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科技独董: 刘自鸿不具备经营企业的基础知识
显示世界 · 2024-06-12
刘姝威谈柔宇科技: 刘自鸿不具备经营企业的基础知识
6月9日深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在其微信朋友圈贴出了其参加的一场主题为“中国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的闭门会议上的发言,其中谈及柔宇科技。原文如下:
关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问题。实事求是地说,与美国相比,我们在高科技领域仍有差距。我们的科创板,现在的问题不仅是市值高低,更在于这些企业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2024年6月6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已于2024年5月15日裁定受理柔宇科技破产清算一案,指定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为柔宇科技管理人。
柔宇科技曾邀请我担任其独立董事。据我所知,其创始人刘自鸿真心希望企业能够成功,将他视为骗子是不公平的。
刘自鸿的问题出在哪里?他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而资本市场对他超出能力圈的行为进行了投资,结果导致了投资失败。刘自鸿是一位科学家,但他不具备经营管理企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
在柔宇科技初创时期,华为曾提出投资柔宇科技,专门为华为供应柔性屏。但是柔宇科技拒绝了华为的投资。刘自鸿希望像三星公司一样,独立完成所有产品的开发,独立制造所有产品,这明显超出了刘自鸿的能力圈。
我发表《拯救柔宇》的起因是这样的;刘自鸿在深夜给我发了一封信,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后看到这封信。我担心他可能会出问题,这不仅对中国是损失,而且会产生严重影响。
所以,我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写了这篇文章,并在上午就发布了。在文章中,我提出了柔宇科技最需要的是产业资本的注入。
我认为,柔宇科技必须有新的产业资本注入才能生存。尽管刘自鸿是一位科学家,但他不是企业家,无法引领公司生存和发展。《拯救柔宇》发表后,深圳市国资委引入了一家产业资本,这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是这家上市公司提出了一个要求:刘自鸿必须离开管理层。这家上市公司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刘自鸿坚决不同意这项要求。
我对刘自鸿说:唯一能救柔宇科技的方法就是他退出管理层,专注于柔性技术的研究。如果他不同意这个要求,那么柔宇科技可能会面临破产的局面。
如果他选择退出管理层,仍将保留他持有柔宇科技的股份。如果他坚持不退出管理层,产业资本不会进入,柔宇科技会破产,他可能会一无所有,投资者也将遭受损失。遗憾的是,最终刘自鸿选择了不同意这项要求,这就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在深圳市国资委引进产业资本时,有投资者主动找到我说:不论是刘自鸿留在柔宇科技专门搞柔性研究或者他自己重新创业专门研究柔性技术,我们都会给他投资。
如何促进像刘自鸿这样的科学家在中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来源: 易简财经
知名“独角兽”进入破产清算,估值曾超500亿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昔日红极一时的“独角兽”企业,折叠屏手机“鼻祖”柔宇科技,已进入破产清算。其估值一度达到500亿元。
根据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6月6日发布的公告,柔宇科技的破产清算案已于5月获法院正式受理,并已指定管理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法院裁定受理
柔宇科技破产清算案
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近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该法院已于2024年5月15日裁定受理柔宇科技破产清算一案,并指定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为柔宇科技管理人。
