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性照明项目案例汇总,值得收藏!

中国之光网 · 2019-10-18

上篇文章介绍了景观性照明常用的灯具及其热点,今天将以项目的形式对其应用展开介绍:

景观性照明的应用:

1.利用光的数量性手法,由量变引起质变

2.利用光的空间性手法,通过横轴、竖轴共建光的立

3.利用光不同形状的搭配手法,通过点、线、面来营造光的层次感

4.利用光的色温手法,通过色温(颜色)的融合或反差来塑造光的渐变与反差

5.利用光渐变延伸性手法,通过对光通量的把控来实现光韵柔和延伸

6.利用光效的不同手法的组合,来实现光的空间进退,强弱结合

结合下面的项目进行介绍:

No.1

双珑原著(2013)

采用水平等距布置(每块玉石2组均分),初始平均照度Eva在500lm/m²,平均照度Eva控制300-350lm/m²,在折算完其他影响照度的参数后,加入了石材透光率一值,由于无规范和任何参考数据,唯有通过人工玉石厂家提供意向数值作为计算依据,参考值“60%”,竣工后对实景进行局部放大,高光通量将玉石裂痕凸显出来,综合原因在于设计阶段对石材透光率有误差,施工阶段灯具布置间距过于密集后期需特别注意。

手法:

此项目运用了光的数量性,通过密集阵列式光效手法,来凸显项目的景观节点。

线性灯带及硬质灯条灯带是指把LED组装在带状的FPC(柔性线路板)或PCB硬板上,使用寿命长(一般正常寿命在8-10万小时),价格低廉,绿色环保。普遍规格有30cm长18颗LED、24颗LED以及50cm长15颗LED、24颗LED、30颗LED等。由于外观略显粗糙,故此类灯具应尽量结合节点样式进行适当隐藏。

No.2

喜瑞墅(2013)

(1)廊架柱内暗藏,双侧垂直水平排布,横轴内向(在设计时应标注清其发光面方向,避免直对人视角眩光)外置亚克力导光板。

廊架顶部玻璃处采用“U”型不锈钢型材,将线性灯带固定在玻璃边缘,水平向内韵亮顶层玻璃边缘。

(2)水系暗藏,水平轴向外侧,根据不同光效的要求可选择“韵光”或“线光”的不同发光形式,手法是通过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导率实现,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的3/4,吸光率高,所以通过水介质可以给人视一种假象,即灯带在水中的韵光面要比空气中面积大,因其降低了光的传播速度所至,平均照度应控制在Eva=150lm/m²,空间系数折算可套入建筑照明计算手册。

手法:此项目运用了光的“形状”性,通过不同“形状”的组合来建立光的空间性,例如廊架利用“竖轴”及“横轴”的搭建给光创造了一个相对立体的空间,门首则是运用两个节点的进退关系,形成立体空间感。

No.3

万柳书院(2013)

是电气与土建、给排水、结构各专业之间紧密配合的案例,施工图阶段仔细翻阅了方案的总体理念为“一轴、一环、多点”的空间布局,故在设计节点特色落水种植池时融入了“以点成双,以线为轴,殊方同致”的大框架,以点成双即铺装地面下的埋地点光源(均为磨砂处理),一双为一组,等距阵列排布;

以线为轴即种植池内的线性灯带,均匀韵亮水平轴线;

殊方同致即是“线光”与“点光”的结合,虽然为不同的光效形式,但通过有效的排列组合,让其之间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

特色落水种植池,设计初考虑过两版光效,一版是灯带安装于异形石材预埋件底部,灯带置于水帘内侧,采用背透光突显水帘,另一版则是灯带安装于异型石材压顶内侧,灯带置于水帘外侧,发光面直射弧形抛光面马特斯石材通过光的反射去衬托水帘,最后综合考虑无论从光效或是灯带的安装难易程度以及后期检修的方便,还是后者最为妥当。

安装位置确定后就是对平均照度的计算,

初步计算时照度控制在300lm/m²左右,但之后降低为120lm/m²,原因在于其节点的特性“弧形”,“抛光面”,“水帘”照度计算手册中对于环境反射形式及环境曲面系数都是非常关键的参考数值,所以综合考虑将其总照度降低,以防止强光破坏整体效果。

但自古“两难全”图上红色矩形所圈部分与蓝色椭圆部分虽然灯具参数一致,安装位置一致,但其光效却有很大差别,原因就在于红圈部分无“水帘:

,降低了光韵的面积。

其他项目中的应用:

(1)原乡半岛(2013):

镜面水池,利用光线的延伸性来拉伸眼界,烘托镜面水池的“质量”。

(2)尚悦居(2013):

利用“点”、“线”不同光效的组合。

(3)国锐境界(2013):

