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华为之后,OPPO电视将杀到

显示速递 · 2020-03-12

据界面新闻报道,OPPO副总裁、新星移动终端事业部总裁刘波确认,OPPO未来会进入智能电视行业。另有消息称,OPPO电视有望在年内发布。事实上,OPPO进军电视领域的消息早已在业界传开。早在去年OPPO未来科技大会上,OPPO创始人、CEO陈明永就曾透露,未来OPPO可能涉足智慧屏、机器人等领域。

时间回到2009年,那一年的诺基亚还是流行手机的代表,本人也是手握诺基亚E63,而这一年的OPPO发布了, 【OPPO K39】,定位为“高清移动电视”,代表着OPPO正式进军移动电视新领域。

11年过去,整个消费电子产品已经从3G速度和4G速度,马上过渡到5G速度的新时代,当年的塞班系统已经落伍许久,不是数码迷,估计还不了解,如今已经是安卓系统与IOS系统的天下。

历史见证了电子产品的更迭,以前是4.0寸就是大屏惊喜,而如今6.8寸摆上面前,已经是司空见惯。用户的消费行为被技术迭代的产品创新,已经回不去卡顿与低频率的生活,OPPO进军智能电视领域,代表着真正的大屏经济竞争已经开始了。

智能手机厂商OPPO为何执拗于电视呢?这显然值得思考。认真说起来,智能手机厂商跨界电视领域,前有小米这个好榜样,足以刺激到智能手机厂商的内心的骚动,扩展自个的业务版图,这真的可以有。

2013年,小米正式进入电视行业,虽然有争议,但其2019年号称已经成为国内出货量第一的品牌。2019年,华为和荣耀以智慧屏的形式,也进入到电视这个新赛道。随着OPPO电视计划的公开露面,意味着中国三大手机厂商都将进入电视市场。如果说小米在电视领域的成功深深刺激到了其他智能手机厂商,那么物联网趋势的浪潮下,智能手机厂商之所以发力智能电视,其深层的原因就在于,智能手机厂商试图借助“智能大屏”的入口,从而建立起完整的IoT物联网生态,打造全场景下的万物互联。

说的再简单点,智能手机厂商做电视并不是想借硬件将电视行业杀成一片血海,这并非智能厂商的初衷,当然智能手机厂商也没有强大的产业链做支撑,其真实的意图借助智能电视大屏的优势地位,从而快速切入到智能家居控制枢纽的核心,最终构建起自个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也颇有几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

竞争是残酷的,有人入局,就一定会有人出局。道理很简单,电视市场容量是一定的,入局者如果足够强势,就势必会从传统品牌口中夺食。

钉科技注意到,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全球电视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38亿台发展为2019年的2.4亿台。而预计2020年,全球电视市场还将下行至2.36亿台,同比下滑1.8%。

而从品牌来看,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一些显性变化。最突出的品牌当然是小米,其2019年出货量已经跃升为全球第六,国内品牌中仅次于TCL、海信和创维,甚至比索尼、长虹、康佳、夏普、海尔这些传统巨头都要多。

钉科技注意到,由于华为2019年刚刚入局,智慧屏的出货量还在爬升当中,因此目前还没有对品牌格局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华为的技术和营销能力毋庸多言,以华为的“野心”,未来其出货量的大幅提升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传统电视行业来说,小米冲击已现,华为冲击即将到来,而OPPO的冲击还将不期而至。按照OPPO的规划,下半年将要发布首款电视产品,以OPPO成熟的线上线下营销体系,再加上OPPO关联手机公司一加2019年在印度已经发布了首款电视,供应链打通后的OPPO势必会在电视市场掀起一轮强劲攻势。

局面很清晰,一场电视行业的洗牌大战在所难免。价格战、技术战、品牌战、生态战……丁少将认为,与CRT时代和平板时代更多使用价格武器不同,新一轮的竞争将是全方面、多维度的,品牌的长板需要更长,但不能有非常明显的短板。

华为和OPPO都具备打价格战的能力,华为旗下的荣耀有可能率先出手,而早已习惯了价格竞争且资金实力雄厚的OPPO在这方面也是游刃有余。再加上手机品牌在IoT生态能力的建设方面更加快速,手机、手表、手环、CPE、电视等终端可以相互加持拉动,这样的竞争方式对传统电视品牌来说会形成非常大的冲击。

而品牌方面,虽然传统品牌在电视市场具有更高的认知度,但毫无疑问是的,华为、OPPO这样的品牌更活跃,科技感更强,也更贴近年轻用户,进入电视市场不会有太强的违和感。

至于显示技术和硬件制造方面,传统品牌当然有更强大的竞争壁垒。但要看到,在智能家居、智慧场景的打造方面,传统电视品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相反手机品牌更擅长打造一些营销概念。

综合来看,头部电视品牌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完成华丽蜕变,成为科技感、创新力、生态布局更强大的企业,而那些还在吃老本、不作为的传统品牌,则将成为头部品牌和跨界对手的收割对象。

总之,一个判断是,未来2-3年,电视市场的品牌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总体市场不会出现太大波动,但品牌格局会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只是,有些品牌还在自己的“舒适区”沉睡,恐怕拿榔头敲也敲不醒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