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的世纪战争

光电与显示 · 2019-10-06

LCD 液晶显示器是 Liquid Crystal Display 的简称,LCD 的构造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盒,下基板玻璃上设置TFT(薄膜晶体管),上基板玻璃上设置彩色滤光片,通过TFT上的信号与电压改变来控制液晶分子的转动方向,从而达到控制每个像素点偏振光出射与否而达到显示目的。现在LCD已经替代CRT成为主流,价格也已经下降了很多,并已充分的普及。

先来看一下十大厂商是谁?

全球液晶面板厂商排名一——LGDisplay(LG)

LGDisplay(中文名是乐金显示)是目前世界第一液晶面板制造商,隶属于LG集团,总部位于韩国首尔,在韩国、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设有研发、生产和贸易机构。

LGDisplay的客户包括Apple,HP,DELL,SONY,Toshiba,PHILIPS,Lenovo,Acer等等世界一流消费电子制造商,苹果公司的iPhone4,iPhone4S,iPhone5,iPad,iPad2,TheNewiPad和最新的iPadmini均采用了LGDisplay的液晶显示面板。

全球液晶面板厂商排名二——SAMSUNG(三星)

三星电子是韩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企业,同时也是三星集团旗下最大的子公司。1938年3月它于韩国大邱成立,创始人是李秉喆。现任会长是李健熙,副会长是李在镕和权五铉,社长是崔志成,首席执行官是由权五铉、申宗钧、尹富根三位组成的联席CEO。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三星电子的自主技术开发和自主产品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它的产品开发战略除了强调“技术领先,用最先进技术开发处在导入阶段的新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的匹配原则外,同时也强调“技术领先,用最先进技术开发全新产品,创造新的需求和新的高端市场”的匹配原则。在这一时期中,三星电子开发的多项产品在高技术电子产品市场已占世界领先地位,赢得多项世界第一,其中包括:世界第一台硬盘数码摄像机ITCAM一9W,世界第一款具有光学变焦功能的300万像素照相手机、GSM/CDMA双模手机、UniJa手机、T丌彩屏手机,世界第一台高清电视用DVD,世界第一面高清电视机用57英寸TFT—LCD显示屏等等。

全球液晶面板厂商排名三——群创光电(Innolux)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InnoluxDisplayGroup)是由2003年1月4日中国创汇排名第一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所创立的TFT-LCD面板专业制造公司。工厂坐落于深圳龙华富士康科技园区,前期投资金额人民币100亿元。群创光电拥有专业的平面显示器研发技术团队,加上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大量制造系统产品上的实力,将可有效发挥垂直整合效益,对于提升世界平面显示器产业的水准将具指针性的贡献。

群创光电以一条龙方式进行生产、销售作业,提供集团系统客户整体解决。成立伊始,群创光电高度重视新产品研发。手机、携带式、车载式DVD、数字相机、游戏机、PDA液晶显示屏等明星产品陆续投入量产,并且迅速抢占市场,赢得市场先机。至2004年4月份已取得专利90件。

全球液晶面板厂商排名四——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AUO)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友达光电)原名为达碁科技,成立于1996年8月,2001年与联友光电合并后更名为友达光电,2006年再度并购广辉电子。经过两次合并,友达得以拥有制造完备大中小尺寸面板的各世代生产线。友达光电亦是全球第一家于纽约证交所(NYSE)股票公开上市之TFT-LCD设计、制造及研发公司。友达光电率先导入能源管理平台,为全球第一家获得ISO50001能源管理系统认证和ISO14045生态效益评估的产品系统验证的制造业者,并连续于2010/2011、2011/2012入选道琼世界永续性指数成份股,为产业树立重要里程碑。

全球液晶面板厂商排名五——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创立于1993年4月,是一家物联网技术、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核心事业包括显示器件、智慧系统和健康服务。显示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车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智慧系统为新零售、交通、金融、教育、艺术、医疗等领域,搭建物联网平台,提供“硬件产品+软件平台+场景应用”整体解决方案;健康服务事业与医学、生命科技相结合,发展移动健康、再生医学和O+O医疗服务,整合健康园区资源。

全球液晶面板厂商排名六——夏普(SHARP)

夏普株式会社自1912年创业以来,以发明成为现在公司名称由来的活芯铅笔为代表,开发出日本国内第一台收音机、电视机、世界第一台计算器和液晶显示器等产品,并积极地扩展新领域,为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的进步作贡献。中国的电子行业,随着IT化、网络化等信息设施的技术不断革新,正在飞速发展。本公司通过举世无双的“独创性”与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以“创造21世纪生活的独一无二企业”为目标,作为经营视频、家电、手机及信息等产品的销售公司,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据点,构筑一个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为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而努力奋斗。

全球液晶面板厂商排名七——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CPT)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自1971年创立以来,秉持著拓展人类新视野的热情,致力於开发显示器技术,从不断的创新设计与研究开发中,推出令人惊叹的优质产品,来满足人类对视觉享受的需求。

中华映管以多年厚植的视讯产品研发与量产之丰富经验为基石,搭配广视角、快速应答与高色彩饱和等技术优势,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及服务水准,发挥「创造革新、追求完美、团结合作」的经营理念,致力於小尺寸至大尺寸之全系列产品之研发,积极的朝向全方位光电技术创新,成为视讯产业的领导者。

