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日本——韩国显示面板的奋起

显示世界 · 2018-11-18

历史的伤痕

1910年是一个被韩国人视为国耻的年份。

这一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整个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彻底地亡国了。

日韩合并条约

但朝鲜半岛的人民是不屈服的。从此起彼伏的民间抗争到流亡上海的临时政府,半岛人的怒火蔓延到整个东北亚地区。

直到二战结束,朝鲜战争再起,北方的同志们发出的口号仍然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狗腿子”。

历史的悲情主义浸染着这片半岛的每一个人。从愤怒切指的街头青年到商界“抗日”的富商大贾。日本,是他们始终努力要挑战和超越的对象。

目标日本

在国耻发生的同一年,三星创始人李秉哲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而在三年前,世家大族具氏也迎来了一个男孩——具仁会的降生,这个孩子将在日后创建 LG 集团。

两个不凡的人在亡国的阴影下开始了传奇的人生。

三星创始人李秉哲

虽然彼时政局动荡不安,战争残酷频繁,但先后创业的两人仍然以坚韧的毅力筚路蓝缕,逐渐将家族事业壮大起来。待到战争结束后,更是乘着经济复兴的大好局面,迅速跨越多个行业,成长为大型的企业集团。

在战后的全球产业转移运动中,亚洲成为了重要的承接生产制造的基地。韩国和台湾,香港,新加坡一起被称为“四小龙”,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三星和 LG 都在此时进入蓬勃发展的制造业,为欧美客商定做商品,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抢到了供应链的位置。

然而韩国人不甘心只是赚取加工费。尤其是他们心目中的“宿敌”日本已经在高科技领域挑战欧美同行,甚至屡屡击败美国厂商的刺激下,韩国人也想要挑战日本的地位。

三星和 LG 在八十年代进入半导体领域便是这种心态的体现。半导体投资庞大,技术含量高,但潜力巨大,代表了高科技的趋势,非有巨大勇气而不敢染指。当时半导体被美日两国把持最高端的技术,两家公司初涉便迎来了巨额亏损,三星电子甚至一度濒临倒闭。在这段跟强敌挑战的艰难时期,韩国人也发现了一条超越对手的方法——逆周期投资。他们发现,行业总有起落周期的变化,当进入萧条时期,原本领先的厂商都会收缩生产和研发以减少开支。如果此时他们反而加大投入,那么当行业开始繁荣时,就会得到巨大回报,甚至一举超越对手。这套方法在以后的韩日竞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闪击战崛起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国家经济遭遇重创,外汇枯竭,连大妈们都要献出金首饰来救国。而韩国政府请求国际货币基金伸出援手,就不得不接受一系列苛刻的条件。这种被外国人指手画脚的感觉显然激发了半岛人民的屈辱历史记忆。

韩国大妈献金救国

韩国人发誓要重塑经济模式。各大企业纷纷投入技术研发,工程师夜以继日的工作。刚刚在半导体行业站稳脚跟的三星和 LG,则发现了一个比半导体发展更快的产品——液晶显示面板。两家立即决定从这个领域挑战垄断者——日本,而进攻手段正是逆周期投资。

此时的全球面板业也在经历衰退,但让正在收缩投资的日本厂商惊讶的是,韩国同行竟然大手笔地投资建设生产线,其投资力度之大让一度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日本厂商都难望项背。这种疯狂的砸钱举动是经历过泡沫破灭的日本人无法理解的,而韩国人举国之力支持韩国企业背后的历史伤痛更是日本人不能体会的隐秘情感。

韩国人不只是扩大生产规模,对技术同样重金支持。为了获得领先的日本技术,三星和 LG 直接在日本开设研究所,雇佣大批失业工程师。此外,三星还与富士通合作交换专利和技术许可,取得了大批先进技术。

这种迅猛的追赶很快显示出了成效。1999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了18.8%的份额,名列第一,LG达到16.2%,名列第二,这两家韩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了原来的行业霸主——日本夏普。当 TFT-LCD 兴起时,韩国人已经成了推动产业革新的主力。