根据公告,柔宇科技的债权人应在2024年8月30日前向该公司管理人申报债权。未在上述期限内申报债权的,可以在破产财产最后分配前补充申报,但对此前已进行的分配无权要求补充分配,同时要承担为审查和确认补充申报债权所产生的费用。未申报债权的,不得依照破产法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利。柔宇科技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应当向柔宇科技管理人清偿债务或交付财产。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定于2024年9月13日上午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有权参加债权人会议。
此外,柔宇科技旗下的两个核心全资子公司柔宇电子和柔宇显示的破产清算案也已一并被裁定受理。
据了解,今年3月,市场曾传出破产传闻,对此柔宇科技于4月1日发表声明称,公司未曾主动申请破产,也未进入破产程序,目前企业仍在运营中。破产传闻源自公司离职员工个人,以期权结算纠纷名义提出的破产审查申请。
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柔宇科技存在32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29亿元。此外,18个历史终本案件被执行标的总额达1.04亿元,未履行比例达99.9%。与此同时,柔宇电子被执行总金额超27亿元,柔宇显示被执行总金额超29亿元。
曾是明星“独角兽”,估值超500亿元
疯狂烧钱却上市未果
公司官网显示,柔宇科技成立于2012年,在中国深圳、北京及香港,美国硅谷,欧洲荷兰与日本东京设有办公室。
柔宇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柔性电子技术生产全柔性显示屏和全柔性传感器,以及包括折叠屏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在内的全系列新一代人机互动产品。基于强大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性工程与设计能力,柔宇实现了数个业界里程碑,包括推出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屏、建立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发布和量产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FlexPai柔派,以及发布业内首个Micro-LED弹力柔性屏技术。
图片来源:柔宇科技官网
此后其还发布了第二代折叠屏手机FlexPai 2,官网显示8G+256G的售价为8788元。
正是由于颠覆性的技术水准,柔宇科技备受资本追捧。仅从2017年8月到2019年11月,柔宇科技就获得了7轮融资,不乏中信资本、深创投、杭州基石、保利(横琴)资本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
2020年,柔宇科技还曾以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3.8亿元)的估值跻身于《2020中国新经济独角兽200强榜单》前12名,并成为《中国企业家》2020年度“中国科创企业百强榜”的榜首。
然而,近年来柔宇科技的情况却急转直下,持续的“上市失败”“股权冻结”“限制消费”“强制执行”“欠薪风波”,再到如今的“破产清算”,曾经的资本宠儿柔宇科技,已深陷泥潭。
早在2019年便有消息传出称柔宇科技将赴美股上市,不过最终未能成行。2020年公司完成上市辅导工作后正式向科创板发起冲刺,根据彼时披露的招股书,柔宇科技在发行后的估值将达到577亿元。然而到了2021年2月,柔宇科技却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对此,柔宇科技独立董事刘姝威曾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在股东结构方面存在“直接层面三类股东”的情况。
不过这份招股书也暴露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5亿元的营收,净亏损额却超过30亿元。不久后,柔宇科技便被传陷入资金困境,并多次被曝欠薪。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去年12月,多名员工在接受采访时称,已被公司拖欠薪酬长达一年,近两年离职的员工也未发放拖欠的薪资,累计欠薪金额约4000万元。
今年5月28日,柔宇科技公众号曾发布《关于柔宇历史若干不实言论的澄清》。对“核心技术源自国外,不是自主原创”“产线良率低,设备落后,无法量产”“上市只为圈钱,追求高估值,不上市就躺平主动破产”等不实言论进行了澄清。