全球液晶面板厂商排名八——东芝集团(TOSHIBA)

东芝是一家有着130年历史的知名跨国企业集团,业务范围广泛,涉及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社会基础设施建,家用电器等事业领域,几乎囊括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芝拥有日本最大规模的研究开发设施,不懈的创新和开拓,使东芝一直走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从推出日本最初的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到开发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第一个16MB闪存,世界最小的0.85英寸HDD;打造先进的HDDVD技术;研究制造新型SED显示屏,东芝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并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为改变人们的生活作出了贡献。

全球液晶面板厂商排名九——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TIANMA)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3年,1995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简称:深天马A,证券代码:000050),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显示解决方案和快速服务支持的创新型科技企业。

公司自主掌握包括LTPS-TFT、AMOLED、柔性显示、Oxide-TFT、3D显示、透明显示以及IN-CELL/ON-CELL一体式触控等领先技术。公司设有TFT-LCD关键材料及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并承担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多个重大国家级专题项目。公司在先进技术方面的长期积累和持续投入为应用领域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全球液晶面板厂商排名十——京瓷株式会社(Kyocera)

京瓷株式会社成立于1959年4月1日。川村诚为现任代表取缔役社长。资本金为1,157亿332万日元。截至2006年3月31日为止的年度销售额达到1,181,489百万日元,集团公司包括关联公司在内共计183家,员工61,468名。

日本京瓷公司最初为一家技术陶瓷生产厂商。技术陶瓷是指一系列具备独特物理、化学和电子性能的先进材料。如今,京瓷公司的大多数产品与电信有关,包括无线手机和网络设备、半导体元件、射频和微波产品套装、无源电子元件、水晶振荡器和连接器、使用在光电通讯网络中的光电产品。

20年前——

这是只属于日本企业的产业

21世纪之前,液晶面板产业可以说是日本厂商的天下。

在1990年,日本TFT液晶面板占据了全球市场90%的份额,到1994年这一数字上升至94%。

从面板厂投产数量比例来看,全球60%以上的面板厂都在日本。

但当时,液晶显示技术刚刚起步,生产线基本上也都以3.5代线以下为主,主要代表厂商有夏普、爱普生、日立、东芝、三菱、三洋和NEC等。

夏普,创立于1912年。夏普是一家日本的电器及电子公司,在世界首次推出电子计算器和液晶显示器,在业内有“液晶之父”的美誉。

1987年夏普成功开发出了92160像素的行业最高水准TFT液晶屏,正是这一年成就了“液晶的夏普”。

此次夏普引领了液晶面板行业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全球第一条6代、8代、10代线均由夏普创造。

但到2008年后夏普由于等离子显示技术投资失误、太阳能电池项目持续亏损、液晶10代线负担过重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2016年夏普接受鸿海的重建方案的决定,进入鸿海旗下。

精工爱普生公司,成立于1942年5月,是日本的一家数码影像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

1994年爱普生开发了1.3英寸VGA面板正式进入面板行业,2004年并购三洋电机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业务。2004年该公司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市占率还高居全球第3,但到了2009年遽滑至第10位。

2012结束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

日立制作所,成立于1910年。是日本的一家全球最大的综合跨国集团。

IPS就是由日立于1995年发布的新一代液晶面板技术,此后该技术生产的液晶面板成了苹果的标配(业内也称硬屏),之后将该技术先后技术授权给LG、奇美电子。

2012年4月东芝、索尼、日立将旗下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整合成立日本显示公司(JDI)。

2016年结束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

东芝,创立于1875年7月。东芝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也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隶属于三井集团。

东芝在许多产品上都是日本首家制造出的厂商,例如:雷达(1942年)、晶体管电视与微波炉(1959年)、笔记型电脑(1985年)、DVD(1995年)。

在平板电视产业的初期可以说东芝对液晶技术和等离子技术的选择是迷茫的,由于东芝缺乏等离子电视方面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等离子面板产业。加上等离子产业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所以2006年东芝毅然撤出了等离子电视的领域,全面转向液晶电视和SED电视的开发。

2006年东芝和日立、松下合资的IPS-阿尔法公司正式量产,并在2009年从松下电器手中收购了持有的全部股份,并将该公司更名为东芝移动显示器。

2012年4月东芝、索尼、日立将旗下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整合成立日本显示公司(JDI),东芝退出液晶面板业务。

三菱电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创立于1921年,是三菱财团成员之一,全球500强。产品包含显示产品、手机、车载电气、机器、半导体和影像等。

三菱电机的液晶屏从始至终定位在高端市场,深受专业领域用户青但由于受倒产业链转移的影响。

2014年三菱电机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三洋电机创立于1947年,三洋寓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从摩电灯起步,后涉及音响、信息通讯、家用电器、商用机械、电子部品、电池等广泛领域。

2004年初与精工爱普生成立合资企业。

然而,中小液晶面板市场的激烈竞争,引起比预期更严重而持久的价格下滑。2006年将股份转让给精工爱普生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2015年3月31日,三洋电机宣布倒闭。

