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钟灿、李东生、彭寿说显示产业
显示世界 · 2020-06-01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所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欧阳钟灿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所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欧阳钟灿接受新华网专访。欧阳钟灿院士建议,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全球经济因素影响,相关部门应持续支持显示行业做大做强,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显示企业也应该保持战略定力,推进印刷OLED、MicroLED等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所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欧阳钟灿,摄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主持人: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显示产业重要一极,您如何看待中国显示产业发展以及技术趋势?
欧阳钟灿:在5月18日召开的“2020年全球显示产业春季行业趋势发布会”,吸引了75万人在线收看,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打击,但中国的显示产业一直在转危为机,除了传统应用以外,疫情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市场需求。
来自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显示行业今年一季度产值同比下降约2%,亏损远小于海外企业,意味着中国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强。在中国企业家、技术人员、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显示技术与世界同步发展,液晶显示技术已经超过国外同行,再过两年,中国柔性OLED 屏产量也有望跟上。中国AMOLED显示技术与液晶显示技术一样,同样呈后来者居上的发展态势。
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企业应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继续保持必要的研发投入,加大推进印刷OLED、MicroLED等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政府应持续支持显示行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稳固市场竞争地位,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着力突破我国已经具备基础的显示迭代技术转型升级。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今年8K电视已经开始量产上市,您是如何看待8K前景?
欧阳钟灿: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消费升级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手段之一。2019年3月,《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正式发布,提出到2022年中国超高清行业总体规模要达到4万亿,不过就当前三大运营商建网速度以及模式来看,超高清视频仍将在视频娱乐行业得到最先爆发,物联网以及更多垂直应用场景的落地还需要再等几年。
彩电行业从业者将8K看成未来电视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主流彩电厂商在8K电视上的布局,以及相关政策不断放开、5G商用落地等因素,8K电视将加速普及。未来,5G+8K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各个领域不断掀起科技变革,引领行业发展的同时,更将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驱动力。
5G技术与传感、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将有力推动智慧显示端口用户体验与集成功能全面升级。BOE(京东方)独有的ADS超硬屏技术,是全球广视角显示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作为显示屏生产制造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标准,ADS技术能实现更高的透过率、亮度和对比度,上下左右视角均可达到178度,具备更低功耗,更环保优势,是液晶显示领域最具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显示技术。
ADS具备画质表现力佳、普适性强、超宽视角、超高色彩表现力、超高速运动画面处理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电视等全系列高端产品,全球市场渗透率极高。同时,ADS技术也适用于8K及以上高分辨率产品,高透过率的特点能有效降低成本以及8K产品的功耗,兼具顶级画质和节能环保的特点。
主持人:近年来,显示技术创新应用和产品不断推出,海信叠屏电视采用的京东方BD Cell技术就给人们带来全新体验,对于这类创新技术您持有什么看法?
欧阳钟灿:BD Cell系列是实现TFT-LCD百万级对比超高清显示的全新技术突破,通过数百万分区,实现像素级控光调制,带来震撼的HDR体验。显示屏可以实现百万级超高静态对比度,12bit色深,黑场亮度最低可达0.003nit,功耗可低于同尺寸OLED显示屏40%,可清晰还原画面的每一个色彩和细节。
目前京东方BD Cell产品在SID、CES、ICDT、CITE等国内外重大展会上斩获多项大奖,海信采用BD Cell技术的叠屏电视实现了与液晶显示和OLED媲美的技术,成本却比LG OLED电视便宜1/3,该产品上市是一个足可以让中国人在显示发展历史上留名的大事件。
主持人:柔性显示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您如何看待我国自主研发的GGRB排列柔性显示技术?
欧阳钟灿:作为新型半导体显示技术之一,柔性AMOLED显示屏以柔性基板代替了传统的玻璃基板,并采用可主动发光的有机材料以及柔性封装技术,颠覆了原有刚性的显示产品形态,可实现弯曲、折叠等多样产品形态。
目前,市场上柔性OLED手机主要有两种像素排列方式,京东方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GGRB像素排列方式。GGRB显着的特点是,在相当的显示效果前提下,子像素发光面积占比更大,可有效改善烧屏问题,因此该技术在像素密度更大的高分辨率产品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京东方已推出了柔性显示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打孔屏,瀑布屏,折叠屏都实现了量产,应用在华为、摩托罗拉、LG、OPPO、努比亚等高端柔性手机上。
主持人:今年,京东方推出了8K Mini LED背光显示以及Mini LED玻璃基产品,如何看待Mini LED技术趋势?
欧阳钟灿:8K Mini LED背光显示实现液晶背光源细化控制,达到了10000个分区,实现超高对比度,非常了不起。
Mini LED玻璃基产品是直接用LED光显示,采用有源驱动方式,无闪烁,玻璃在平整度、散热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通过将小块LED 显示屏进行拼接,可以实现超大尺寸、小间距高分辨率的显示,将对商显及会议室公用显示屏等应用领域或与LED产业链相关企业造成一定冲击。
Mini LED玻璃基的布局也是京东方在向未来Micro LED显示过渡性的研发,前者的单个LED在毫米大小,而后者单个LED尺寸小于100微米。
主持人:目前,全球在建和计划建设的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已十余条,对于未来企业统筹布局有何建议?