对于估值问题,柔宇科技表示,公司从天使轮融资发展到pre-IPO轮,一路都是高度市场化的结果,其间每轮融资都得到了市场上多家知名VC/PE专业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其专业团队通过详细尽调完成法定投资流程,无论估值还是其他商业条件,都不可能是一方简单一味追求的结果。
在上市等问题上,柔宇科技表示,公司一直秉持着高度负责的态度。2020年初因为新冠疫情的暴发,公司主动撤回了纳斯达克上市的机会,后又因科创板相关政策的调整,公司再次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无论申请上市与否,公司始终在竭尽全力寻求更好的发展,负责任地面对所有挑战和困难,从未躺平或主动申请破产。例如,近两年,数位投资股东和创始人刘自鸿博士个人多次主动借款合计两亿多元给公司,用于解决员工薪资和维持产线基本运行等问题。
在文末,柔宇科技还称,创业十二载,柔宇风雨兼程,得益于坚韧不屈,也受益于孱微执义。创新不易,唯有坚持。“无论企业如何发展,世界如何纷扰,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用科技创新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创始人是清华“天才少年”
员工:步子迈得太大,权力高度集中
据北京日报,自柔宇科技创立以来,就一直“光环加身”。其创始人刘自鸿被称为“天才少年”,17岁以江西省抚州理科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毕业后,刘自鸿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
刘自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视频截图
2012年,29岁的刘自鸿从美国归国创业,和他的另外两名清华大学兼斯坦福校友魏鹏、樊俊超共同出资10万元创立了柔宇科技。2014年8月,柔宇科技发布了世界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器,厚度仅为0.01毫米,卷曲半径可达1毫米,在当时可谓是颠覆式的技术水准。
而随着柔宇科技估值一再上涨,至2020年,刘自鸿以145亿元身家登上了《胡润百富榜》,排名第376。
然而,随着柔宇科技的情况急转直下,刘自鸿也自身难保。2021年,其身家缩水35亿元至110亿元,排名下滑了270名;而在2022年,《胡润百富榜》中已经没有了刘自鸿的名字,当年最后一位上榜富豪的身家是50亿元。
据证券时报,曾在柔宇科技工作了两年多的陈铭评价,柔宇技术确实很牛,创始人的背景无可挑剔,这几年柔性屏产业发展也蒸蒸日上。柔宇陷入困境,跟刘自鸿的个人情怀和管理短板有很大关系。刘自鸿提出的目标过于高远,让柔宇的路越走越窄。“老板的愿景很宏大,想做创造柔性星球的拓荒者,这太理想化了,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可能是致命的。”陈铭说。
刘自鸿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但是不擅长企业管理,这是柔宇“高开低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年我感觉公司的管理太混乱了,内耗内卷太严重,办事效率极其低下。”陈铭说, “事无巨细都需要刘自鸿审批,权力高度集中,底下人没有权限,也不敢拍板。”
张华是柔宇的技术员工,对刘自鸿的评价很高。他认为,刘自鸿的“完美主义”放在柔宇这样的创业公司身上,是有弊端的。“刘博确实很牛,他的柔性技术在商业转化的时候不照搬三星,大规模产线的设计也不照搬国外的做法,是真的做到了自主知识产权,并且造价也比业内低很多。”张华说,这个成果如果放在有一定客户基础的企业如TCL、京东方身上,有可能一举推动国内柔性屏行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没有稳定现金流,要从0直接做到N,步子迈得太大了。
据南都·湾财社,在投资人们看来,柔宇科技的技术一直是超前的,但往往0到1不是最难,1到100的蜕变才是最难。一直没有过硬的产品可以带来现金流,加之作为创业公司,柔宇科技相比传统的制造业公司而言远没有深厚的产业化积淀,却在从科技到商业的转化过程中,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自建生产线,使得柔宇逐步陷入资金困境。
图源:公司官网
有柔宇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柔宇此前获得的融资基本全都投进了自建生产线,依然深陷“缺钱”窘境。
