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折叠屏背后涉足CPI的国内上市企业真实现状

OLEDindustry · 2019-03-02

2月21日,三星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命名为Galaxy Fold,配有4.6英寸外置小屏和7.3英寸内置可折叠大屏,折叠起来就是一部常规的手机,打开来就是一台平板电脑,并可以像书本一样自由对折。

在功能上,Galaxy Fold可以在一个屏幕上显示最多三个APP,同时三个APP之间可以无缝切换,非常酷炫。

该款手机将备货100万台,售价1980美元,约1.3万人民币。

正如三星的广告语一样:展开未来!一个全新的手机时代,或许正在徐徐展开。

三星并不孤独,2月25日的巴塞罗那2019MWC大会,华为和OPPO两家国产手机大厂,也同步发布了各自的折叠屏手机。

尤其是华为,Mate X手机的折叠屏展开后将达到8英寸,比三星更大,折叠后的厚度仅有11mm,比三星的17mm要更轻薄;

另外,华为Mate X将搭载5G通信功能,兼容从2G到5G的所有通信技术,技术的领先性让三星也不得不侧目。

当然,华为Mate X的价格也要更贵,起始价2299欧元,约合人民币1.6万元。

不管怎么说,自从智能手机诞生以来,这个行业的技术升级主线之一,就是屏幕的不断变大:

3寸、4寸、5寸、6寸,全面屏、3D玻璃……直至折叠屏。

大就是美,大就是正义。

可以想象,未来随着折叠屏的成本降低,这一技术必将成为手机行业的标配。

今天,我们不过处于折叠屏概念从0到1的阶段,虽然很多概念股自春节以来股价暴走,鸡犬升天。

但君临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找到那些具有长远技术竞争力的产业链龙头。

风口来了,天上飞起来一百只猪,90%还是会掉下来;

真正能飞得远,飞上几年的,始终是那些具有真材实料的公司。

1

折叠屏,不仅是一块屏幕的变化,更将是当下手机结构、生产流程、市场格局的一次剧烈重组。

剧烈重组,也意味着后来者崛起,传统强者被掀翻在地的机会。

举例来说,在手机品牌商层面,过去由于我国供应链技术水平的落后,国产手机品牌在领先技术的应用上,总是晚国际品牌一步。

如今,折叠屏手机的推出,华为、OPPO已完全和三星同步、明显领先于苹果,这对于国产手机品牌在高端市场上与三星、苹果争夺市场份额,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国产手机品牌的份额扩张,必然又将推动中游国产面板厂的蛋糕做大。

过去,国产面板龙头京东方烧钱如流水,但总是赚不到什么钱,主要的原因就是技术落后。

不是重资产行业不能赚钱,台积电和三星会告诉你重资产也有春天,但前提是,你得是这个行业的技术领先者,才能吃到丰厚的高端利润蛋糕。

而这一次,经过多年的烧钱积累,京东方终于在行业黎明的前夜闯进了折叠屏阵营,成为能跟三星一掰手腕的强者。

典型的标志,就是拿到了苹果的OLED供应链认证。

如此一来,除韩国品牌外,京东方很有可能拿到接下来几乎所有一二线手机品牌的折叠屏订单,成为这轮折叠屏需求周期的最大赢家。

一改过去的追随者角色!

根据IHS Markit数据,2016-2017年三星占据了全球柔性面板产能的80%,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目前,除三星和LG外,京东方已经规划了成都B7、绵阳B11、重庆B12和福州B15四条6代产线;

维信诺已经规划了固安V2和合肥V3两条6代产线,华星光电已经规划了武汉T4一条6代产线,另外深天马A也在武汉规划了柔性OLED产线。还有柔宇、坤同。

这些生产线里,京东方的成都线已经处于运行中,其他的也会在2019-2020年之间陆续投产。

按现有产线规划来看,随着国产面板企业的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到2020年三星的产能份额将会大幅下降至54%。

其中,京东方、维信诺和华星光电分别将占有22%、4%和4%的产能份额。

除了京东方能抢到第二,韩国LG仍将盘踞第三的位置,剩下的维信诺、华星光电、深天马,将和信利国际、维信诺、和辉光电、柔宇科技、坤同、夏普、日本JOLED等企业展开激烈的成本较量。