NEC,简称日本电气或日电,成立于1899年,是一家跨国信息技术公司。1991年进入液晶显示屏业务。

2003年与中国大陆上广电集团投资建成液晶5代线,2009年合资公司破产同年ENC关闭了位于日本鹿儿岛的液晶面板工厂。

2011年NEC将旗下专门生产中小型液晶面板的子公司70%的股份转卖给中国的天马公司,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从2000年到2008年,日本面板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此时随着液晶面板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日本国内终端厂商对液晶面板的需求增加,面板尺寸和世代线均有所提升,主要以投资G3.5/4.5/6代线为主,新的面板厂商如索尼、松下陆续加入。

不过此时已经错过了日本面板行业发展的黄金期。

液晶面板的世纪战争

索尼,成立于1946年,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进入液晶时代之后,索尼显得有些后知后觉但又有些急功近利,从1994年开始就在OLED这个就算是20年后的今天也绝对算得上高大上的技术上投入巨大精力,并且在2004年就已经可以量产小尺寸OLED面板。

为了弥补在高端液晶面板的采购上的短板,2004年与韩国三星电子合作各占50%股份投资第八代S-LCD液晶面板厂。但想法是美好的,面板产业链的转移导致该面板厂从2004年起持续亏损。

2010年,索尼将野洲事业所的TFT液晶显示器业务出售给京瓷,到2012年年底经历了8年的亏损索尼最终将50%的股份专卖给三星,再将旗下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与东芝、日立整合将成立日本显示公司(JDI)。至此索尼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松下,创立于1918年,产品涉及家电、数码视听电子、办公产品、航空等诸多领域。

松下是全球彩电企业中最后一个转型做液晶的企业,2008年宣布进入液晶显示屏业务,2010年量产。

2012年将旗下位于千叶县茂原市的液晶面板厂出售给JDI。2016年旗下姫路工厂停产,松下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2011年8月31日索尼(Sony)、东芝(Toshiba)及日立(Hitachi)将旗下表现不振的LCD业务分拆出来,与政府支持的基金合组联营公司JapanDisplay,而JDI也成了目前日本仅存的液晶面板企业!

虽然日本官方多次牵头参与面板厂商之间的兼并重组和技术整合,以期重振雄风,但似乎很难扭转颓势。

这与日本自身整体经济形势走下坡路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显示面板产业的全球重心转移有关。

日本投资热度大减,但在技术上依然保持了一定的优势,而且上游的材料、设备和零部件等产业配套依然可以说是全球最完善也最具竞争力的市场。

15年前——

韩国企业复制了成功

在1995-1996年液晶产业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TFT液晶面板行业,用不到10年时间,硬是把日本人挤下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韩国LCD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Orion电器公司开始生产计算器与电子表用的TN-LCD。

由于液晶面板需要冒着大规模投资(动辄数亿美元)的风险,所以进入这一行业不仅需要能够开发出样品,还要掌握量产的工艺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企业就是通过试生产线中应用最先进的设备,来作为学习平台和培养量产能力。在自身技术能力不足的液晶灌注工艺等方面,就采用“偷师”的方式去学习日本。

三星在日本设立了一个研发机构,利用产业衰退期,雇佣失业的日本工程师,积累研发能力。

三星电子成立于1938年,是韩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企业,同时也是三星集团旗下最大的子公司。

1984年,三星电子的子公司三星显示设备公司(SDD),设立了TFT-LCD研究小组,随后从美国OIS公司获得了技术许可。

1991年,三星电子在其半导体事业部内设立了一个特殊事业部,专攻TFT液晶技术。同年,三星建成了一条300×300mm的试生产线,第二年又研发了在300×400mm玻璃基板上,一次生产2片10.4英寸液晶显示器的技术。

1995年底建成第一条2代线;1996年建成第一条3带线;1998年建成第一条3.5带线,而当时日本还只有3代线;2001年三星建设了两条5代线;2005年和2006年连续建成两条7代线,均为当时的世界第一。

此后三星一直保持着全球液晶面板行业出货量的前两位。

LG电子成立于1947年,是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移动通信产品和家用电器领域内的全球领先者和。

LG从1987年开始了对液晶显示器的研发,到1989年才公开展示了成果。1990年,LG电子成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有大约250名员工在试生产线上工作,每年生产12000片10.4寸和12英寸SVGA液晶面板。

目前LG的生产基地主要在庆尚北道龟尾市和京畿道坡州市,其中龟尾市集中了LG的2代线至6代线。

1995年建成P1工厂(2代线),1997年建成P2工厂(世界第一条3.5代线),2000年建成P3工厂(4代线),2002年建成P4工厂(世界第一条5代线),2003年建成P5工厂(5代线),2004年建成P6工厂(6代线)。2006年,LG在坡州建成世界第一条7.5代线(P7工厂);2009年在坡州建成P8工厂(8.5代线)。

如此高的投资强度,让日本企业望尘莫及。

现代集团创立于1940年,曾是韩国5大财团之一。

1988年,现代集团开始了液晶面板的研发,设立了LCD事业部。1990年,现代电子从日本Oprex公司引进了TN-LCD技术,并从日本引进了一整条生产线。

1993年开建第一条2带线,但是由于投资金刚山旅游项目,使得工程延误了一年多,直到1996年底才投产。这个延误是致命的,它使得现代集团的液晶业务从刚开始量产就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以至于再也没能赶上三星和LG的步伐。