2017年,刘自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自建产线的原因,表示实际是迫于无奈:“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想自建产线。但在2014年发布技术后,很多的制造行业包括面板的制造公司找来跟我们谈合作生产的事情。但我们在接触后,觉得不太容易去推进,原因在于有些制造商希望我们把技术、工艺先拿到他们的产线上去全部跑通后,才签合同,而不是先签。”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的团队怎么能答应?因为没有保障,工艺和配方等东西是没有办法通过专利进行保护的。团队有很多顾虑,就无法进行下去。”刘自鸿说。
但熟悉柔宇的投资界业内人士认为,正因柔宇选择了自建生产线的道路,才将其逼至欠薪亏损,投资机构望而却步的境地。业内投资人向记者分析,技术出身的刘自鸿低估了自建生产线的烧钱速度,即便是百亿资金,自建生产线也能很快烧光,“团队对生产线的烧钱速度没有准确判断,即便是好的技术也浪费了。如果选择与拥有成熟生产线的企业达成合作,结果或许会不一样。”
2022年4月13日和14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姝威在其个人公众号连续两天发布文章,为柔宇科技发声,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珍惜从0到1的研发成果”,文章标题直呼“拯救柔宇”。
刘姝威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强调,如果柔宇倒了,相关损失是多年都恢复不了的。“柔宇科技主导的ULT-NSSP技术路线可以使我国在全柔性显示产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摆脱依赖国外主导技术路线的局面。”
公开资料显示,刘姝威自2020年起任柔宇科技独立董事。
柔宇之死
界面新闻记者 | 陆柯言 徐诗琪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拍摄:徐诗琪
4月23日,柔宇科技破产审查案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听证会。界面新闻获悉的一份听证会文件显示,柔宇科技目前负债超47亿,拖欠工资薪金就超6000万元,加上此前承诺的期权,共拖欠薪酬1.6亿元。
多位前柔宇员工向界面新闻表示,柔宇最大的技术成果在于,世界范围内首次将IGZO(铟镓锌氧化物,也可以称金属氧化物)技术路线驱动的高分辨率OLED显示屏做到了量产。
这在全球显示行业是具有先进性与唯一性的,也是近期OLED大世代线做IT OLED屏幕的最理想技术方向,在同等产能规模的情况下,拥有比LTPS(低温多晶硅)路线更高的良品率,更低的产线投资规模。
这本身是对IGZO全球产业路线的一次推动,但被刘自鸿(柔宇科技创始人兼CEO)包装成自主创新的专有名词“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并全面禁止任何技术员工对外发声时提及IGZO。
此外,多位柔宇离职人士向界面新闻证实,柔宇向外界宣传的LV、空客、苹果、中智卫安合作,最后都因各种原因没有量产出货。柔宇声称“供不应求”的柔派手机,真实销量也只有几万台,并且退货率远高于同行。
面对债权人、投资人、公众甚至员工和高管,刘自鸿选择了粉饰真相。
对外,柔宇在大规模欠薪后仍然声称“业务运转正常”。对内,柔宇几乎不开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仅做基础的各种文件传签。股东和董事在要求召开各种沟通会议沟通核心问题时,也总被刘自鸿回复以“产品技术开发就像烧水,不能经常开锅盖”为由搪塞。在公司内部管理层会议上被问及公司情况时,刘自鸿的回应是“商业机密,不宜外泄”。
大部分员工在发现自己被柔宇拖欠薪酬的时候,都搞不清公司的具体状况,甚至连部分股东也在破产听证会之后才得知柔宇的真实财务情况。
如今,柔宇破产听证会即将宣判。40余家股东、200余名员工正在等待破产审查的最终裁定。命运转折的当口,这家公司也即将脱下皇帝的新衣。
技术真相
柔宇创始人刘自鸿有一份典型的学霸履历:17岁成为抚州理科高考状元,曾获全国奥赛物理与化学一等奖;考入清华攻读电子工程系后又继续留校保研;之后进入斯坦福并在短短三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这所世界顶尖学府博士毕业的平均时长是5年甚至更久。
刘自鸿从未想过创业之外的可能。据接触过刘自鸿的投资人透露,尽管他毕业以后进入IBM纽约总部,从事与柔性屏无关的工作,但期间也一直在为创业寻求资金。
2012年,29岁的刘自鸿和清华大学兼斯坦福校友魏鹏、余晓军及发小樊俊超共同创立了柔宇科技。在连产品Demo都还没发布的时候,柔宇就已快速获得了来自IDG、深创投、松禾资本的数百万元融资。
2014年,0.01毫米的柔性屏幕Demo被开发出来,展示视频中,小而薄的屏幕被吹得卷曲起来,看上去如纸一般,却显示着彩色的图样。这条视频很快引起许多投资人的注意,柔宇也走上了属于它的高光时刻。2015年到2019年,柔宇融资步伐飞快,到最后一次F轮融资时,估值已达到419亿元人民币。
制图:何苗
