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源微产销存数据勾稽关系存疑 业绩滑坡踩雷“ST德豪”

行家说Display · 2019-12-03

从7月12日首次向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到将于12月4日进行新股申购,仅经两轮问询的芯源微上市之路走得颇为顺畅。不过,面对下游行业的遇冷,芯源微业绩或存在波动,最新注册稿警示公司存在上市后业绩变脸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芯源微股东比较分散且无一控股比例超过30%,公司经营稳定性或面临挑战。而号称已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替代进口的芯源微,却未获得下游头部企业的青睐,甚至对知名客商供货还出现了急剧下滑。  

此外,财经参考梳理,根据公司招股书披露的产销数据而得出的存货数据与披露的存货数据出现“冲突”,库存商品数据出现异常。  

实控人来回切换,控制权存争夺风险  从中韩合资,国资主导再到此次拟科创板IPO,芯源微自2002年设立以来,公司股权频繁变动、董事会构成及实际控制人变化高达17次,仅2016年至今,就有5次股权转让。且伴随着股权变动,芯源微依次经历了实际控制人由中科院沈自所到无实际控制人,再到郑广文成为其实际控制人最后又演变成无实际控制人。  

资料显示,2002年12月1日,先进制造与韩国STL签署《合资合同》,约定共同出资设立芯源半导体(公司前身),从事集成电路生产设备和测试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的研制、生产及销售。其中,先进制造(中科院沈自所控制下的企业,持股90%)出资比例为71.43%,韩国STL出资比例为28.57%,并约定韩国STL对公司生产的产品有回购义务。  

但不到两年,双方就不欢而散。双方就回购过程中产生的争议,诉至沈阳仲裁委员会。不久,2006年,韩国STL便将相关的货物、原材料及相关技术转让给公司,并向第三方姜谦转让股权退出;2007年,辽宁国资委控制的科发实业以1000万受让了姜谦手持股份。  

期间,2003年6月,公司控股股东先进制造还发生了股权变化,中科院沈自所由控股企业变更为参股企业,持有先进制造的股权锐减至40.54%,郑广文通过参与增资入股取得先进制造37.84%的股权。进而,芯源微实际控制人由中科院沈自所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2010年8月,郑广文加大对先进制造的持股力度,通过对先进制造另一股东沈阳天广70%的股权的收购取得了先进制造的控制权,进而取得了芯源微的控制权,公司由无实际控制人转变成由郑广文成为实际控制人。  

三年后,2013年8月,中科院沈自所又转变对芯源微的持股方式,从通过先进制造间接持股转为自身直接持股,从而使得郑广文控制的先进制造持有的股权比例由50%以上减至35.86%,而中科院沈自所、科发实业及员工股东分别持有芯源微26.27%、24.85%、13.04%的股份。至此,芯源有限的实际控制人由郑广文再次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随着此后芯源微数次的增资扩股,上述股东股权均得到了稀释。截至发行,公司前三股东分别为先进制造、中科院沈自所和科发实业,但均未超过25%,单个股东均无法决定董事会多数席位,公司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财经参考注意到,公司前十大股东中,中科院沈自所、国科投资、国科瑞祺、国科正道,均具有中科院背景,如若上述股东达成一致行动协议,公司的控制权或又将发生改变。  

多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参考,“股权分散情况下,股东结为一致行动人是稳定控制权的有效办法之一。”但遗憾的是,芯源微前几名重要股东并未签订一致行动协议。同时芯源微在招股书中亦表示担忧,“如公司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权发生较大变动,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战略、发展方向、管理团队等发生影响,对公司生产经营和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财务数据勾稽关系存疑,2500万元的库存商品不翼而飞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持续增长,营业收入由 2016年的14,760.31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20,999.05万元,资产总额由2016年的29,732.71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37,970.28万元。  

不过,据红刊财经报道,芯源微2018年有5569.57万元的含税营收既没有获得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也没有形成经营性债权,同样,2017年则含税营收与经营性现金流及债权之间存在6245.56万元的差异。财务数据勾稽关系的异常,如无合理解释,则存在虚增收入的嫌疑。  

财经参考在梳理公司相关财务数据时发现,芯源微的产、销、存数据,也存在类似情况。  

据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要产品为光刻工序涂胶显影设备和单片式湿法设备,2018年,公司光刻工序涂胶显影设备生产了81台,销售了61台,产销率为75.31%,即公司光刻工序涂胶显影设备库存商品为20台,根据公司每台211.21万元的售价,由此产生的销售收入为4,224.2万元,同时,公司2018年光刻工序涂胶显影设备的毛利率为44.15%,则库存商品价值(即成本)的计量为2,359.22万元。  