别看眼下,面板厂的个股鸡犬升天,但作为一个同质化严重的产品,未来这个领域能赚到钱的企业不会超过三家,其中决胜的关键就是产能规模和良品率。

产能规模越大、良品率越高,单位成本就越低,竞争力越强。

2

面板企业的未来业绩的密码

面板制造,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建设厂房,不停升级新一代线,才能生产出更大尺寸更低价格的产品。

产能建设,会体现在报表上的两个科目,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对面板厂商来说,资产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两项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50%)。

我们先来看,京东方面板生产线投资情况:

必须注意的是,去年京东方又在重庆、福州投资建设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涉及投资金额超千亿元。

说到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自然避不开的就是产能释放和营收增长,我们对照着看京东方的历年情况:

固定资产和营业收入呈“滞后正相关”的关系,更多的固定资产,往往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多的产能,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而营业收入增加。

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2013年时,在建工程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主要系投资建设了价值328亿元的的第8.5代TFT-LCD产线。到了2015年,在建工程完工,结转成为了固定资产,到2016年营业收入的增长情况超过了固定资产的增长。

为什么说是“滞后正相关”?因为在建工程完工后转为了固定资产,而固定资产需要调试(包括机器的测试、良率的控制)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大规模生产,进而带动收入。

可见,京东方的产能爬坡周期为在建工程转固后的1-2年。

由于维信诺2016年低才注入黑牛食品,故此处予以剔除。我们来比较这三家面板厂商的产能情况。

2013-2017年度,京东方A在建工程为: 186.45亿元、330.08亿元、507.61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2.22%、16.09%、19.82%;固定资产为:635.65亿元、699.48亿元、886.25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为:41.66%、34.10%、34.60%;固定资产效率为:0.03、0.03、0.09。

TCL集团在建工程为:115.04亿元、86.48亿元、147.75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0.29%、5.88%、9.22%;固定资产为:260.42亿元、377.21亿元、325.98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为:23.3%、25.64%、20.34% ;固定资产效率为:0.10、0.04、0.08。

深天马在建工程工程为: 15.44亿元、36.89亿元、97.85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 7.14%、17.02%、33%;固定资产为:68.46亿元、62.68亿元、66.22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为:31.65%、28.91%、22.33% ;固定资产效率为:0.08、0.09、0.12。

三家面板制造企业近几年来对于产线的投资都非常重视,在OLED真正爆发前都加大了投入。京东方在绝对量上投入最多,而深天马在相对量上最多。京东方共有4条OLED产线、深天马拥有2条,而TCL集团只拥有1条。

接着,我们再看固定资产效率情况,即每单位固定资产可以产生的归母净利润,以此来判断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

由于外部大面板价格下降,导致了2003-2006年度,京东方和TCL集团有一个较大的亏损。然而,正是这次外部的冲击,使得京东方得以在低谷布局,以低价收购了韩国企业,取得了面板制造核心技术。

同时,这段时间也是京东方第一次大规模投产的时期,因此固定资产效率相较TCL集团更低。而深天马,由于一直把重点放在中小面板上,因此在受到大面板周期的波动影响更小。

此外,由于面板厂的固定资产极重,因此固定资产折旧需要重点关注。

我们来看这三家面板制造企业的折旧摊销情况(EBITDA-EBIT):

2015-2017年,京东方A——EBITDA为:103.59亿元、132.66亿元、227.29亿元;EBIT为:22.64亿元、28.93亿元、107.85亿元;折旧摊销费用为:80.95亿元、103.73亿元、119.44亿元。

TCL集团——EBITDA为:49.05亿元、44.08亿元、97.25亿元;EBIT为:8.99亿元、-10.89亿元、25.22亿元;折旧摊销费用为:40.06亿元、54.97亿元、72.03亿元。

深天马A——EBITDA为:13.74亿元、13.55亿元、16.92亿元 ;EBIT为:0.04亿元、2.11亿元、6.28亿元 ;折旧摊销费用为:13.7亿元、11.44亿元、10.64亿元。

对比来看面板企业对机器设备的折旧政策:

1. 京东方A

2. TCL集团

3. 深天马A

4. 维信诺

四家面板厂商对于机器设备的折旧政策,哪家更激进哪家更谨慎,相信你会有自己的判断。

3

精密制造的咽喉:良品率

OLED屏幕,在目前生产的初期遇到一个共同的最大问题——不良率。

不良率的控制,直接影响成本。在LCD生产上,各大厂商克服良率的问题花了10年的时间,如今OLED屏幕生产的良率仅用2年就已经得到了控制,韩国LGD公司大尺寸OLED良品率甚至已经达了90%,京东方对外表示良品率超过70%,和韩国巨头还有一定的差距。