钱来得太快了。被光环包围的刘自鸿开始四处宣讲自己“柔性星球”的梦想。他在招聘时高声说道:“你错过了华为,错过了腾讯,错过了大疆,你不能错过柔宇。”许多知名面板厂商的员工慕名而来,高峰时期的柔宇员工多达2000人。
但外界对柔宇的质疑也随之而来。刘自鸿引以为豪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被行业人士认为“新瓶装旧酒”。
当时主要的柔性屏技术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三星主导、主流厂商选择的LTPS,一种是IGZO。IGZO技术源于日本,夏普于2012年3月成为全球首家在液晶面板上采用IGZO并量产的厂商。
柔宇使用的也是IGZO。为了与这项已经存在的技术做出区分,刘自鸿执意采用自创名称——“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在决定对外宣传口径时,技术团队的所有人都对此表达过强烈反对:“对行业里的人来说,这个词不是正向的宣传。”
刘自鸿对外的说法是,LTPS技术虽然已经步入成熟期,但硅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在柔性弯折可靠性和制造成本上具有先天短板。柔宇方案的材料堆叠技术、生产设备、器件设计、制程工艺、路线设计、都与前者完全不同,能够在保证良率的前提下,更大程度地简化生产流程、降低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
的确,柔宇并非没有创新之处。IGZO驱动LCD液晶面板并不难,而柔宇将其用于驱动OLED面板,开创了全球首个氧化物驱动RGB OLED量产线,并先于三星、京东方等面板大厂,于2018年发布了全球首台折叠屏手机。
接近柔宇的人士回忆,这些技术在当时的确受到了认可,其他厂商在首次开发折叠屏手机时也曾向供应商参考过柔宇的某些思路。
然而,面板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一条OLED产线往往动辄数百亿投资。柔宇的显示基地自2016年开始建设,一期投入仅60亿元。
这条产线被公司称作“类6代线”,事实上是5.5代线。世代线,是指玻璃基板的尺寸规格,数字越大意味着玻璃基板尺寸越大,越能够做到“经济切割”,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相应的,高世代线需要更多的投资。可对比的是,京东方鄂尔多斯5.5代线投资额为220亿元。
柔宇显然做不到一次性投入高世代线,这使其产品在规模效益经济性上有很大欠缺,也无法与大厂竞争。但这却成为了刘自鸿在员工大会上的宣传辞令:“我们用不到100亿,做了三星京东方几百亿才做成的事情。未来我们才是领军者,京东方、华星光电这些公司都会是一地鸡毛。”
最核心的是,柔宇产线自2018年点亮以来,从未考虑做过非折叠类的直板屏幕。面板行业的惯例是,产线点亮后5年内达到满产满销,再通过规模优势降低成本。相关人士表示,“如果一条产线只做折叠,但没有其他产品出货占满产能,这将导致折叠类的产品出货承受数以亿的研发及折旧费用。面板里没有产能利用率,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但刘自鸿显然不这么认为,他曾多次在公司内外部阐述,柔宇是和特斯拉一样的创新公司,必须只做折叠屏,不做其他直板屏幕市场。
了解刘自鸿的人回忆到,刘自鸿担心生产非折叠屏会让公司估值降低,被市场拿柔宇去和其他面板厂商比较产能与估值——“在估值与产能和市场需求面前,刘自鸿一直以来毫不犹豫的选择估值。”
正是因为投资规模小,技术路线未得到市场验证,外界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柔宇良率的质疑。OLED是公认的“脆弱”屏幕,寿命短、脆弱易损坏,生产过程复杂良率很难把控。在苹果刚开始采用OLED面板时,就出现过因面板良率低而递延产品上市时间的情况。
(2020年一场发布会上,柔宇向外界介绍其技术优势。拍摄:界面新闻记者)
柔宇独立董事刘姝威曾在《拯救柔宇》一文中写道,2021年底专业机构对柔宇产线考核出的良率高达81.6%。但据参与考核的前员工表示,由于公司缺钱买部分材料,此次考核的产品全是半成品,这个数字并非最终成品的良率。
不过,导致柔宇在技术上落后的关键并不是良率。多位前柔宇技术人士认为,在2018年刚投产时,公司确实有技术上的先发优势,但由于忽视了一项关键技术迭代,柔宇的技术水平始终停滞不前:公司错过了量产已经储备的高迁移率氧化物节点。
电子迁移率影响显示器件的整体性能和寿命,其实2015年时柔宇就已经着手开发高迁移率氧化物技术。“如果实现了高迁移率氧化物的量产,那柔宇就可以挺直腰板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原创。”
2019年前后,技术团队曾向刘自鸿提出,高迁移率氧化物的量产开发需要超过1亿元的投入。但刘自鸿认为,与其再投一笔钱用于改善技术,对公司而言更重要的是“活下去”,现有迁移率已经能保证量产,而造出能快速商业化的产品才是更重要的。