欧阳钟灿:客观来讲,中国柔性AMOLED显示技术与韩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在快速发展中,而且很可能会弯道超车。未来3-5年,中国柔性显示技术或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浪潮。
从目前的量产出货情况看,韩国柔性AMOLED显示发展最为成熟,量产出货最早、出货量最大,约占全球市场份额90%。2019年,中国京东方与韩国LGD均实现了柔性AMOLED的量产,随着产能释放和良率的提升,将对三星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随着中国大陆有9条柔性线已量产或规划投建,到2021年前后,依据设计产能,按照京东方对外公开的目前生产良率(80%),如果是在6代线上切割5.5英寸柔性手机屏幕(一块玻璃可切割228块手机屏),在满产的情况下,国内面板厂商柔性手机屏的年总产能将达到5.4亿片的产能,届时将占全球柔性显示市场的50%以上,成为柔性显示强国。
但是考虑到AMOLED的技术难点,各地上马前一定要好考虑好技术难度,一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投资在400亿元左右,已达到一个中小城市的财政收入,如果失败将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决不能盲目上马。
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半导体显示产业投入已达13000亿元,目前产业规模已成为全球第一。但面板产业中高、精、尖的关键材料和核心装备仍严重依赖进口,国产替代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国产新型显示关键发光材料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仅约5%,LCD和OLED核心材料的国产化率分别只有47%和17%。”李东生说道。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就“支持在新型显示领域建立核心技术竞争力”问题带来了相关建议。
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打破技术瓶颈
从全球前十大半导体核心装备生产商中分布情况来看,美国企业有4家,日本企业5家。美国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拥有一批全球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领先,如UDC公司在红、绿色OLED有机发光掺杂材料方面已形成垄断。而另一边,日本、欧洲企业在新型显示材料和装备方面同样拥有大量领先的关键技术。如OLED材料方面的住友化学、出光兴产、德国默克等公司;QLED材料的日立化成公司;印刷显示技术的JOLED公司;关键装备领域的佳能、尼康和TEL等公司。“全球70%的半导体硅材料都是由日本信越化学提供。”李东生介绍道。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李东生建议加强和日本、欧洲等在新型显示材料和装备领域具有优势的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如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并购基金、给予跨国投资外汇出境便利等多种方式,支持我国企业通过合作、入股的方式加强与日本、欧洲先进新型显示材料、高端装备公司的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引进更多国外新型显示材料、器件和高端设备企业到我国发展,填补国内高端产业链空白。同时,通过支持海外投资和并购、专利互换、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加快我国新型显示关键技术发展和突破,提升我国企业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研发项目管理新机制
助力关键材料技术产业化
关键材料与核心装备领域投入分散、科研与产业脱节、材料和装备等研发成果难以产业化也是我国新型显示行业面临的现状。其中由于显示材料与装备研发周期长,加之从研发到应用缺乏关键的中试环节,新材料及新装备在下游面板厂商的导入风险极高,一旦出现失误将使厂商出现重大损失,因而常常出现国产材料与装备“不敢用”的问题。
李东生表示,在新型显示领域,我国已建立“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相关企业正在申请筹建“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通过创新机制,首次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研发开放平台。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该中心已建成全球领先的G4.5印刷显示公共研发平台,弥补了材料从研发到应用所缺失的验证环节。
对此,李东生建议国家改变重点研发计划新型显示材料项目管理模式,探索完善研发项目管理新机制。以显示行业国家创新中心为平台,打通新型显示上、下游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同时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发与企业应用技术研发的合作,以终端应用需求牵引上游关键材料技术的发展,实现从技术到应用的产业化落地,有效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大幅度提升科研项目产业化的转化比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彭寿
彭寿:2019年9月,我们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和盖板核心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成功生产出我国首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TFT浮法液晶玻璃基板,解决了我国信息显示大尺寸玻璃基板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还需不断加大投入,这也是目前材料领域未来努力的主要方向。
我们将着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聚焦攻关产业“卡脖子”技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玻璃新材料,加速11代TFT液晶玻璃基板、OLED玻璃基板、0.1毫米柔性触控玻璃等“卡脖子”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攻关,保障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二是大力推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智能装备-智慧工厂-大数据中心-智慧云平台”的全产业链,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加速突破“新基建”相关前沿技术产品,我们将围绕“新基建”,聚焦重点领域,加速推进5G基站复合材料、5G终端显示材料、特高压绝缘材料、移动智慧能源光伏材料等前沿技术产品开发与产业化。也就是说,我们不光用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把成果转化成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
推进产业链价值链迈向高端
2020年2月,华为和三星相继发布了各自品牌第二代、具备更成熟技术的折叠屏手机。这也意味着柔性屏的竞争进入新阶段。“柔性显示设备还处于不断创新、试错的阶段,尚未完全成熟,而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盖板材料的选择。”彭寿表示。
此前,市场上的可折叠手机均采用PI/CPI作为盖板材料,但存在硬度低、易老化、易刮花等问题。超薄玻璃硬度高、韧性强、透明性好,是柔性屏的理想盖板材料。因此,彭寿认为玻璃柔性屏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他看来,不久的将来,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卷绕屏和具备空气投影成像技术的新产品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超乎想象的便捷,同时也会对超薄玻璃理化性能、制造工艺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深知,我国部分传统行业仍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智能化高端化水平落后等问题。以玻璃行业为例,我国普通浮法玻璃产能世界第一,但优质浮法玻璃占比仅约40%,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11代TFT液晶玻璃基板等高端产品仍受限制。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彭寿建议,坚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严禁新增产能,防止过剩产能反弹。重点鼓励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开展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民生需求,支持开展高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攻关,推进产业链价值链迈向高端环节。
创新是冲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有力手段。今年,凯盛集团将继续聚焦玻璃新材料主业,持续推进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OLED玻璃基板、柔性玻璃等显示玻璃研发与产业化技术攻关,支撑新一代信息显示技术发展。同时,凯盛集团将加强超薄高透光伏玻璃、光热玻璃、发电玻璃等新能源玻璃技术提升与成果转化,并加速航空航天玻璃、核废料包裹玻璃、微晶玻璃等特种玻璃应用基础与工艺技术研发,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安全。
来源:上海证券报,消费日报社,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