2002年现代集团将液晶业务出售给京东方。

韩国企业从开始量产到盈利,经历过痛苦的产业能量积累阶段。

三星的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损了7年,在1991-1994年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

但是凭借韩元贬值和生产规模扩大,三星到1997年末实现了“咸鱼翻身”;1998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跃居世界第一。

LG的液晶业务从1987年到1994年,年均亏损5300万美元,持续亏损了8年。

1999年是韩国企业的转折点:5月,LG和荷兰飞利浦宣布,后者投资16亿美元,换取LG液晶业务的50%股份,新组建的LG飞利浦公司于9月正式运营。

这笔交易不仅为LG带来了投资,也使飞利浦成为LG的大客户(2008年飞利浦出售了所持股权,成功在液晶面板业务中退出)。

7月,苹果电脑向三星投资1亿美元,以加速其液晶生产线建设。10月,三星接到戴尔电脑价值85亿美元的订单。11月,现代集团与3家美国笔记本电脑制造商——IBM、康柏和Gateway,签订了5年80亿美元的供货合同。

1999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了18.8%的份额,名列第一;LG达到16.2%,名列第二;这两家韩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了原来的行业霸主——日本夏普。

韩国企业的凶猛扩张一举改变了TFT-LCD产业的游戏规则。

日本人曾经质疑这种疯狂投资的行为,但事后看,率先建设5代线正是韩国超过日本的分水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推动TFT液晶面板最终进入电视应用阶段的主角,已经换成了韩国人,而不是作为产业先行者的日本。

2002年起在桌面电脑上替代CRT,并批量应用于电视的液晶面板,都是由5代线首先生产的。

那时,日本企业不仅不相信韩国企业能够为5代线找到足够大的市场,而且业内认为5代线已经达到液晶工业的物理极限。只是当韩国企业凭借5代线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后,日本夏普才改变了保守态度,跳过5代线去直接建6代线。

10年前——

大陆救活了台湾面板业

液晶面板市场从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后,急剧收缩,到1998年初跌至谷底。

财务负担加重的日本企业失去了追加投资的勇气。除了夏普、日立和鸟取三洋继续对3.5代线和4代线投资外,其他日本企业的投资都处于搁浅状态。

但这一轮的衰退却引来了新的入场者——台湾企业。

我国台湾的LCD产业起步,比韩国还要早3年:1976年台湾敬业电子引进美国休斯公司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开始生产电子表用的TN-LCD液晶屏。

1978年,李逸士成立了中相公司,李担任过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的液晶技术部主任,是最早将LCD技术带到台湾岛的人。

但是由于无法与日本企业竞争,1981年,敬业电子破产倒闭,中相公司后来换手,称为美相科技(李逸士后因液晶诈骗集资40亿元新台币而潜逃)。

台湾民营公司由于实力薄弱,多数都难逃倒闭的命运。

由于日本与台湾岛的经济联系密切,到80年代初,夏普和爱普生先后在高雄和台中设厂,以生产大尺寸的TN-LCD为主。

日本厂商的投资,刺激了台湾本地LCD产业的发展。1986年后,台湾当局连续出台政策,鼓励扶植LCD产业的发展。

1988年,台湾工研院几乎与韩国三星同时开始对TFT-LCD技术的攻关。

1992年3月,台湾碧悠电子引进美国欧利宝公司的STN技术,在新竹县新丰乡建厂,成为最早涉足STN的厂商。

在1992年和1993年,南亚塑胶和中华映管,分别引进英国GEC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的STN-LCD技术。尤其是中华映管转移东芝的大尺寸彩色STN-LCD后,台湾的LCD产品进入了电脑应用领域。

1998年,日本企业在韩国人的凶猛攻势下,刻意高调地将技术转让给台湾企业作为反击。这样一方面可以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日本在产能上的不足。

当年共有6家台湾企业相继获得了日方的技术许可,从而进入大尺寸TFT-LCD产业,是年被称为“台湾TFT-LCD产业元年”。

中华映管成立于1970年,早在1973年就开始为美国RCA代工生产黑白电视机显像管。

1998年3月,其与ADI(三菱电机与旭硝子合资)达成协议,引进三代线技术,由ADI为其培训工程师和操作工,1995年5月正式量产3代线面板。

它是台湾第一家取得日本TFT技术的公司。

从1994年起先后在大陆福州、吴江、福清投资设厂。至今中华映管仍是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主要供应商。

友达光电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同年破产重组的达基光电与联友光电。

达基光电(隶属于宏基集团)成立于1996年,初期技术来源IBM日本。联友光电(隶属于联电集团)成立于1990年,初期技术来源松下。

2006年友达再度与广辉电子(隶属于广达集团)合并,广辉电子成立于1999年,初期技术来源夏普。

2001年3月13日,达基与联友光电宣布合并,成立友达光电(AUO),一跃成为当时台湾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TFT厂商。

但是合并后的友达却面临产业衰退期,面板价格每月下降5-10美元,到2001年底,友达的积压库存已达数亿美元,财务非常紧张。

面对这种情况,友达仍然宣布扩产,咬牙完成了4代线建设。就在开工后不久,发生了911事件,液晶面板价格跌至谷底。

但1个月后,由于液晶价格跌破了成本价,刺激了下游市场的需求,整个市场迅速回升。友达的积压库存在短短几个月内得以消化。

2001年友达税后亏损67亿元新台币,但到2002年,盈利达到60亿元。此后友达开始了5线代、6带线、7.5带线、8.5代线的迅速扩张。2008年友达8.5代线点亮。2010年收购东芝的面板子公司AFPD。

