电动汽车为例:所有电动车都需要一块芯片,而这块芯片必须能承受极高功率以驱动车轮和整车系统。传统的硅基板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唯有碳化硅这类允许高电流、高功率通过的材料才能胜任。
在近年可再生能源议题升温之前,这类高功率芯片的市场规模远不及消费电子芯片。此外,碳化硅长期价格高昂,但由于汽车芯片的基板用量较小,成本尚在可接受范围内,厂商缺乏降价的动力。
但事实证明,碳化硅同样具备波导和光学器件所需的关键特性,其中Meta Orion团队最关注的参数是折射率。碳化硅的高折射率意味着它能传导并输出海量光学数据——可类比为互联网带宽:带宽越大,通道内传输的数据量就越多。光学器件遵循相同的逻辑:材料的折射率越高,其光学扩展量越大,通过该通道传输的光学数据量也就越多。
卡拉菲奥雷进一步阐释,在我们的应用场景中,通道就是波导,更大的光学扩展量直接转化为更广阔的视野。材料的折射率越高,显示器能支持的视场角就越大。
加入碳化硅大佬群,请加微信:hangjiashuo999
SiC折射率高达2.7
远超玻璃、铌酸锂等材料
2016年,当卡拉菲奥雷首次加入Oculus Research(Meta 旗下研发实验室)时,他们掌握的最高折射率玻璃仅为1.8——为实现目标视场角,必须将多层玻璃板堆叠使用。且不论光学伪影问题,单是组装流程就异常复杂:前两块波导必须精准对齐,随后整个堆叠结构还需与第三块波导完美匹配。
“这不仅成本高昂,更显而易见的是,眼镜的每块镜片绝不可能容纳三片玻璃。”卡拉菲奥雷回忆道,“它们过于沉重,厚度也远超美观极限——根本无人会购买这样的产品。于是我们重回起点:试图提升基板材料的折射率,从而减少所需的玻璃板数量。”
一开始,研究团队首先关注的是铌酸锂,其折射率约为2.3,显著高于玻璃的1.8。
卡拉菲奥雷表示,我们意识到,只需堆叠两块板,甚至可能用一块板就能覆盖视场范围。与此同时,我们开始探索其他材料——这正是2019年与供应商合作中发现高纯度碳化硅透明度极佳的原因。更关键的是,碳化硅的折射率高达2.7,创下光学应用材料的纪录。
对于研究团队而言,这一数值意味着:碳化硅的折射率比铌酸锂提升17.4%,较玻璃增幅达50%。卡拉菲奥雷解释道,“只需对现有工业设备稍加改造,就能制备透明碳化硅。所以我们调整工艺流程,严格把控参数——不再以电子特性为优化目标,转而聚焦光学属性:透光率、折射率均匀性等核心指标。”
解决重影、彩虹效应等问题
SiC技术最终脱颖而出
彼时,Reality Labs团队是首个尝试将不透明碳化硅晶圆转化为透明基板的先驱。由于碳化硅是已知最硬的材料之一,其切割与抛光必须依赖金刚石工具,这导致非重复性工程成本极高,最终基板价格昂贵。
尽管存在比碳化硅基板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但任何技术都存在优缺点,Meta最后还是决定采用碳化硅。Meta 研究科学总监西尔弗斯坦解释道,寻找广视场AR显示器的理想方案,本质上是性能与成本的博弈,成本或许能压缩,但若性能不达标,成本优势将毫无意义。”
与此同时,Meta Orion 的视场角高达 70 度,新的问题如重影、彩虹效应开始显现:重影如同投射到显示屏上的主图像产生的重复影像,彩虹效应则是环境光在波导表面反射后形成的动态彩色光纹
西尔弗斯坦举例说明道,假设你在夜间驾车,周围车灯移动时,仿佛有彩虹条纹之晃动,或在阳光明媚的海滩打排球,动态彩虹效应会导致你错失击球时机。而碳化硅的神奇特性之一,正是能彻底消除这些干扰。碳化硅的另一独有优势是导热性,塑料是极差的绝缘体,玻璃和铌酸锂亦然,但碳化硅既透明如玻璃,又能高效导热——这颠覆了传统认知。
因此, 2020 年 7 月,Meta Orion 团队基于三大核心因素选定碳化硅:
一是外形优化:单层基板与更小巧的支撑结构大幅降低设备体积;
二是光学优势:高折射率与抗彩虹效应提升显示质量;