同时,招股书显示,上述产品2016年、2017年共生产了173台,但共销售了167台,即还有6台未销售出去,在2018年产生了库存,同理,可折算这6台的库存商品价值(即成本)的计量为707.77万元。即2018年,单就光刻工序涂胶显影设备库存商品价值合计为3,066.99万元。  

需注意的是,公司另一产品单片式湿法设备的产量也大于销量,2018年该生产了28台,销售了21台,则2018年库存为7台,按照招股书披露的其售价343.49万元/台及该产品50.05%的毛利率折算出,其库存商品价值(即成本)的计量为1,202.12万元。同样,公司2016年还存在13台未销售出去,形成了库存商品,折合库存商品价值为376.29万元。综合,2018年,该产品存商品价值合计为1,578.41万元。   

 

综上,2018年,公司主营产品的库存商品为4,645.4万元,而招股书显示,公司2018年库存商品为2,178.25万元,差异额为2,467.15万元。那么,这近2500万元的库存商品去哪儿了?如无合理解释,则公司产销数据涉嫌虚假披露。

上市后业绩存变脸,大连德豪近800万元的应收账款恐难收回  

招股书宣称,芯源微生产的涂胶显影设备产品成功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并填补国内空白,其中在LED芯片制造及集成电路制造后道先进封装等环节,作为国内厂商主流机型已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在集成电路制造前道晶圆加工环节,公司成功突破了前道涂胶显影设备关键技术,并于2018年下半年分别发往知名企业上海华力、长江存储进行工艺验证。  

但公司对上述两家企业的发货额度并不大,订单金额合计仅有3,265.40万元(含税),且发往长江存储机台至今还未通过验收形成收入。而由于长江存储机台因存货成本大于可变现净值,公司还对其计提了430.19万元的跌价准备。  

同时,公司对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的销售出现了大幅下滑。最近三年,公司向台积电直接或间接销售(指通过辛耘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代销)设备的金额分别为8,453.76万元、1,101.59万元和1,205.95万元,2017年出现了断崖式下降,2018年销售额度继续低迷。  

近年来,受LED芯片制造行业周期性不景气影响而有所波动。公司LED芯片制造领域最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了波动,数据显示,2010-2018年,公司LED芯片制造领域主营收入分别为1,477.78万元、7,891.18万元和5,091.12万元,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0.30%、43.00%和25.33%,2018年较2017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公司LED芯片制造领域用产品主要为涂胶/显影机(6英寸及以下),2018年,由于下游LED行业不景气,公司涂胶/显影机(6英寸及以下)产品销售数量较2017年同比减少33台或44.00%,销售收入同比减少3,434.79万元或42.17%。  

2019年上半年,国内LED行业依旧持续低迷态势,LED芯片市场仍处于竞争洗牌中,芯片价格仍有一定程度的下滑,行业大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受LED芯片价格下降的影响,公司下游主要客户包括华灿光电等在2019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业绩同比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或受此影响,芯源微依据在手订单情况对2019年全年业绩进行了预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会出现下滑,尤其是扣非净利后,出现了显著的下滑。

另外,财经参考注意到,由于下游行业的景气度下降,部分客户还出现了业绩暴雷,大连德豪便是其中一例。招股书显示,大连德豪2018年跃升至公司第五大客户,当年,公司对其销售额为1,208.89万元,占比5.76%。  

据大连德豪母公司“ST德豪”的公开信息披露,其子公司大连德豪2018年及2019年最近一期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净利润分别为-20,063.51万元和-15,931.59万元;截至目前,“ST德豪”存在被暂停上市的风险,且其与下属子公司存在较大金额的未决诉讼(仲裁)事项和逾期银行贷款,此外,“ST德豪”已关闭其LED芯片工厂并停止生产,其子公司大连德豪后续偿还对外负债可能存在较大压力。  

截至2019年9月末,芯源微应收大连德豪账款账面原值777.92万元,已计提坏账准备141.44万元,账面价值为636.48万元。尽管公司已提出诉讼并已就相关应收账款申请了财产保全,但上述款项仍然存在全部或较大比例无法收回从而将使发行人产生较大金额的坏账损失的风险。  

如若2019年末公司对其应收账款636.48万元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则公司2019全年的业绩更加难看,扣非净利润将下滑50%左右。 

 

实际上,芯源微的盈利能力并不强,除了税收政策优惠外,还较大程度的依赖“政府输血”。报告期各期,公司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820.99万元、2,235.36万元、2,123.22万元和267.04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71.62%、74.63%、64.61%和138.94%。  

如果未来政府部门对公司所处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所减弱,或者包括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在内的其他补助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公司取得的政府补助金额将会有所减少,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