关于良品率,举一个电视机厂的例子:

假设手机厂成产电视机的成本是1000元一台,一台卖2000。假设我们的良品率为50%,那么我们需要花费制作2台电视机的成本2000元,才能做出一台电视机,收入为2000元,这样的良率下,我们的毛利率为0;

但如果我们的良品率为90%,那么,我们花费生产10台手机的成本10000元,能够生产出9台手机,收入为18000元,这样的良率下,我们的毛利率为44.44%。

OLED在大规模量产的初期,良率会有滑坡的危险。据IHS报告,三星在最初提升柔性AMOLED产量的时候,良率就曾从80%范围下降到70%。

所以京东方虽然已经具有国内最大规模的产线,但是良率提升到可以量产盈利还有一段路,而良率对于财报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毛利率。

以京东方(面板业务)各期的财报数据,来看其毛利率波动情况:

2014-2017年(间隔半年)京东方A毛利率为:22.13%、24.77%、20.06%、8.04%、16.96%、28.46%、25.00%

2014年7月和2017年5月,京东方分别有两条OLED产线落成,可以清楚地看到此后半年的毛利率均有一定下降。但随着落成之后,其良率会提升,财务数据上也表现为毛利率提升。

我们再来比较其他两家厂商(面板业务)2014年至今的半年度毛利率情况(半年报毛利率按照产品项目分类披露),来看各家的情况:

华星光电(TCL集团)毛利率为:14.65%、19.42%、13.33%、5.05%、12.72%、31.31%、27.88%;

深天马A毛利率为:18.46%、16.12%、15.92%、19.53%、19.86%、21.88%、20.60%;

注意,三家公司中,同样是扩产,京东方、TCL在新产能落成后毛利波动较大,而深天马的毛利率则很稳定。此处,给你一个思考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案:两种完全不同的扩产思路。

目前国内几家面板企业的发展思路主要分成两种:

1、抢时间,把重点发在投资在新的生产线,其中的典型代表为京东方。

2、提升产品良率,进而提高单位固定收益,其中的典型代表为深天马A。

深天马的扩产速度较慢,但良率控制更稳定,因此毛利率波动小,而京东方扩产速度更快,在良率控制方面波动更大。

而这整个行业,由下游品牌商、中游面板组装、上游材料和设备商构成,从历史经验来看,炒作的顺序总是由下而上,一级接着一级。

举个例子,过去新能源车行业爆发的时候,第一阶段是整车和电池组装企业涨,后来轮到中上游的材料企业涨,最后轮到上上游的设备和锂钴矿产企业涨。

下游,春江水暖鸭先知;

上游,门槛高,短期内容易供应不足,导致价格飙涨。

利润就此一环一环的向上传导。

如今,折叠屏手机刚刚开卖,中游面板企业的股票就已经被嗅觉灵敏的资本押注,狠狠的涨了一波。

标的稀缺的设备企业,同样不遑多让,比如联得装备。

而相对来说,涨的少,资本关注度还比较低的就是上游材料企业了。

这里面,其实蕴藏着不少机会。

首先是从总需求的角度,采用了折叠屏之后,屏幕的面积是过去的两倍,意味着材料的需求量也翻了一倍;

然后是材料的变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比如发光材料、FPC柔性电路板、驱动IC、偏光片等,都将在应用中取代原来的材料,带来爆发性机会。

然而材料众多,产业链公司也花多眼乱,我们该如何去辨别他们呢?