这或许是柔宇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忽视了技术迭代,柔宇的IGZO方案与三星倡导的LTPS方案及后来发展起来的LTPO方案相比,性能和产品规格都已逐步落后,还面临着更高的成本。到2023年后期,柔宇自身的生产成本甚至已经远超客户能接受的单价。
LTPO是LTPS和IGZO的结合,具备电子迁移率高的特点,取得了显示与功耗的平衡,已经被主流厂商广泛采用,而IGZO方案已经甚少被提起。在快速迭代的面板行业中,柔宇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真假订单
在公司发展期间,柔宇也间接断送了B端(企业端)业务的未来。
柔宇此前对外宣称,公司B端大企业客户超过300家,产品销售至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LV、空客、苹果等海外巨头,并已有产品落地。
但多位柔宇人士向界面新闻证实,柔宇仅向上述知名客户仅寄送了样品,此后并没有进入量产程序。
制图:何苗
柔宇在2020年公布的招股书显示,柔宇2019年曾有多个交易额上千万的客户。但网易清流工作室曾报道,其中多个大客户的交易存在蹊跷。一位高校教师的公司采购了3千万产品,但拒绝回应向柔宇购买了何种产品及用途;有客户疑似“一人分饰两角”,既是柔宇科技的大客户,其关联公司又向柔宇美国公司供应产品。
前柔宇销售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招股书中的确有部分客户“没听说过”,但柔宇也存在一些真实订单。例如深圳市伯亿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从事广告行业,向柔宇购买了用于电梯广告的柔性屏幕,2019年交易额超过4000万元。
另据招股书披露,海南故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柔宇2019年的第三大客户,销售金额1350万元。上述销售人士称,该公司购买了上万台柔记笔记本以及移动影院Royole-X,但这些产品并未真正投入使用,其股东海南启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曾被曝光涉嫌网络传销。
柔宇卖得最好的产品是电子铭牌,销售量级为五位数。单个电子铭牌的价格在两三千元,但由于销量有限,对持续烧钱的屏厂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柔宇最想切入的始终是大厂供应链,很早就与华为、小米、OPPO、vivo、中兴等头部手机厂商进行过谈判,但由于当时柔性屏产业还不够成熟,且柔宇坚持高报价,这些厂商最终也没有考虑柔宇的方案。
据一位离职员工介绍,某手机品牌曾希望以150美元一片的价格购买柔宇的折叠屏幕,但刘自鸿方面开价500美元,最终价格并未谈拢,也错过了放量的机会窗口。
“这可能是柔宇非常宝贵的一次机会。”上述人士评价:“在没有手机厂商愿意接受柔宇的情况下,有一家公司愿意背书,按理说应该在价格上有非常大的空间。但刘自鸿坚持不肯让步,甚至提出了非常傲慢的价格,这不是战略合作,是战略坑人。”
B端客户推进缓慢的柔宇迫切地需要能快速商业化的业务,再加上客户同样需要柔宇拿出量产终端产品证明其技术能力,柔宇因此把更多资源投向了C端(个人消费者端),并决定自己做手机。
一部手机从立项到大规模量产的周期约在12-18个月左右,期间要经历概念评审、产品开发、量产评审、可靠性测试、小批量产、大批量产等多个复杂环节。曾参与柔宇研发和生产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当时的柔宇急于追求销量,在手机功能测试完成以后就直接拉量上市,略过了可以检验产品质量的小批量产环节。
由于过度追求上市速度,柔宇第一代手机柔派FlexPai在推出后出现了大量产品质量问题。一位柔宇人士回忆,柔派FlexPai用的是柔宇第三代全柔性屏,采用外折设计,由于屏幕裸露在外,很多售后问题都是外屏受磕碰,并在售出一至两周后就出现问题。
(柔派FlexPai2手机。图源:苏宁易购商城)
尽管第二代柔派手机有所改善,但退货率同样大幅高于行业。刘自鸿还要求每位柔宇员工内购柔派手机,并在管理层会议上对各部门购买总量进行考核排名。
吸取前几代的教训后,柔宇又做出了第三代的手机方案,但为时已晚。当时市面上已经有诸多厂商在三星LTPS方案上推出了更成熟的量产折叠屏产品,例如华为Mate X、三星Galaxy Fold等。由于柔宇连续错过了美国中国上市融资机会,导致低售价的第三代折叠屏手机开发完毕后无资金备货,直接胎死腹中。
多位接受采访的柔宇人士认为,柔宇手机失败的根源在于不尊重技术的客观规律。“虽然投资人也给了一些商业化的压力,也不能不遵循产业的基本逻辑。决策者没有产业化思维和经验,任何决策只要求结果,而不会考虑实施的可能性。”
即便在一、二代手机都翻车的前提下,刘自鸿仍然坚持生产易损的外折屏,而拒绝推出市场认可度更高的上下翻转折叠屏,也不通过生产直板屏来提高产能利用率,以降低折叠屏的BOM成本。