2010年后友达停止了扩张的步伐。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友达一度跻身全球前三。

瀚宇彩晶成立于1998年,是由台湾新丽华集团和华邦电子共同集资,接受了日本东芝与日立的技术转移,采用AP-IPS广视角面板专利技术,一次开建了两条3代线,并在2003年投产一条5代线。2004年后停止了扩张步伐。

2006和2007年瀚宇彩晶分别将旗下3代线出售给胜华科技。

奇美电子成立于1997年,隶属于奇美集团。2000年为上市与同属于奇美集团的奇晶光电合并,统一命名奇美电子,2001年并购IBM日本位于野洲的3代线(IBM从此退出液晶面板工业),并与对方合资成立IDT公司。

由于合资成立使奇美成为台湾企业中唯一一家不必支付技术转移费用的企业。

2005年,IDT液晶面板生产部门被索尼收购。2007年,奇美同时兴建6代、7.5代以及8.5代线各一条,2008年投产即遭遇金融危机。2010年奇美、群创、统宝合并,新公司暂称奇美电子,它超越友达成为全球第三大面板厂。

2012年合并公司改名群创光电,至此奇美电子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群创光电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鸿海集团。2010年奇美、群创、统宝合并,新公司暂称奇美电子,它超越友达成为全球第三大面板厂。2012年合并公司改名群创光电。

群创光电在台湾有14座工厂,拥有3.5G、4G、4.5G、5G、6G、7.5G到8.5G最完整的各世代生产线,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大中小尺寸LCD面板及触控面板的一条龙全方位显示器提供者。

至今群创光电在全球液晶屏行业占有率位居前四。

统宝光电成立于1999年,隶属于仁宝电脑集团,主攻中小尺寸低温多晶硅TFT面板。初期技术来源三洋。

2010年奇美、群创、统宝合并,至此统宝光电退出液晶显示屏市场。

元太科技成立于1992年6月,是台湾除联友之外最老的TFT面板厂商。元太的主要股东是永丰余造纸集团。

当年老板何寿川鉴于平板显示器将取代纸张的趋势,大举跨入TFT产业。1995年开建2代线。在不可能获得日本技术转移的情况下,元太结合台湾工研院电子所的技术,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技术人才,获得了量产技术,专营中小尺寸面板,终于在2003年扭亏为盈。

但随后在与有着深厚背景的台湾“面板五虎”竞争中败下阵来,2005年元太转型涉足电子纸,此后先后收购飞利浦电子纸事业部和E-ink奠定了其在电子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胜华科技成立于1990年,是集LCD、LCM和触控屏生产于一体的台湾制造厂商,触控面板行业巨头。在2006和2007年买入瀚宇彩晶旗下两条3代线。

但好景不长,2012起触控面板市场迅速降温,2013年胜达亏损达到32亿新台币。

2014年胜达宣布破产,退出液晶屏产业。

凌巨成立于1986年,主要投资者为凌阳科技。2000年首座STN厂量产,2008年买入华映的3代线。此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开始了长达5年的亏损。

2013年凌巨被华映收购。2019年,华映破产倒闭。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重创TFT产业,使其提前中断了从2007年开始的景气而陷入衰退,台湾液晶厂商陷入停产边缘。

台湾地区的TFT产业尽管规模很大(仅次于韩国),但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却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台湾不像日本和韩国那样,拥有大量来自本土下游产业(电脑和电视机等终端)的庞大需求,必须仰赖日韩和中国大陆的采购。

在全球需求不振的情况下,2008年8月,索尼、三星、LG等日韩企业取消了此前对台湾地区面板的订单,改为自己供货。

这直接导致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开工率降至4成,几乎濒临死亡线。同时友达和奇美纷纷将在建的7.5代、8.5代线延后量产,并开始将停产员工放无薪假。

2009年1-6月,由工信部、国台办出面,连续两次组织中国九大彩电厂商,赴台湾采购液晶面板,总金额高达44亿美元,总量超过1200万片,将台湾液晶面板企业,拉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潭。

此时中国彩电业正处于扩张期,与日韩彩电品牌杀的刺刀见红,稳定的面板供应对大陆与台湾来说是双赢的结果。

台湾面板产业曾经的辉煌虽然台厂无缘苹果显示面板供应商,而且在与中韩面板厂商的竞争中已经显露出颓势,但台系面板厂商的市场份额还是不可小觑的。而且台湾面板厂商也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在1990年,就在日本夏普刚刚开建全球第一条大尺寸TFT-LCD生产线时,中国台湾也随即开建台湾第一条大尺寸TFT-LCD 生产线,而且该条生产线比韩国三星的第一条大尺寸TFT-LCD 生产线还要早了一年。之后,台湾数家面板厂商先后获得美国IBM、日本松下的技术授权,加上巨额资金的投入,台湾面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孵化出瀚宇彩晶、奇美电子、广辉电子、中华映管、友达光电等面板厂商。

但是可惜的是商场如战场。

韩国企业从2009年2月起,突然以现金向台湾广达、奇美采购了400万片库存,并签署2009年度采购协议。这种控制市场供应量的行为,立刻让大陆面板开始严重供不应求。