君临认为,折叠屏之所以叫折叠屏,关键就是“折叠”两个字,由折叠而改变的材料结构变化才是最关键的。

传统的手机屏幕,无论基材还是盖板,主要用的都是玻璃,通过将化学发光材料涂在玻璃上,实现千变万化的图形和色彩。

但在折叠屏这里,玻璃由于缺乏折叠能力,只能被舍弃了。

取代的,是一种新型高分子薄膜:CPI膜。

CPI膜拥有耐刮擦的能力,也拥有类似于玻璃的良好触感,轻薄、透明、耐高温、并且具有柔性折叠能力,将是折叠屏需求量最大的化学材料。

从基材、盖板,到触控屏,都将被CPI膜一统天下。

显而易见,这是个即将迅速爆发的蓝海市场,未来行业规模将高达数百亿元。

目前,CPI膜以及上游的PI浆料,日韩企业也不过是刚刚开始发展。

比如日本住友化学(Sumitomo),是三星首款折叠屏手机的CPI膜认证供应商,但其目前也还没有大规模的成熟量产线。

韩国的两家龙头企业,科隆工业(KolonIndustries)和SKC,前者在2018年刚刚建成生产线,后者的生产线则要到2019年下半年才能落成。

而在国内,同样有多家公司在争先布局,方兴未艾。

讲完了OLED面板主体的逻辑,接下来是我们要讲的,是CPI膜概念的几家公司:新纶科技、鼎龙股份以及一家不可忽略的发光材料龙头:强力新材。

4

先说新纶科技。

如果说,康得新是我国第一代膜界龙头,借着智能手机光学膜的风口迅速崛起,缔造了一个曾经市值千亿的新材料帝国。

那么新纶科技,则是正在冉冉升起的第二代膜界龙头。

早期的新纶,是做洁净室的防静电服、防尘手套等纺织品生意起家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2013年开始,这家公司决定走高科技路线,投资5.43亿元,在常州建设了一个电子功能材料生产基地。

第一期项目,是胶带,用来给手机上的电子功能件做粘结、粘贴、屏蔽用的。

2017年,这块业务成功打入苹果供应链,也在国产手机品牌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由此成为了新纶的主要业务支柱。

截至2018年,苹果的胶带采购量中,来自新纶的占比已经有10%,无论是iPhone、MacBook、Watch,还是HomePod等产品,里面随处可见新纶的身影。

二期项目,做的是新能源车软包动力电池的铝塑膜。

据业界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7.59GWh,同比增长了65.52%,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风口。

新纶是在2016年启动这个项目的,当年4月收购日本T&T锂电池铝塑膜软包业务,获得相关技术。

当时的软包铝塑膜行业,只有日韩企业掌握相关技术,龙头是日本 DNP 和昭和电工,T&T算是相对较小的,竞争不过只好低价甩卖。

但在国内,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新纶买回来的技术迅速抢占了国内市场,由于需求强烈,包括孚能科技、捷威动力、多氟多等国内电池厂的订单雪片般飞来。

目前,新纶一期300万平米/月的生产线已经在2018Q4顺利投产,二期300万平米/月产线预计2019年7月也将量产。

按照公司规划,2019年日本工厂+常州工厂的总产能将超过3000万平方米,垄断国内市场超过70%的份额,有望成为全球铝塑膜业务的新龙头。

随着下半年二期生产线的投产,和日本工厂的扩产,明年的总产能预计将提升至1亿平方米。

总的来说,这块业务布局及时、技术含量高、竞争壁垒强、抓住了新能源车需求升级的风口,未来几年的成长确定性是很强的。

接着就是第三期项目接着上:光学膜。

这个项目,前期重点是车载防爆膜,手机屏幕偏光片用的TAC/COP膜等;后期重点,就是折叠屏所用的CPI膜、PI浆料等新材料。

而关于折叠屏。

新纶一块是和韩国两大CPI膜龙头之一的科隆工业合作,购买其基膜进行加工涂布。

另一块,则是和苏州聚萃的合作。

苏州聚萃是由美国APS公司和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资企业,在PI浆料的研发方面有比较深的技术积累。

PI浆料目前有两种,一种是黄色PI,一种是透明PI,黄色PI主要用来做OLED液晶屏的基材,透明PI主要用来做折叠屏的盖板和触控材料。

可以说,折叠屏产业里,这两种技术都不可缺少,也是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

而苏州聚萃,则恰恰掌握了这两种技术,这也是新纶科技所看重的,通过和苏州聚萃的合作,并结合其已经掌握的纳米级精密涂布技术,将能够打造出国内竞争力最强的CPI膜业务。

这样,就将摆脱韩国的掣肘,成为国内的真正龙头。

当然,这块业务也是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等实现利润的释放,最快也要明年了。

5

再说鼎龙股份。

跟新纶科技相比,鼎龙股份的业绩要逊色不少。

据公司2019年1月26日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86-3.20亿元,同比下降5%-15%。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鼎龙的转型之路要晚很多。

