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显示技术40年变革之路
新型显示观察 · 2018-11-23
纵观显示技术发展史,从最初的CRT(阴极射线管)到LCD,再到如今的OLED,每一次技术的演进不仅让显示产品出现更多形态,也真切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视觉是我们的主要感觉通道,人类对于视觉体验的追求从未停止,这也促使着显示技术不断地演进。
视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1978年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显示产业真正意义上的源起,就在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的同年。
而人类动态图像显示的历史则要更早一些。
1883年圣诞节,德国工程师尼普科夫使用机械扫描方法,做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虽然每幅画面有24行线,且图像相当模糊,但它却意味着,人类对视觉享受的提升已经开始。
1897年,CRT(阴极射线管)被用于一台示波器中首次与世人见面,随着CRT技术逐渐发展,电视机出现后,它才得到了广泛应用。
CRT显示原理
1939年,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美国推出。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则在1958年诞生,这是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电视机生产的空白,但其CRT显像管等重要元器件由苏联生产,还只能称为“舶来品”。由于技术尚未突破,70年代国内电视产业发展缓慢,彩电显像管等关键部件仍需进口国外。
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
1978年,中国的第一条CRT彩管生产线项目开始建设。
CRT电视
这期间中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八十年代家庭的“三大件”就是冰箱、彩电、洗衣机。十几个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直到出现“再见”的画面,成了一代人心中的记忆,也是“技术改变生活”最好的证明。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电视
在CRT电视的成长期,国产品牌在技术上的劣势暴露无遗。不过,国产品牌认清了当时的形势,与外资品牌打起价格战,这一低价战术使CRT电视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1987年,我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电视机生产国,但技术缺失的隐患却并未消除。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过一百多年技术发展升级的LCD开始了显示技术替代。实际上,早在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就发现了液体晶体。经过80年对液晶的研究,直到1968年,海尔迈耶才研发出第一片液晶面板。在LCD诞生之初,由于技术尚未足够成熟,生产线也还没有形成规模,导致单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得液晶面板的普及异常困难。
凭借屏幕更轻薄、产品易携带等优势,LCD的销售份额逐渐超过CRT,成为显示主流技术。还是由于对技术掌握的缺失,中国积累了20多年彩电工业遭遇巨大冲击。
显微镜下的液晶分子
在LCD不断冲击传统CRT电视行业之前,LCD也催生出笔记本电脑等新的产品品类。遗憾的是,在从CRT到LCD转换的时代,我国错失了产业换代的机遇,使我们的电子信息产业一度面临“无屏”的局面。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相关企业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采用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我国在LCD产业规模方面逐步成为“显示大国”。
搭载LCD屏幕的产品
历史的巨轮继续往前,显示技术不断发展。如果说CRT显示设备的诞生满足了那个年代人们对视觉的需求,LCD的使产品轻薄便携成为可能,那么OLED的出现则是解放了智能终端产品的工业设计束缚,为这个全新的智能时代带来了更多可能。
30年前,华裔科学家邓青云博士发明了双层OLED器件,拉开了OLED实用化研究的序幕。OLED有主动发光、广视角、高清晰、快速响应等优势,更重要的是,它有可弯曲、折叠的特性。
LCD、OLED原理对比
然而,在OLED诞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技术显得格外“低调”。中国的OLED产业也一直在摸索中成长,清华OLED项目(维信诺前身)成了中国OLED事业的中流砥柱。
改革开放40个春秋冬夏,显示产业几代更迭后已步入全新航道。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技术的进化将更加纯粹与主动,它将因为人们的需求而到来,也将带动整个产业的协同向前。5G近在眼前,人工智能已应用于终端产品,物联网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屏幕则成为了人与机器、人与数据的交互窗口,AMOLED的柔性化特点在这个时代将被发挥得酣畅淋漓,柔性显示的强大适配力将引发终端产品新的质变。
机会总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让标准与专利成为“地基”,让技术储备成为“主体结构”,让全产业链的协同成为坚实的“砖瓦”。接下来,就是建造新型显示的摩天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