同时韩企压缩对华液晶出口量,开始涨价。2009年3-8月涨幅达30%以上,导致中国彩电企业再次陷入困境。而台湾企业坐视这种局面,跟进控制产量,从中大获其利。

在制约中国液晶产业发展方面,台湾和日韩保持同步。

2009年6月,台湾公布最新的大陆投资政策,禁止大陆企业投资台湾面板,同时限制台湾面板企业赴大陆投资。

直到当年8月京东方宣布兴建8.5代线后,台湾方面才在2010年2月,不情愿地宣布同意放行岛内面板企业赴大陆投资高世代线,且要求必须与台湾本岛保持一个世代以上的技术差距。

除了这种歧视性政策,台湾厂商还与日韩厂商勾结,继续操纵液晶面板价格。

2013年国家发改委今天依法对韩国三星、LG,我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中华映管,瀚宇彩晶等六家国际大型液晶面板生产企业2001年至2006年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了处罚,期间6家境外企业共召开了53次私下会议,协商面板产量,数量,价格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已达到对大陆出售面板步调一致。

随着OLED与量子点的强势崛起,新一轮的显示技术之战已经开启。然而,作为面板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台湾面板厂商却选择了剑走偏锋,开始押宝Micro LED屏和Mini LED屏,力求撑起中国台湾显示产业。

与OLED面板相比,Micro LED屏有着非常出众的性能表现,除了具有低功耗下的高亮度之外,在解析度和色彩饱和度等方面同样有着不俗的表现,因此Micro LED屏被很多非OLED电视阵营企业寄予了厚望。但由于Micro LED屏在研发过程中还有着一定的技术瓶颈,因此尚未实现量产规模,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作为过渡品的Mini LED屏出现,与前者相比,Mini LED屏更加容易量产,并且在提升自身性能的同时,研发成本远低于OLED屏。

不过与Micro LED不同,mini LED是一个比较短期可以看到量产能力的技术趋势,随着制程技术进度,LED 芯片的尺寸缩小到100微米以内,mini LED的量产性大幅提升。不论在大屏公共显示还是显示背光方面,都有很大的增长前景。但由于mini LED屏至今还停留在展示阶段,因此留给mini LED屏的时间并不多。

从现在的技术上看,无论是Micro LED屏还是mini LED屏,其想要实现量产规模的成本都很高。而OLED屏的开拓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三星也要上QDOLED,所以对中国台湾面板企业来说,如何更好的控制成本才是其核心竞争力。如果在有效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尽早实现规模性的量产,那么中国台湾面板厂商还是有可能占据一席之地的,但是难改大陆面板企业持续扩张的现状。

中国面板的曲折发展

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电子工业部七七四厂(北京电子管厂、即京东方的前身)、七七○厂(湖南长沙曙光电子管厂)、中国科学院713厂(河南新乡)和上海电子管厂,先后建成4英寸基板玻璃的TN-LCD实验生产线,用于生产电子表、计算器和一些仪表的液晶产品。清华大学、长春物理所等科研单位也开始了涉足LCD技术的研发。

上述这些当年的液晶产业先驱们,多数已成为历史,只有原电子工业部七七四厂逐步演化成了如今业内巨头京东方。1981年,注定是京东方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它试制成功了TN-LCD液晶屏,并随后上马STN-LCD项目,虽然这两个项目都以缺乏资金而流产,但依然不失为伟大的尝试,这也为中国液晶产业的发展乃至壮大,留下了一丝火种。

3年之后的1984年,深圳中航天马公司建成第一条4寸规格的TN-LCD生产线,七七○厂建成第一条7寸规格设备较先进的LCD规模生产线(主要设备通过香港从日本引入)。

吉林彩晶从1996年就开始立项,它的诞生可以说承载着无限期望。作为吉林省“九五”计划的头号重点工程,当时的设想是把长春建设成我国液晶生产的北方基地。1998年,投资13.2亿元的液晶基地三期工程--TFT&LCD先导工程宣布竣工,吉林彩晶形成了年产38万块TFT-LCD的生产能力。

但此后,吉林彩晶的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1998年9月,耗资8400万美元从日本DTI引进了一条第一代TFT-LCD生产线(DTI建于1991年的旧线),其后因技术、资金、市场等一系列因素而夭折;2000年7月,吉林彩晶遭遇“通海高科”的上市骗局,被拖入了资金问题深渊;2002年11月,吉林省政府投资4500万元,组建吉林北方彩晶集团公司,把吉林彩晶从欺诈上市的泥潭中“拯救”了出来。

吉林彩晶几经波折,虽然中途曾以3000万元改造产线获得台湾唯冠包销全部产能,但资金的巨大压力与归属权问题一起最终压垮了吉林彩晶。

到了1987年,河北省和清华大学省校合作的永生华清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之初通过将清华大学化学系19年的液晶材料研究成果成功产业化,开创了中国液晶显示产业液晶材料国产化的先河。

1997年2月27日,上海市政府为重振上海家电雄风而做出关于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划出重组方案的决定,把上广电从上海仪电公司分离出来实施资产重组,实行投资多元化,实际上通过资产划拨的方式,把股权分配给上海几家龙头国企。

