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贝聿铭先生的绝唱高踪

云知光照明微课堂 · 2019-05-18

据外媒报道,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美国当地时间 2019 年 5 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现代建筑史的一个传奇级人物,一生作品无数,却鲜少有为人诟病的存在。在作品风格上,贝聿铭一改老派建筑风格的古板刻意,善用光线做设计,对近代光影建筑流派影响深远。

▲ 贝聿铭生平,来源于澎湃新闻

作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被描述成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虽然他是现代派的一员,却摒弃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国际建筑风格所固有的元素。独爱用玻璃和钢,结合不太明显的钢筋混凝土做建筑设计。

这样一些冰冷、坚硬的建筑材质,在贝聿铭的手中妙笔生花,诞生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划时代的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的作品很多,但论著却很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作品本身,一个纯粹的实践性设计师,大师当如此!

大师生平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就对建筑的结构感兴趣,对他来说,建筑师就是他的梦想。只是,跟我们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们的梦想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因兴趣转移、或因生活所迫,都一一舍弃了,而贝聿铭,则把这份梦想“梦”成了事业。

求学之路

1927 年以后,贝聿铭回到上海就读青年会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35 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

▲年轻时的贝聿铭,狮子林留影。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1939 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麻省理工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1994 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5 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梦想的开始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一个有远见,敢用人,一个有专长,极富创造力,两人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这是贝聿铭脱离荫蔽,开启个人传奇事业的一页。

▲1969年,贝聿铭穿着正装坐在办公桌前

他的作品是“物超所值”的艺术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与时代同步的设计风格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

1、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

2、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3、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完成。造型新颖独特,平面为三角形。既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又造成醒目的效果。内部设计丰富多彩,采光与展出效果很好。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内部采光。

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

设计作品

贝聿铭一生设计作品无数,获得赞誉无数,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

小编挑选了部分精选案例,跟大家一同分享。

肯尼迪图书馆

一战成名之作

▲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贝聿铭正是由这一作品开始被人们熟知,并且走上的传奇设计之路。

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

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

▲肯尼迪图书馆外立面灯光效果

结果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于 1979 年落成的肯尼迪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肯尼迪图书馆外貌

巴黎卢浮宫

争议与现实的作品

▲法国巴黎,卢浮宫,裴培(1989)。 照片来自Leonard Jacobson

这是贝聿铭设计生涯争议最大的一个作品。

▲卢浮宫金字塔

贝聿铭最初决定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 1985年5月2日,贝聿铭站在卢浮宫金字塔原尺寸大小的模型旁

▲金字塔与卢浮宫的建筑内容最相容,尤其卢浮宫有着多面屋顶。金字塔以玻璃与钢构成,意味着与过去的建筑传统区分,金字塔具有象征性入口的功能,由此进入庞大的复合体,里头是蜿蜒相扣、不存在中心的建筑物。

最终,贝聿铭用效果征服了非议,人们不再指责他,并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香山饭店

从建筑传统中获取灵感

▲杨冬雪,半功能失落片段J,2013,水彩画,80 x 110厘米unframed | 感谢艺术家和Pékin美术

香山饭店位于北京以前的皇家狩猎场的公园内,包括一个中央天窗,保留了现有的古老树木,325间客房以其独特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为特色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当他 1974 年首次返回中国时,为了设计 1982 年完成的香山酒店 ,贝聿铭不仅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还先后走访了苏州、承德等地的大型园林,寻找设计灵感。贝聿铭呼吁中国建筑师从建筑传统中获得灵感,而不仅仅是模仿西方。

梅耶森交响乐中心

建筑与音乐的结合

▲美国达拉斯,梅耶森交响乐中心,1989建成。

香港中银大厦

几何的绝唱

▲香港中银大厦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原址为美利楼。大厦为香港第4高的建筑物,仅次于环球贸易广场、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

▲中国香港银行大厦,白天与黑夜的两种形态。

1990 年开放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 1992 年以前在亚洲最高的建筑,仍然是香港最高的之一。70 层高的不对称钢铁玻璃塔对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对英国殖民地的善意。

灵感来自竹子,是中国希望和振兴的象征,建筑的树干模仿了植物的增长模式,将其质量降至最高。 复合结构系统也能抵抗大风,不需要许多内部垂直支撑,这是台风多发地点的通常要求。

▲中银大厦与城市交通

90年代的产物,现在看来,仍有点超前的味道在里面。看似随性又不失格调的线条,满足视觉、功能、时代的要求,被誉为是几何的绝唱。

贝老倾其一生,只为呈现最极致的设计。愿世间多一些这样务实、有想法的设计师,谨以此文,向贝老致敬。

作者|课堂君

内容来源|云知光照明微课堂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下公众号和微信号

投稿/合作|media@elich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