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显示产业格局未定,中国崛起尚有机会

显示世界 · 2019-04-16

随着柔性显示新纪元的开启,未来产业链的布局、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支撑力,将决定中国能否在柔性OLED产业发展中实现从跟跑、并跑走向领跑。

就中国柔性显示技术发展趋势等问题,《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欧阳钟灿。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柔性显示处于成长期,未来三到五年的产业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欧阳钟灿:柔性AMOLED是一种新型半导体显示技术,目前正处于市场成长期,随着2017年京东方投建的第一条6代柔性生产线量产,打破了这一领域的国外垄断。

京东方在绵阳的第6代线将在年内投入运行;维信诺的柔性OLED也即将量产;华星光电的第6代柔性OLED产线也将于2019年2季度建成投产。终端厂商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值得注意是,目前整个OLED显示技术和材料仍不成熟,OLED蓝光寿命还很低,中国在这个领域存在着很大机会,要加快突破OLED关键技术瓶颈,完善产业链配套,加快产业化步伐 。

柔性AMOLED技术的显示产品,正在向能弯曲、折叠、甚至卷曲等多样产品形态演进,在中小尺寸的应用有比较大的想象空间。目前来看,柔性屏的主流应用集中在手机、手表、电视(可卷)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同时也向其他领域渗透,比如高端车载、可折叠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从这几年显示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半导体显示技术不断升级,全球显示技术呈现以液晶显示、柔性AMOLED显示为主,量子点、Mirco-LED等显示技术快速发展的局面。5G等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及应用,8K超高清显示技术都已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柔性显示技术会迎来新的增长机遇期。

中国新闻周刊:因为关键材料、关键技术等被国外垄断,国内柔性显示领域要面临什么难题?

欧阳钟灿: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是重中之重。目前国内AMOLED关键设备及系统化技术能提供少数后道检测和辅助设备,曝光机、蒸镀机、激光退火设备及备件基本由日本、美国等企业掌握。

中国的显示产业技术研发在液晶领域方面后来居上,但AMOLED核心技术缺乏积累,企业目前正处于项目的建设期、爬坡期,财务经营压力大,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困难较大。材料方面,中国的显示产业属于大而不强,一些关键核心材料被国外材料供应商长期垄断和封锁,荧光材料、磷光材料、基板材料、掩膜板几乎都要依靠进口,或者存在专利问题。

从201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四家具有点亮产线的面板企业研发投入共计103亿元,不足韩国三星的15%。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在OLED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所有柔性生产大多是低温多晶硅,现在新视界尽管只有一条2代线,但是它的工艺是氧化物,而且这个氧化物可以规避日本的专利,使用新的氧化物。国内的南京熊猫电子有氧化物,京东方在合肥的10代线有氧化物,都可以分出一部分做AMOLED,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新闻周刊:柔性显示行业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你认为当前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欧阳钟灿:国内OLED产业起步较晚,产业链发展配套仍不完善。在OLED,特别是柔性OLED领域,中国厂商与韩国三星差距仍然很大。

但是,目前OLED显示技术和材料还没有定型,国际上还没有评出哪一个材料可以决定有机发光,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有机会。

产业链的完善需要一些龙头企业与核心材料及装备供应商之间,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发展、成熟、迭代,提升量产能力及品质稳定性。随着近几年国内几家企业在柔性OLED领域的布局和量产线铺开,将拉动产业链的完善发展。

中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在2015年的时候全球81%的手机、90%的台式机、95%的电视都是在中国生产,这也是国内显示产业后来者居上、超越日本和中国台湾的重要优势。

柔性AMOLED领域的市场培育,需要产业链与终端厂商共同规划产品,研发屏幕自发声、屏下指纹等新技术,推进创新和市场推广。未来,全产业链的战略合作、国产配套、联合开发等多元方式,将推动中国柔性OLED产业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柔性显示产业发展还需要哪些配套支持?

欧阳钟灿:半导体显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面板生产基地,改写了全球的产业格局和竞争态势。AMOLED智能手机屏是当前显示市场快速增长点之一,也是中国大陆半导体显示企业培育创新动能的主要发力点。地方政府鼓励柔性显示产线建设,有利于显示产业抢抓市场机遇、做大做强。

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部分不具备半导体显示行业经验的企业投资建厂,有些地区甚至引进日韩淘汰的落后产线。不考虑市场需求、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贸然进入AMOLED显示领域,导致项目失败,浪费国家资源。

同时,这些行为还破坏原有的战略布局,分散了人才和设备供给,导致投资主体和区域分散,产业集聚效应减弱。

因此,建议各部委和各省市落实“窗口指导”制度,引导地方政府强化投资风险意识,依托第三方机构对重大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形成项目指导清单并定期向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通报信息,推动产业实现“区域集聚、主体集中”的有序发展态势。

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将“膜晶显”税收优惠政策向AMOLED领域倾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重点扶持具有创新实力和产业优势的企业。一方面补齐短板,夯实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强化产业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灵活运用税收政策,发挥关税杠杆调节作用,适时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目、税率,继续落实新型显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修订进口物资及重大装备税收优惠政策目录。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速途网

随着折叠屏手机与智能腕表概念的相继问世,柔性面板行业仿佛迎来春天,国产面板厂商开始飞速转型,投入AMOLED屏幕的怀抱。

图片来源:努比亚手机官网

4月8日,努比亚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努比亚α,作为一款智能手腕设备,其最大的卖点,便是采用了一快柔性屏幕,将显示区域覆盖到表带区域,大大提高了显示面积。而这块4.01英寸的高清OLED屏幕,其供应商来自一家国内面板厂商——维信诺(Visionox)。

无独有偶,小米在年初曾曝光过一款双折叠屏幕手机,据维信诺相关负责人证实,这款双折叠手机的屏幕正是由维信诺与小米联合开发,维信诺主要负责根据小米的需求进行柔性AMOLED屏幕量产供应的相关配合。

作为国产OLED厂商,维信诺相继与小米、努比亚两家牵手,为何这家国产面板上能够受到如此青睐?