作为上广电运营第五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平台,这家合资公司也是上广电转型平板显示行业的最大载体。从2003年开始上广电在第五代液晶项目上的投资前后超过100亿元,资金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2003年上广电和NEC合资(两者出资比例分别为75%与25%),投产了5代液晶生产。2009年3月,上广电因资不抵债而被托管重组。由此,中国出现了第一家宣告破产的面板厂,也意味着中国政府扶植面板产业的意图受挫。

2006年龙腾、深超5代TFT-LCD量产,2007年彩虹5代TFT-LCD玻璃基板在咸阳开建。

南京新华日耗资5400万美元,从日本NEC鹿儿岛厂引进一条1代线(建于1991年的旧线),运回国后一直无法量产。

龙腾光电成立于2005年,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台湾人搞的合资企业。2006年建成了中国第三条5代线。

深超光电成立于2004年,由深圳市政府国资委下属深超科技投资公司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资2008年5代TFT-LCD生产线投产,这是继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之后,中国内地第四条5代线。

此后凭借富士康的天然优势在手机面板市场一路做大,2015年夺下手机面板龙头。2015年全球整体手机面板市场,出货数量前三名分别为深超光电、京东方、华映,市占率分别为16%、12%、10%。

南京中电熊猫成立于2007年,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新型工业化投资有限公司、南京新港开发总公司持股共同投资建立,由夏普提供技术支持。

2011年南京6代线投产,2015年南京8.5代线投产。

惠科创建于1997年,是国内最强的综合性IT制造企业之一。早年主要从事液晶显示器代工业务,2015年投资120亿元在重庆开建8.5代线,预计2016年年底投产。

昆山国显光电成立于2012年11月,整合了维信诺显示、工研院平板显示技术中心的相关资产和技术资源,是以AMOLED为发展方向的新型显示领域高科技企业。

维信诺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96年的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2008年,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依靠自主技术在江苏昆山建成了我国首条PMOLED大规模生产线。2015年昆山5.5代AMOLED投产。

信利半导体成立于1991年,是香港上市公司——信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全资附属子公司,公司总部设在香港,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小尺寸平板显示制造商之一。

1991建立TN-LCD生产线并投产,目前在惠州和汕尾投资建设4.5代和6代OLED生产线。

和辉光电成立于2012年,由上海市政府和金山区政府共同投资建立,是一家专注于中小尺寸AMOLED显示屏生产和下一代显示技术研发的高科技公司。

2014年4.5代低温多晶硅(LTPS)AMOLED量产线。6代AMOLED量产线将在2016年年底开工。

2000年12月,京东方在深交所增发A股,融资9.7亿元,这为其带来了大展拳脚的实力——2001年11月,京东方收购了现代STN-LCD和OLED业务。

2000年12月,京东方在深交所增发A股,融资9.7亿元,这为其带来了大展拳脚的实力——2001年11月,京东方收购了现代STN-LCD和OLED业务。

2008年3月,总投资34亿的成都4.5代线正式开工;2009年4月,京东方合肥6代线开建,总投资175亿……

2009年10月,还在亏损中的京东方,出人意料地开始大举扩张,在北京亦庄开建了中国大陆首条自主设计与自主建设的8.5代线,该项目总投资280亿元,设计产能为9万片玻璃基板/月,实现年产液晶显示屏1300万片,年产值近200亿元。

2009年TCL设立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仅仅一年之后,华星光电8.5代TFT-LCD生产线在深圳开工。

此后,中国的面板生产企业与生产线迅速成长,截至2018年底,京东方旗下共有10座面板厂,兴建中的还有两座6代AMOLED面板厂和第二座10.5代TFT-LCD面板厂。

华星光电方面,截止2018年底,华星光电已建成和在建的产线有6条,合计投资金额近2000亿元。

天马微方面,现经营管理4.5代a-Si、5代a-Si、5.5代LTPS、5.5代AM-OLED、6代LTPS、6代AMOLED等多条产线。

和辉光电方面,2018年11月,总投资272.78亿元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成功点亮。

此外,京东方为首的大陆面板厂今、明两年也将不断有新产能开出。其中,LCD厂包括京东方合肥10.5代厂、中电熊猫成都8.6代厂、惠科昆明11代厂、华星光电深圳11代厂和京东方武汉10.5代厂;AMOLED有四座厂,其中三座六代厂为华星光电武汉厂、和辉光电上海厂、京东方四川绵阳。

市场研究机构IHSMarkit在9月21日表示,按出货量计算,中国大陆显示器制造商在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的份额将在今年第四季度达到50.2%,比第二季度(45.0%)增长5.2个百分点。今年,该百分比有望首次超过50%。

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显示器制造商LCD电视面板市场份额在30%左右,但仍在继续增长。相反,韩国公司的份额一直在下降。LGDisplay和SamsungDisplay在2017年第一季度合计占LCD电视面板市场的35.9%,但预计它们的份额在今年第四季度仅占27.6%。最近,由于来自中国显示器制造商的强大攻势,LGDisplay和SamsungDisplay正在重组其LCD业务。他们与中国公司的差距很可能会扩大。

就公司而言,京东方在今年第二季度以18.2%的份额排名第一,而LGDisplay以16.3%的份额排名第二。在销售收入方面,LGDisplay以20.8%位居第一,京东方以17.0%位居第二。