木栈道侧边,进一步提升,应将其隐藏遮光处理,人直视非常眩光。

(4)安纳溪湖(2014):

水景出水檐口下,韵亮水帘的同时进行视觉的拉伸。

(5)原乡郡(2013):

利用“点”、“面”不同光效的组合,层层烘托水帘。

(6)壹号公馆(2016):

利用埋地投光灯及支架射灯不同色温及投光面积的反差,形成一种类似于阴阳结合的光效,上为冷色温犹如阴,下为暖色犹如阳,地面点光源犹如八卦推演的星辰与之呼应,精神堡垒前端的铁艺镂空雕花用线性灯带将其贯穿,象征的阴阳的融合。

No.4

龙湖天璞及金地华宸(2013/2015)

景墙具体施工细节不再阐述,平均照度Eav控制在170lm/m²,逐点初始照度为200lm/m²,出光角≤15°,反射器出光角为图1。

细节1:

两种景墙类似,均为顶部出光,体量相当,细节在于景墙平滑度,天璞为平铺,而华宸为“凸出”雕花,故在施工图深化阶段应考虑其特点进行灯具暗槽的定位,很明显华宸的施工图深化时没有考虑这一特点,而原封的拷贝了天璞的灯具安装形式(如图2)故光效被格挡住,光韵无法延伸至通体回形纹,形成阴阳的光效,如在施工图阶段可以根据景墙特点进行局部调整,将灯具内边出光面水平前移与回形纹最外边在同一垂直轴线上,那么光韵就可以延伸下来,将景墙通体韵亮。

细节2:

如粉色圆圈所示灯具与灯具外侧封边,形成的“暗带”天璞相对不那么明显,而华宸却很明显,在于前期灯具选型时应特别注意。

树的剪影效果天璞如篮圈所示,而华宸却一点没有。

其实在注重“匠人”精神的今天,细节的把控至关重要,方案与后期分离会存在隐患,方案给甲公司,施工图给乙公司,这样的结果就是三方分离。

前期,施工图无法很好的理解方案的总体设计理念,后期各专业交圈出现断裂,最后导致甲方工作量加大,方案需多次往返项目现场进行调整。

No.5

西宸原著(2013)

整体照明理念以“宁静、雅致”为特点,故照明均采用了中性光效,唯一较强光源在入口处影壁墙(如红圈所示),大门区域只在跌水做了线性灯带进行点缀(如紫圈所示),而没有采取正立面台阶嵌入线性灯带的做法(如椭圆黄圈所示)原因如果在大门台阶安装过多的灯带,必然会出强光点,这样会衰弱突显景墙的用意,同时也破坏了整体的“理念”。

进入大门后也仅作了水下灯的点缀,而没有采用暗藏线性灯带的做法,用意还是进一步营造气氛,样板院门头区域也仅仅是采用了单点吸顶灯及弱光投影灯。

No.6

理想尔湾(2016)

(1)景墙:

入口景墙在照明效果控制上仅是遵照前面提到的计算原则,唯一改变就是水帘与灯具的结合,水流仿佛进入光槽中,此节点重点不在于光效而在于景墙上的LOGO字体,因景墙为镂空铁艺雕花,无法承载LOGO字体的自重,通过与结构商议,提出了一种很常见但景观不常用的做法,采用隐形钢丝进行承载,每组字体四组钢丝防止字体旋转,土建设计师在此基础上又在详图上做了进一步深化,将隐形钢丝的定位线全部隐藏在每组水流之后,这样即使白天钢丝也不会非常明显。

(2)精神堡垒:

项目特点以梦幻为主题,精神堡垒总高度达到26m,地上23m,地下3m,项目位置较偏临近高速,故在夜间要将其“拔高与突显”,脑海中第一印象就浮现出了一部电影,里面有一把剑叫“达摩克斯之剑”在天空与地面间矗立,释放出耀眼光芒,绚丽夺目,为了达到此效果就需要整体“高光”亮化,一般投光灯有效投射距离是无法做到的,且不能均匀亮化,于是开始研究模型并与土建设计师进行细部节点深化,以满足“耀眼”的特点,最后进行逐点照度计算,以防止不同灯具组合形成明显的照度“断带”平均照度Eav达到450lm/m²,初始照度为600lm/m²,出光角≤7°,顶部采用支架泛光灯,照度降低50%,以完成均匀过度的效果。

(3)球泡灯组,犹如丛林中的精灵,在安装时应根据现场进行“高低错落,疏松有度”的工艺要求,这是有所欠缺的。

(4)售楼处后场的埋地点光源,是为进一步凸显项目“梦幻”的特点,在棋牌地面布置了“魔法阵六芒星”图案,遗憾的是摄影师取材时,没有拍摄此节点。

No.7

景粼原著(2016)

