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显示技术大跃升,生产设备需求逐年上涨

光电与显示 · 2020-06-01

日韩转产,中国跟进

2020年一月,LGDisplay首席执行长郑浩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2020年消费电子展(CES)上表示,该公司将在今年底前结束国内LCD液晶电视面板生产,并聚焦中国市场。在终止韩国国内LCD产能的同时,LGDisplay决定将重点转移到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的开发上。

而早在去年10月,LGDisplay的主要竞争对手——三星显示器(Samsung Display)就表示已关闭了该公司在韩国的其中一条LCD产线,并宣布将投资13.1兆韩元(约112.5亿美元)用于设备研究,帮助升级产线。三星原有三条LCD产线,两条在韩国本土,一条在中国。

同期宣布停产LCD的还有日本松下,2019年11月,《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松下将在2021年前退出LCD液晶面板制造业务。2016年,松下停止生产用于电视的LCD面板,转而专注于汽车和工业用LCD面板,并曾力争在2019财年(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合并财报中实现液晶面板业务盈利,但中期财报仍然陷入亏损,最终公司不得不下决心撤出液晶面板制造领域。

导致这些面板生产大厂纷纷关停转产的一个共同原因是:市场供应过剩和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实际上,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LCD液晶面板市场就进入到一个较长的阵痛期,随着中国大陆厂商在近几年的崛起,LCD产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影响到整个产业生态。这一影响,同样作用在位居全球LCD液晶面板产量第一的BOE(京东方)身上,据了解,目前京东方共有14条产线,每条生产线的数据量约为15T,从2019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尽管京东方的业务营收增长达到23.4%,但净利润则同比下降了45.8%,市场供需平衡严重失调可见一斑。

根据群智咨询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为2.83亿片,其中BOE(京东方)获得了出货量和出货面积的双第一;而就在2019年上半年,液晶面板出货面积排名第一的是LGDisplay,此次京东方再次赶超,再次说明中国液晶面板产能进一步释放、传统韩系面板厂商产能则加速转型的行业态势。

图1 2019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数量和出货面积统计(资料来源:群智咨询)

LCDvs.OLED

面板显示技术一直都是电子信息领域中一个较为活跃的分支,近年来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剧。目前,LCD和OLED是两大主要的技术类别,LCD即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OLED即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

据中国信通院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仍是我国手机产业首选的屏幕,占比高达64.3%。从手机,到电脑显示器、电视机、大屏幕等等,在几乎所有带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中,都可以使用LCD液晶显示面板;而OLED显示面板最大的特点是材质轻薄、低功耗,易于做成异形屏,符合最新的智能硬件设计理念。因此,总体来说,OLED和LCD,并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有自己适合的应用场景,OLED显示面板目前在智能手机、车载显示、可穿戴电子、VR/AR设备等领域有较明显的应用优势。

LG Display是当前全球最大的OLED面板供应商,其计划原定今年一季度启动广州8.5代工厂,但因为今年疫情的影响,量产计划将延期至第二季。市场分析师预估,其广州OLED厂最快4月启用,在进入量产后,预计每月能够生产9万组OLED电视面板,而LGD在韩国坡州厂每月能生产7万组。LGDisplay预计,2021年OLED技术将占公司总收入的50%,较2018年高出约30%。

此外,在中国方面,京东方也已布局4条OLED小尺寸线,2020年出货量有望翻三倍至6000万片,市占率超30%。同时,为了适应近年VR/AR高端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京东方已与奥雷德、滇中发展、高平科技合作,成立了昆明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OLED微显示器件的生产、销售和研发,未来公司拟投资34亿元,用于12英寸OLED微显示器件生产线的建设。