柔性OLED需求爆发,国内供应商需破壁

2019年,无疑是柔性OLED面板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年初的巴塞罗纳的MWC大展上,三星、华为相继推出折叠屏幕手机,小米、OPPO也通过社交媒体透露了折叠手机的研发进展。此外,努比亚α柔性腕表的推出,还引发全行业的对手机形态进化广泛关注。

而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便是那一张薄如纸片的柔性OLED屏幕。

2018年OLED手机面板出货量

然而,当下柔性OLED面板主要产能与专利大部分还掌握在韩国厂商手中。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OLED手机屏幕出货量中,虽然国内厂商开始纷纷转型,且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总出货量的92.6%仍然在三星手中。

更为重要的是,三星在供应链中的“双重身份”:不仅是上游元件供应商,同样也是全球第一大手机生产厂商。也就是说,如果三星手机感受到来自竞争的压力,完全有能力通过上游供应链的方式对竞争对手进行制约。此外,三星在OLED面板的“一家独大”,也不利于下游厂商获得足够的议价能力。

为了不被韩国厂商“扼住咽喉”,在OLED时代,不少厂商开始与国内厂商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得议价方面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扶持国内OLED面板建设,大大加强国内元件供应商的整体实力。

维信诺专注OLED

维信诺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是中国大陆第一家OLED产品供应商。据速途网了解,维信诺已拥有OLED相关专利5000余件。

虽然维信诺从事OLED时间已经接近20年,然而其最初的主攻方向并非当下普遍采用的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而是从PMOLED(Pass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无源矩阵有机电激发光二极管)起家,主要为中小尺寸显示屏,主要应用在可穿戴设备、金融电子产品等。其中PMOLED机构相对简单,无需驱动背板设计,而AMOLED技术更为先进,驱动电压低,发光元件寿命也更长。

随着近年来,AMOLED在智能手机上的渗透率不断提高,终端厂商也在不断利用柔性显示的特点进行创新,也促使面板厂商技术迭代。2018年8月,维信诺在资产重组方案中提出“置入AMOLED业务,转出成长性较小的PMOLED业务。”

早期重点押宝PMOLED,转型AMOLED较晚,让维信诺在柔性AMOLED产业方面并不算领先。官方信息表示,维信诺第5.5代AMOLED生产线扩产项目于2017年底实现出货并处于爬坡期,第6代AMOLED面板及模组生产线项目于2018年四季度才刚刚竣工验收。相比京东方2015年5月便已开始转型AMOLED并建设第6代AMOLED产线,维信诺成为了转型的“迟到者”。

这就导致维信诺虽然在销量上达到了全球第二,然而在声量上却不敌LCD起家的京东方。此外,据维信诺3月29日披露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19年第一季度亏损3.5亿元至4.5亿元,公司上年同期亏损1.92亿元,原因时止其5.5代扩产线项目尚处于产能提升、良率爬坡过程中,产能未被充分利用,增加公司一季度亏损。

受限于维信诺自身财力、技术研发研发、量产经验都不足,业内人士表示,在AMOLED时代,维信诺全球第二的位置恐难以保持,极有可能被其他国内面板供应商超越。

挽尊成败,内因外因各参半

不过,对于维信诺来说,与小米、努比亚合作,让这个一直默默不闻的供应商从幕后走上台前,对于其日后发展,呈现出了更多的转机。

让更多厂商认识到自己的实力,才会吸引更多的厂商进行合作。对于维信诺来说,从一个人独自研发,到如今有了手机厂商们的合作,不再孤军奋战的维信诺,不仅会获得更多研发上的助力,同时手机厂商的行业经验,也可以帮助维信诺在探索AMOLED市场中少走弯路。

以维信诺为努比亚α提供的柔性屏幕为例,这块特殊的屏幕由 11 层结构组合而成,解决了折叠屏幕褶皱和脱胶的问题,可以自由弯折,表面材料也选择了玻璃,而不是塑料,同时具备 IP68 防水等级。

至于维信诺能否通过与厂商合作,让自己在AMOLED时代挽尊,速途网认为,仍要看其能否新时代做到“内外兼修”。

内,指的是维信诺能否在技术研发与量产经验上短期内取得大步前进,才不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所超越。目前,维信诺已经推出折叠屏手机样机,说明柔性屏幕已经初步走出实验室环节,然而在量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外,指的是维信诺能够占领多大市场,还取决于能够与多少主流厂商合作。目前,京东方已经成为华为旗舰系列与苹果OLED供应商而名声大噪,深天马、和辉光电、华星光电也在同一时期推出柔性AMOLED面板。维信诺目前努比亚的合作仅有智能腕表一款产品,小米此前合作主要也集中于手环屏幕,近年来才在折叠屏手机开启合作。

在国内厂商都在积极投资柔性AMOLED的当下,维信诺想要在柔性AMOLED市场上巩固自己的地位,还需要保证产品品质和竞争力的同时,打通产业链条,保证产能与需求同步发展。随着中国AMOLED产业进程不断加速,面板市场的竞争还将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