大门入口处台阶(左图)与内院台阶(右图)均采用LED线性灯带进行勾勒韵光,但如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大门入口光韵较为“平滑均匀”而内院“起伏不均”,原因分析:

1.大门台阶高度间隙为50mm,深度空间为100mm(图1所示),台阶下地面为平整石材,人视角处于偏角,此空间组合不易在灯韵亮后过于暴露出瑕疵,而唯一可以光韵偏曲的因素也只有灯带安装不平整或脱落所致,只要施工注意即可。

2.内院台阶高度间隙为80mm,深度空间为100mm(图2所示),台阶下地面为黑色砾石,由于高差原因人视角处于正视角,此空间组合在灯韵亮后会高度显现瑕疵,光韵偏曲的因素也不仅仅为灯带安装平度整,还包括台阶间隙较大会使出光角延长,微小的安装起伏度都会被放大,台阶下采用砾石也会使地面平整度不够,致使出光平整度被进一步放大,最终就如实景图所示,为了避免出现此类情况的出现,其实在设计前期已经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具体做法是在常规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块3mm厚亚克力导光板,此材料的作用是使不均与的光变得平滑均匀,考虑在白天不影响台阶砾石的设计细节,故导光板采取后者,因其为通透磨砂与砾石的“粗糙”结合在白天也不会过于显眼(如图2所示)

大门入口景墙,运用复合式照明效果,结合景墙“进退”的关系, “内”景墙采用“以线成面”的光效进行的泛射,“外”景墙则在地面加入了复光借“以点成列”的光效,两者通过基本光效的组合进行景墙的烘托。

埋地射灯在选择时,一般会考虑其光源类型(文本第二页已阐述)、照度控制、安装尺寸及方式、所映射介质的材质、光源偏光角度(如图4)以及反射器夹角(如图1.2.3),最后两项指标很容易混淆,传统反射器基本呈现“单一扇形光面”(可根据不同反射器的配置进行角度的控制如50-120°夹角,如图1)或者“集中窄束光”(如图2),而此项目采用了复合式反射器(如图3)使光效有了层级的效果,是通过调整反射器的形状或反射曲面点进行光的“塑型”从而达到所要求的光效,理论上的要求很容易标明,而在现实中呈现,却是另一种难“难度”,由于灯具厂家水平不一,工艺水平层次不同,虽为同名的灯具效果确是天壤之别,这里不得不佩服甲方对项目的整理把控。

此节点的不足在于“内”墙(个人理解),由于上下的光映射,会使景墙中心轴相对暗淡,如加入背发光字组(如绿框所示)进行补光,且字体为暖白色光源,与整体景墙的暖黄色形成色温反差,会使景墙更具有光的层次感。

其余光效基本均延续了之前项目的手法,仅是根据不同节点的细微差别进行了局部调整。

No.8

中骏雍璟府(2016)

1.中心区域景石与地面组合的纵轴及横轴光效进行空间烘托,为了让光效更有层次,设计时将横轴轮廓(红线所示)色温调整为中性白色,与主色调暖黄色进行区分,从而让节点融入另一种层次的反差。

很显然实景照片并非如此,与其说是施工过程中的缺失,倒不如说是我们设计交底的遗漏,毕竟设计才是最了解设计意图的人。

2.很容易发现此节点主光效基本是以“线”为主景,以“面”为辅景,共同衬托,所以在设计时,加入了两侧的点光源(绿线所示),以增加细节光效的力度,此点光源设计同上为中性白色,仿之前设计中赫万柳的色温构建,但其排列方式却不是以组为单位,而是独立等距阵列排布,此意图在于与横轴,等距阵列的树木相互呼应,与纵轴水景喷泉灯的阵列光源为同轴(但由于照度计算过高,导致喷孔灯光效散型)。

3.此节点种植照树灯是个人觉得比较满意的,经过之前多个项目的积累,逐步调整了光源类型及照度参数,基本达到了亮度适中光韵布满树冠的设计要求,之前部分项目施工均未按选型表参数进行采购,以至于背景整体光效空间层次烘托不够,目前设计有一个误区总认为照树灯多就可以有效果,而不注重单体照度及出光角度的计算,不同的树高及冠幅决定了灯具的参数。

(仅为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4.关于大门一贯的手法,侧重点不再是门本身,也考虑了门内对景的光效,景墙的框(如绿圈)没有做光效的突出,而是将其设为过渡区域,重点光效在山石叠水处,而之前一贯的手法是对景墙进行强光亮化,但考虑本项目的空间组合,故没有进行突出。