值得关注的另一个趋势是,针对近期折叠屏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卷曲屏电子产品的兴起,AMOLED柔性显示技术是开发的重点。现阶段能发布并顺利量产发售的折叠屏智能手机只有三星Galaxy Fold和华为MateX,折叠屏已经成为这两大智能手机厂商的竞争战场,其他厂商也在积极跟进,但由于柔性可折叠的OLED要比一般的刚性OLED制作起来难得多,产品良率有待提升,因此AMOLED柔性显示技术的大范围商用化依然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在AMOLED柔性显示技术领域,三星是折叠屏技术的领先企业,其在折叠屏技术、研发、量产方面都已走在其他厂商前面,在2019年推出折叠屏Galaxy Fold后,三星已出货40-50万台,在众多折叠屏手机中排名第一。根据韩媒ET News报道,三星显示目前可折叠显示屏的产能约为每月26万片,今年5月将扩大到60万片,到年底,其产能预计会达到100万片/月,比现在提升约4倍。另据报道,今年2月底,三星显示成为盖板玻璃厂商Dowwinsys公司最大的股东,进一步稳定了折叠屏手机面板超薄玻璃的供应链。

另外还有Mini-LED和Micro LED显示技术,Mini-LED又称为毫米发光二极管,和Micro LED一样,两者都是基于微小型LED晶体颗粒作为像数发光点的显示技术;不同的是,Mini-LED采用的是数十微米级LED晶体,而Micro LED采用的是50微米以下的LED晶体。有关机构统计,2019年MiniLED设备的出货量约为329万件,主要用于显示屏、车用显示器、手机和大尺寸显示器等领域,预计到2023年,该市场规模将成长至10亿美元。

面板显示自动化生产设备供应链

面板显示器的上下游产业链较长,在生产设备环节,目前来看,面板的生产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全球液晶面板产能的一半都在中国。

以TFT-LCD显示面板的生产过程为例,主要分为三个工序:TFT列阵(Array)、Cell成盒、模组组装(Module)。从结构上来说,OLED显示面板相比LCD,减少了一张基板和背光灯组,因此,在三大工艺流程(TFT列阵、Cell成盒、后端组装)的基础上,简化了加工设备,如图3所示。

图2 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预测(数据来源:拓扑研究院)

图3 LCD与OLED生产设备对比

在前段TFT列阵工序用到的主要设备有蚀刻设备、显影设备、曝光设备、去膜设备等等。Cell成盒工艺流程采用到的蒸镀设备是目前OLED生产设备中需求量最大的、最核心的设备由多个腔室组成,完成从基板清洗、发光层注入、玻璃封装等一整套流程,高度定制化;另外还包括封装设备,又分为玻璃封装机、金属封装机和薄膜封装机。近年来,中国大陆投入巨资开工建设了多条高世代面板线,但60%左右的固定投资资金花在了前中段的设备购买上,且关键设备多从美日韩等国家进口。

国产面板生产设备最近几年主要是在中前段非制程类设备(如:切割设备等),以及后段的FOG和COG邦定设备、贴合设备、AOI检测设备等部分发力,推动国产替代速度加快,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面板产线供应厂商,例如:大族显视与半导体、深科达、联得装备等等。机械功能部件方面,如激光切割、点胶与检测用到的直线电机模组与平台;真空贴合机、邦定机采用的PLC控制系统、平台伺服传动定位;LCD平台用到的精密滑轨传动;用于面板拾取与存放的直线电机等等,都随着近年国内各厂家技术力量的增强,使得面板产线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投资规模上,由于受到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的影响,导致近几年中国面板厂家推迟了大尺寸电视面板产线的设备投资,用于智能手机的OLED面板也出现了推迟投资的动向。但随着日韩企业的转产,以及今年年初爆发的疫情(面板出货延迟),将有助于LCD液晶面板的去产能,同时从1-3月的市场行情来看,也出现了液晶面板价格止跌回暖的迹象,TCL董事长李东生表示,面板价格1、2月份呈小幅上涨,预计将持续到6月份。另据韩国媒体报导,近期中国厂商推迟了工厂建设进度,使得部分中小型韩国设备厂商出现了资金紧张的状况。

从二、三月份国内各地政府推出的“新基建”项目来看,超大尺寸、柔性AMOLED等显示面板生产线的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有望推动今后几年新一轮显示面板产线的设备投资潮。

图4 2020年2-3月份部分国内城市显示面板重点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