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从设备销售数据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投资
DIGITIMES · 2019-06-13
近年半导体新闻中,“中国有几十条半导体产线、投资额度高达几千亿”的报道铺天盖地,但背后是否分析过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真正投资有多少?截止今天,国际设备厂商的2018年的年报业已发表,应用数据说话,让事实发声,回击国际机构质疑中国半导体投资过多和带来产能过剩的不实论调。
针对上图,补充说明五点:
1.以上数据均来自五大公司年报公开的数据。
2.不同公司的财年定义不太一样,但是可以作为代表性的研究。
3.中国大陆的数据包含了国际公司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在中国大陆分/子公司的采购额。
4.少数公司数据中包含LED、太阳能和面板等非半导体领域,尤其是应用材料。
5.每家公司财务的确认收入方式不太一致,在时间上略有区别,但不影响作为分析的一个样本。
这五家半导体装备公司中横向比较,KLA以量测为主,同时考虑到Applied Materials、Lam和TEL的产品重叠,以及含有非半导体领域的销售额。因此单一分析ASML的销售额更为直接和更具代表性,尤其是它的不可替代性。(虽然光刻机领域还有日本的供应商,但其客户多为日本公司,中国大陆和其余国际厂商较多采购ASML的光刻机)
以ASML2018年营收109.44亿欧元计算,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约为10.77亿欧元,即12.06亿美元。在中国大陆所贡献的16.8%中,经过多方调研,去除英特尔、海力士、台积电等境外企业,中国大陆本土公司在其中的占比约为58%,即占ASML全球销售的9.8%。这就意味着,2018年中国大陆本土企业光刻机的采购量仅是韩国的1/4,不到中国台湾地区的1/2。
举一反三,经过将其“中国大陆”的销售额数据进行细分,发现每家里面纯中国大陆企业的销售额占其“中国大陆”的销售基本在50%到55%。也就是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采购额仅约占全球的9%。
虽然来自中国的采购由2017年的7%升至2018年的9%,有大比例的上升。但数字背后却有严峻和冷酷的事实。
1.9%是销售额的比例,考虑到商业规则和其它因素,真实的情况可能还更“少”一些。卖给中国大陆公司的单台设备价格往往会高于一线国际厂商,假如按照设备台数来算,我们采购的台数的比例还会远低于9%(因为先进设备和低端设备的价格不同,不能简单对比,仅做粗略推算)。
2.韩国设备采购主要来自三星和海力士这两家公司,中国台湾地区大多来自台积电。购买集中,其中每个企业的采购额都比整个中国大陆全部的采购额高很多。而中国买家可就“百花齐放”了:宣称的几十家,真正买的也有十几家,摊薄到每家里面,单家的购买力和竞争力不言而喻。
3.仅仅购买设备金额上,中国就已落后太多,如果考虑到投资转换率,考虑到从设备到运营、从技术到产品、从研发到产业,这后面还要打多少折扣呢?
还有更多值得思考之处:
1.宣传中的投资,往往不是真实数据,宣传的大多并未做到。只看标题,一不留神就成了全世界设备的第一大买家。此类“投资”和“新闻”不仅未帮到我们,反而授人以柄。
2.对于中国产业依然要继续加大投资,大基金二期的建设和支持势在必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至此,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中国半导体产业更应该持续加大投资,但必须是真实的投资。买设备只是开始,后面还有“设备到技术”、“技术到产品”、“产品到商品”、“商品到盈利”、“盈利到竞争力”等多道关卡,更需要政策、资本、投入的连贯性,也因此大基金二期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3.要低调务实、要加强监管,要严格监管项目的落地。让“规划中的产线”变成“现实中的产线”,让“纸上的产能”变成“有效的产能”。
结语
从新闻到现实,数据要走出印象流,回归现实,这样有利于自身认清现实,正视差距,更有利于国际业界给予中国产业客观真实的评价。此外,也更希望中国的装备产业能自主自立,有机会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未来实现国产替代,把这个提高的“中国大陆采购”的数字比例再降下来,产业摒弃浮夸、拒绝浮躁,多做少说,务实前行,量变形成质变,最终以小目标汇成大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