还有一个细节即是大门顶部的发光字组,非常突兀,本应该区分色温的地方(如前面所述)没有进行区分,而不应该区分的地方却进行了区分,原因所在首先是对图纸理解不充足,其次和发光字厂家有关,一般都做成中性白色。

5.其余照明设计手法,基本都是如之前竣工的项目一样。

No.9

龙湖·天璞园区(2015)

1.对于大门入口的亮化,不再细述手法,其实掌握好基本三原则就很容易出效果,(1)首先明确光效主次,(2)再次控制视觉延伸,(3)最后精化照度均值。

一个为2017年的天璞,另一个为2013年的钓雲台,从自身设计来说大框架基本没有变化,只是通过技术积累和经验总结,精细了灯具的照度匹配,优化了灯具的组合排布,很好的融入了前期与后期各专业交圈中问题的处理上,个人一直秉持最后一条,如今早已经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时代,每一个好的设计都离不开各个专业的配合交圈,更离开每一个认真负责的设计人员。

作为一个后期设计人员,我有一句话一直想说,在设计圈有一部分人总觉得后期就是画图的,但我想说术业有专攻,每个专业都有其长处和更深层次的精髓,一个方案设计师就算是大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全部考量到,这个时候就需要吸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通过汇总进行考量斟酌,毕竟方案是一个项目的灵魂塑造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型推手或者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妄想者。

项目是要落地的,不是靠一篇美文或者几张意向美图,这里融入的不仅仅是设计的心血,更是甲方的期望和努力付出以及施工单位的辛劳。

2.这个项目重点分享一下水景,此手法最初仿照之前的示范区(2013年),其实就今天(2017年)而言没有什么特点,毕竟这个手法已经被很多很多项目延用,如果在前几年设计时会毫无犹豫的在所有层级上都加上灯带,但通过技术分析和经验积累后,看到这种不规则的节点,首先考量的不是光效而层级间的几何曲线关系,分析确定好关系后,就可以很好的汇总出影响光效的因素。

(1)首先是光韵重叠问题,此水景层级与层级之间最近点只有200mm,而并列延伸长度近5m(如平面图红圈所示),如果每层均安装必定导致近层间光韵相互干扰,严重影响层级独立的视觉曲线感,故不仅要在安装距离上进行了考量,在灯具本身照度值上也要降低(之前文章介绍过关于LED灯带的规格,虽然名称都为灯带,但其中规格划分还是很细的,比如标准0.5m的灯带,有15颗、24颗、30颗灯珠的,其中灯珠又分为大小贴片,比如3520、5050),在大空间亮化时这些参数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在处理细节时就会影响光韵效果,比如这个节点如果选择30珠,5050贴片,强光通量会将光韵扩大至下一个曲线层级,结果就是破坏整体光效。

(2)再次如何解决第一个不利因素,又能很好的塑造光效层次,首先想到的手法在第一篇文章保利壹号公馆项目精神堡垒中运用过的,色温差(顶部冷光源,底部为暖光源塑造阴阳融合的空间层次),通过计算风险太大,不仅仅是照度计算及灯具选型的风险,也有对现场施工细节的担忧,后来想其实黑暗本身就是一种层次,为何非要再去画蛇添足呢,这样不仅仅很好的解决了光韵重叠弊端,又可以更加突出曲线层次的空间感(暖黄光与白光;

暖黄光与黑暗,后者其实反差更大,且更节省造价降低施工难度),一明一暗相互呼应。

个人一直秉持灯具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的空间排布和精细的照度控制,对于今天的设计圈来说,一个不错的设计细节,远远大于土豪式的克隆拷贝。

对于这个项目,我记忆尤为深刻,当我第一眼看到整体方案时,我真的感受到前期时甲方和方案是经过了多少轮推敲和研磨的付出。

后期时更能深切的感受到甲方的专业与负责。

分享一些近期刚竣工的项目(对于个人而言没有特别的突破)

No.10

懋源·钓雲台(2013)

No.11

葛洲坝虹桥紫郡公馆(2016)

No.12

鸿坤·金融谷(2016)

No.13

远洋·琨庭(2016)

No.14

龙湖葡醍海湾(2016)

No.15

上苑·拾柒山房(2015)

1.大门入口不阐述,空间进退关系很少,对于这种空间关系,重点需要做的就是匹配照度。

2.廊架设计之前考虑线点结合,后来想有所突破,变化为“大”点光呼应“小”点光源,形成类似空间递进的感觉,不过竣工之后如图所示,大点光源因为安装和硬景空间问题,变成了椭圆光,把诸多椭圆光延续起来看更像是线光出现了断带感,基本是失败品,但也为之后的设计收集了经验值,在此对这个项目表示歉意。

作者/周任远 来源/景观照明

(注:

主要项目及图文均来自优地联合优地联合(北京)建筑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