三是轻量化:相比双层玻璃方案,重量显著减轻。
Meta攻克斜面蚀刻问题
希望更多企业参与光学级SiC研发
在确定材料后,下一个攻坚难点转向波导的制造——具体而言,是一项名为斜面蚀刻的非传统光栅技术。
卡拉菲奥雷解释道,“光栅是负责将光线耦入、耦出透镜的纳米结构,要让碳化硅发挥作用,光栅必须采用斜面蚀刻工艺。其刻蚀线条并非垂直排列,而是以倾斜角度分布。
Meta 研究经理尼哈尔·莫汉蒂补充道,他们是全球首个直接在器件上实现斜面蚀刻的团队,整个行业过去依赖纳米压印技术,但这无法适用于高折射率基板。正因如此,此前无人考虑过碳化硅方案。
在2019年,尼哈尔·莫汉蒂就与团队伙伴共同搭建了专属产线,在此之前,由于斜面蚀刻技术尚未成熟,多数半导体芯片供应商和代工厂缺乏相关设备。所以,当时全球没有任何设施能生产蚀刻碳化硅波导,更无法验证实验室外的技术可行性。
尼哈尔·莫汉蒂进一步透露,这是一项重大投资,他们构建了完整生产链。加工设备由合作伙伴专门定制,工艺由Meta自主开发——一开始设备仅达到研究级标准,因为当时尚无制造级系统,所以他们接下来与制造伙伴合作开发了量产级斜面蚀刻设备与工艺。
如今,碳化硅的潜力已被证实,Meta团队期待行业其他厂商开始自研设备,因为越多公司投入光学级碳化硅研发与设备开发,消费级AR眼镜的产业生态就越强健。
SiC降本增效路径明确
将在AR眼镜领域大放异彩
目前,虽然Meta团队仍在探索替代方案,但一个强烈共识已然形成:在恰当的市场窗口期,正确的人群正合力推动基于碳化硅的AR眼镜革命。
西尔弗斯坦、朱塞佩·卡拉菲奥雷表示,在此之前,所有碳化硅制造商此前为应对预期的电动汽车热潮大幅扩产,当前产能过剩的局面在Orion研发时期并不存在。而在如今,由于供过于求,基板成本已开始下降。
Orion项目证实了碳化硅在AR眼镜中的可行性,如今横跨三大洲的供应链都对此展现出浓厚兴趣,供应商对制造光学级碳化硅的新机遇极为兴奋。毕竟相比电子芯片,每片波导透镜消耗的材料量级更大,而他们现有技术能力可无缝迁移至该领域,他们正全力押注这一机遇,碳化硅终将胜出。
另外,目前已有厂商从6英寸转向8英寸衬底,更有先锋企业研发12英寸衬底的前沿技术——这将使AR眼镜产能呈指数级增长。未来,这些进展将持续推动成本下行,尽管行业尚处早期阶段,但未来图景已日渐清晰。
卡拉菲奥雷认为,任何新技术革命初期,人们总会尝试多种路径,电视技术便是例证:从阴极射线管到LED等离子屏,再到如今的MicroLED,我们历经多种技术架构迭代。探索途中多数路径终被证伪,但总有少数选项因潜力巨大而被反复选择。我们尚未抵达终点,也无法孤军奋战,但碳化硅无疑是值得重注投资的奇迹材料。
西尔弗斯坦总结道,他们成功证明了碳化硅在电子学与光子学领域的跨界潜力,其未来或将在量子计算等领域大放异彩。同时,碳化硅成本大幅降低的可能性已经出现,虽然仍有重重挑战,但其蕴含的变革能量无可估量。
值此关键时刻,聚焦8英寸碳化硅量产及终端应用降本技术,“行家说三代半”将举办“2025年车规级8英寸SiC量产技术及汽车&数字能源应用大会”,通过打造3场专题论坛和1场专场展览,为碳化硅产业链提供一个深度对话与分享的平台。
本届大会将于2025年5月15日在上海举办,将邀请8英寸SiC头部厂商、下游终端应用厂家等产业链核心玩家,共同探讨碳化硅在新能源时代的发展脉络,大会现已开放报名渠道,因会议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欢迎各位行家扫码报名参会,期待与你在上海相会!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其他人都在看:
比亚迪、长安自研SiC新进展:1200V沟槽、流片下线
苏州、济南2个SiC模块项目投产
GaN车规应用提速,比亚迪、广汽埃安布局
行家说三代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