韩国公司急于将其业务重点转移到OLED面板,但中国公司正在紧追它们。京东方已经在中小尺寸OLED面板市场上超越了LGDisplay,并通过大规模投资威胁着韩国公司。

实际上,LGDisplay正在考虑关闭其在韩国坡州市的第4.5代中小型柔性OLED生产线E2。大多数竞争对手在第六代生产线中生产中小型OLED。LGDisplay的一位官员解释说,考虑到运营效率,该公司正在考虑调整多条生产线,包括中小型OLED生产线。

中国面板厂商在2019年第一季度占全球60英寸或更大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的33.9%。这意味着他们的市场份额从去年第一季度的3.6%增加了近10倍。相比之下,韩国面板制造商在同一时期的份额从54.8%下降到45.1%。中国制造商将大型LCD面板的出货量从177,000台增加到2,242,000台,增长了11.7倍,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也增长了34.5%。

中国面板出货量的增长由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供应商京东方引领,京东方合肥第10.5代线液晶面板工厂(B9)在中国的产能增速高于预期。据悉,京东方于2018年第一季度开始在B9大规模生产,去年第一季度,大型液晶面板的份额增加了29%。IHSMarkit估计B9今年第一季度的大尺寸LCD面板产量高达12万台。此外,华星光电也在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生产大型LCD面板,富士康和夏普计划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批量生产LCD面板。

韩国和中国LCD面板制造商在LCD领域的技术差距已经大幅缩小,这大大削弱了韩国LCD面板制造商的盈利能力。三星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运营亏损了5600亿韩元。3月份,三星公布了其盈利预测,季度亏损是自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的首次亏损。此外,LG显示同期也公布了其1330亿韩元的经营亏损。

虽然LG显示急于提高OLED面板销售额,但它面临着一些巨大的负担。LG显示将于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广州推出OLED生产线。通过在广州运营OLED生产线,该公司将扩大OLED面板销售额,从目前不到20%的份额到超过30%份额。LG显示还准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各种OLED产品组合,包括用于汽车的OLED显示器和透明OLED显示器。

在智能手机使用的柔性OLED面板领域,韩国公司曾经享有97%的市场份额,现在中国公司也正在追赶。市场研究公司StonePartners表示,京东方在智能手机用柔性OLED市场的份额从去年第一季度的0.1%跃升至今年第一季度的9.4%。据报道,三星显示器正在考虑大规模生产大型QD-OLED面板。

量已超过 增产模式足够强大

中国曾经是全世界最大的面板进口国,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面板生产国,这个转变中国用了20年的时间。曾经日本面板产业技术最为先进,但是由于策略失误,没有在液晶面板的规模上做足文章,最终韩国接棒,大规模的推出液晶面板,这带来了价格优势。

中国部分液晶面板生产线布局

韩国依着价格优势,将日本的电视品牌挤兑的够呛,随着中国电视品牌的进一步追赶,日本液晶产业算是彻底式微了。现在日本JDI为苹果供应者LCD面板,但是在OLED面板等领域却也没什么新动作,反而是韩国积极研发OLED面板,布局新的领域。

中国走的也是引进技术,规模扩大,技术升级的道路

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其实和韩国比较相似,走的都是“引进技术,规模扩大,技术升级”的道路。如今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规模已经略微高于韩国,但是在OLED面板领域话语权还不够。而韩国显然无法在液晶领域和中国硬拼。

中国面板产业背后是地方政府的支持

韩国虽然也有大财团,但是和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增长模式没法相抗。中国面板产业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金融以及税收等多种政策不断扩大产能,目前在建或者投产的10.5线就高达6条。到2020年,中国的液晶面板产量相比于现在还有大约20%的产能增加,而韩国已经无力追赶。

质的比拼 新技术并没有忽视

量是超过了,但是质呢?这一点是很多观察者担心的事情。毕竟韩国的三星、LG等企业在OLED面板上优势明显。而中国似乎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了传统的液晶面板领域。并且有很多消费者认为中国面板产品过剩,未来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甚至可能遭遇液晶面板淘汰,企业陷入困境的局面。

韩系企业目前仍有技术优势

这种情况会出现吗?首先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并没有放弃OLED面板,包括京东方、维信诺等企业一直在积极的研发AMOLED面板产品。最近华为的旗舰手机 Mate 20 Pro就采用了京东方的AMOLED屏幕。虽然只供货了100万个屏幕,但是这毕竟是个好的消息。

国产厂商积极布局新显示技术

AMOLED面板并非可以垄断的技术,随着中国面板企业给出的薪资更高,很多人才都流入到中国企业当中。这些人才带来关键技术的改进,笔者认为韩国企业对于技术的领先不会保持多久了。

并且中国积极的涉猎各种新技术,从量子点显示到LED显示,从激光显示到柔性显示,基本上都有涉猎,这些新技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并非具有代差的优势,虽然没有全部掌握核心技术,但是都有能力追赶得上。

技术研发不能停 面板产业核心发展基础仍是创新

当然从全局来看,诸如一些核心设备以及材料,尤其是上下游的配套,中国显示行业还有很多短板的存在。但是所有国家都是这样的情况,韩国也并非全产业链领先,整合全球的资源,增强自己的优势,才是未来显示行业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