其实在新纶科技刚刚开始转型的前两年,其业绩也相当差,新业务的拓展从立项、投资、工厂建设、投产、开发客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至少两三年内,都很难看到业绩的释放。

而鼎龙股份,正处于这么一个阶段。

鼎龙的主营业务是打印耗材,包括碳粉、载体、芯片、硒鼓等等。

即使不了解这个行业,我们也可以想象,随着手机、电脑、无纸化办公的发展,对纸质打印的需求不说下滑,至少也是缓慢停滞的。

在这个传统的领域,技术门槛又不高,常年面临着价格战,毛利率只有24%,压力当然是非常大的。

这正是鼎龙进行转型的原因,不过直到今天,鼎龙的打印耗材业务营收占比仍然接近90%,转型之路还很远。

转型的方向有两条。

一条是半导体行业的CMP抛光垫,这个领域属于半导体行业的小众需求。

另一条新业务,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PI材料了。

这块业务由鼎龙的子公司武汉柔显科技来推进,柔显科技拥有14项发明专利,集中在PI浆料领域。

目前,柔显科技的年产1000吨PI浆料工程正在建设中,预计建设期30个月,供货客户是深天马,比如厦门天马的5.5代线,武汉天马的6.0代线,目前都已经获得了合作验证。

整体来说,就技术水平、项目规模、进展和客户质量等来说,鼎龙股份比新纶科技都要弱一个档次。

6

最后说说强力新材。

如果说,新纶科技是膜界高手,强力新材则是胶界大哥。

这个“胶”,指的是光刻胶,十几年来,强力哥一直专注在光刻胶领域,不断升级打怪,向上游技术制高点攀登——这同样是一家值得关注的优质公司。

我们都知道,光刻机很贵,一台就上亿元,光刻技术是电子制造行业最精密的技术,而光刻胶则是实现光刻技术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

十几年前开始,强力哥从最低端的PCB板光刻胶引发剂入手,打造自己的王国。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强力哥已经基本占领了这块市场的国内主要份额,也大量出口到日本,成为日立化成、旭化成的主要供应商。

然后从2010年开始,强力哥进行第二轮升级。

这轮的对象是技术更高的LCD面板光刻胶引发剂,当时恰逢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日本供应链的断货。

强力哥抓住这次机会,迅速提升了相关产能,到2016年的时候,LCD光刻胶引发剂已经占到总营收的30%,也成了迅速崛起的国产面板企业,如京东方、深天马的主要供货商。

近几年,我国面板产能扩张,能生产面板的企业有许多,但能够提供面板光刻胶引发剂的企业却极少,强力哥成了风口上主要的卖铲人之一。

2016年6月,强力新材和台湾昱镭光电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常州强力昱镭光电材料公司,布局OLED发光材料。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合作,甚至决定了三年之后的今天,强力哥的投资价值。

我们知道,折叠屏手机都是用OLED技术实现的,而OLED发光材料则是其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昱镭光电是亚太地区重要的OLED面板材料供应商,掌握了多达上百项的专利,尤以OLED的磷发光材料最为知名。

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在2017年9月投产,当年建置了6台升华机,1台蒸镀机,2018年再度扩产,成为强力新材业绩增量的重要来源。

可以说,正是当年的合作,使得今天强力哥能够成为国内最顶级的OLED材料供应商之一,也是京东方的柔性屏得以成功量产的幕后功臣之一。

据业界测算,随着OLED屏渗透率的提升和折叠屏的量产,全球 OLED面板出货面积将由 2017 年的 497 万平米增长到 2021 年的 1977万平米,年均复合增长率在 40%左右。

而国内,OLED 面板的出货面积更将由个位数增长到 2021 年的 409 万平米,实现爆炸性的增长。

对应的OLED 终端材料市场空间,也将有数十亿元的空间,而这块蛋糕,国内能做的公司目前依然稀缺,很大一部分都将被强力哥独享。

这步踏稳了,目前强力哥正开始“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军半导体光刻胶材料领域。

我国的半导体产业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产能扩张迅猛,形势跟早几年的面板产能扩张潮类似。

不过,这些产能目前大多数正处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阶段,离大规模量产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当下的半导体产业仍处于主题投资阶段的原因。

但是没关系,产能既然已经在建设,量产就是时间的问题了,而半导体制造,当然少不了光刻机,以及背后的光刻胶材料。

能够在这块跟强力哥掰手腕的,老实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