刘自鸿曾为第三代手机定下20万台的销量,手机团队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数字,最终改定为10万台,并按照此计划向高通采购了大量芯片。后因资金紧缺,3代手机无缘量产发售。如今,这些芯片全部被贱卖。
融不到钱了
面板是一项十足烧钱的生意。一条产线的投入包括设备(折旧)、人工、材料、水电等各种费用,柔宇在产线全部运转的时候每个月电费高达800多万。由于部分设备需要在恒温恒湿条件下才不受损,即便如今停止生产,每月维护设备的电费也高达300万元。
当业务没有起色时,设备不会停止运转,柔宇也因此几度逼近资金链断裂的边缘。柔宇2020年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公司营收仅有2.27亿元,净亏损高达10.73亿元。
内部人士透露,当时的公司开源不力,已经存在很大的资金压力,也在市场上寻找融资。但由于商业化进展缓慢及估值过高,融资并不顺利。
接近柔宇管理层的人士回忆,当时柔宇刚刚发布第二代柔派手机,本可以借此机会融资。但当时接洽的多个投资方都与小米有联系,“这件事可以说极大地影响了投资方对柔宇的观感,最后谈判都不了了之。”
融资失败的柔宇只能寻求其他渠道。2019年8月,柔宇创始团队刘自鸿、余晓军、樊俊超、魏鹏等四人总共向公司拆入资金216万元。
招股书显示,2019年11月,柔宇完成最后一笔19亿元人民币的F轮股权融资。这是2019年柔宇科技申报了美国上市材料后获得的Pre-IPO资金,此时市面上还尚未有其他折叠屏产品出现。这为危急时刻的柔宇注入了新的血液。
但这笔资金并不能支持柔宇的长远规划。此时投资人表达了对上市的期望,柔宇开始到二级市场寻找机会。
2019到2020年,柔宇先后在纳斯达克和科创板寻求IPO,分别寻求募集资金10亿美元、144亿元,用于柔性显示基地扩建等项目,但都以失败告终。
柔宇对员工给出的官方解释是,纳斯达克IPO失败是受疫情影响。但接近柔宇管理层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疫情并不是全部因素,另一个因素是实控人不接受市场化低估值发行上市。
柔宇首次冲击纳斯达克是在2019年,当时柔宇的估值高达60亿美元。在与券商交流的过程中,后者给出了预计30亿美金的估值。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公司并没有召开董事会或股东会做决策,刘自鸿直接否决了这个提议,并封锁了低估值发行的消息,将上市不畅归咎于疫情原因,因此美股上市计划搁浅。而与柔宇同期冲击纳斯达克的另一家企业平安好医生选择降估值,最终成功上市。
据业内人士测算,柔宇如果接受30亿美元的估值发行,仅需创始团队向E、F轮投资方补偿个位数的股份点数,即可获得上市机会。但实控人在上市资金补偿股份和现金短缺之间,选择了后者。"刘自鸿怕股份补偿。"该人士分析称。
知情人士称,柔宇及中介机构已经完成了上市前的全部实质性准备工作,如果放宽对估值的过高期待,是能够成功登上美股的。如果上市成功,员工期权就能够得到兑现,也将有资金投入技术和产品升级的开发,包括推出第三代折叠屏手机,“不保证一定能追上行业领先水平,但至少可以一试。”
(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图源:视觉中国)
美股上市失败后,柔宇将上市地点转为科创板,但却收到了“有史以来问题最多”的问询。加上柔宇被抽查信息披露质量以及三类股东问题,相关人士推测,公司无法在资金消耗前处理完这些问题。柔宇最终选择撤回上市申请,此次IPO同样宣告失败。
从科创板撤回后,深圳市政府聘请多家专业机构对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投片生产线进行现场考核,讨论柔宇的出路。接近柔宇的人士称,当时已有投资方抛出橄榄枝,但最终被刘自鸿拒绝,认为这是趁火打劫,不是雪中送炭,“这是柔宇后期最有可能拿钱的一次机会。”
上述人士还透露,柔宇后期多次融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刘自鸿不愿意稀释股份、主动降估值。甚至在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之后,刘自鸿仍然坚持高估值,对诸多投资人的条件不妥协。
很快,柔宇又陷入缺钱境地。截止2024年4月,柔宇已经欠薪超过17个月。员工在问询刘自鸿具体情况时,只得到“公司融资正在推进”的回应。接近柔宇管理层人士表示,目前对柔宇感兴趣的所谓“投资人”几乎全是中介,“真正的投资人看到柔宇现状只会掉头就走。”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不喜欢
不喜欢
不喜欢
显示世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人划线
,选择留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