为了消化自己生产的面板,三星和LG也进入液晶产业的终端——电视机和显示器市场,通过品牌扩张带动自身产品的销售,迅速成长为国际领先的家电制造企业。这种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战略为韩国在液晶产业的做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到新世纪之后,勉强还能与韩国厂商对战的就只剩下夏普一家了,但年年亏损的日子最后终于过不下去,卖身给了鸿海的郭老板。

日本反击,台湾做先锋

日本企业虽有技术优势,但产能扩张保守,无法抵挡韩国人的凶猛攻势,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新的策略——联台制韩。

1998年,日本厂商开始向台湾地区6大企业转移TFT-LCD 技术,这是台湾液晶面板产业起飞的元年。

很快所谓的台湾面板五虎——友达,群创,广辉、统宝和奇美果真如猛虎出柙,迅速扑向韩国厂商。从 2001 年到 2006 年,台湾厂商一个接一个地建设高世代面板生产线。无论技术还是产量,台湾厂商都在快速逼近韩国。

面对来势汹汹的台湾军团,三星和 LG 不得不祭出“流血竞争”以低价迫使竞争者出局,但却以失败告终。

原来,韩国厂商的垂直经营模式反而成了被竞争对手重击的软肋。台湾企业坚守面板制造环节,虽然不能自己消化产品,但却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了最大的灵活性,被很多终端客户选为重要供应商。再加上大陆市场的快速成长,更是拉动台湾面板业蓬勃发展的发动机。

2006 年友达并购“面板五虎”之一的广辉,一度在规模上逼近韩国三星和 LG。2009 年10月5日,群创合并统宝。同年11月14日,鸿海集团以74亿元人民币并购奇美电子。2010 年3月18日,群创、奇美与统宝三者合并后的新奇美电子正式成立,它超越友达成为全球第三大面板厂。

韩国人此时很郁闷,说好的强敌日本,眼看就要被消灭了,怎么突然就被杀出的台湾人逼得狼狈不堪。

天赐良机

每一次危机,都是历史的分水岭。

被台湾追打的韩国面板业,虽然仍然保持第一的市占率,但无论利润还是市场都面临极大的压力。即使三星和 LG 不断以研发新技术来提升竞争力,无奈对手也从不懈怠,始终紧紧咬住难以甩开距离。

就在这场你追我赶的争夺战如火如荼之时,仿佛上天又给了韩国厂商一次机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

消费市场的萎靡再次重创面板业。日本厂商基本停止了扩张,NEC干脆退出行业,索尼与三星合资建厂,只有夏普勉力还与韩国企业竞争,但当年亏损高达13亿美元。

更惨的是台湾。台湾以往以灵活著称的代工模式瞬间就成了劣势。由于全球的不景气,各国厂商的订单都减少了,没有终端市场支持的台湾企业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市场。面板企业开工率降至 4 成,几乎濒临死亡线。同时友达和奇美纷纷将在建的 7.5 代、8.5 代线延后量产,并开始将停产员工放无薪假。后来在中国大陆出手相助的情况下才熬过生死关头。然而已经元气大伤,无法大手笔投入新技术的研发。

正是这场重击,使得台湾面板业再难跟上新世代的步伐。

金融危机下尽管三星和 LG 也受到冲击,但与韩国政府的亲密关系使他们都得到了国家之力的支持。两家再次祭出逆周期投资大法,投入巨资布局新技术的研发,积累能量。

这一次带来革命的是OLED技术。这本是日本面板厂最早发展出来的,但当时技术不成熟难以量产,所以未受到重视。但三星和LG却相中了这项新技术,进行大量研发。经过了四五年的艰苦探索才终于解决了量产和一系列技术难题,推出商用产品。而且三星和 LG 的OLED还有所不同,三星采用三色RGB发光,色彩艳丽,但一致性不高,适合小尺寸的移动设备,LG则使用白光加三色滤光片技术,虽然色彩略逊一筹,但较高的一致性使它在大尺寸面板上占有优势。

OLED 屏能够折叠弯曲,非常适合移动设备

乘着金融危机日台竞争对手虚弱的时候,韩国双雄大力推进 OLED 技术。标志性事件是 2017 年苹果发布的 iphone x 全面采用三星 OLED 屏,将三星多年在移动端显示技术的积累释放出来。如今,三星几乎垄断了 90% 以上的手机 OLED 屏市场。

另外一家 LG 则在 OLED 电视市场上称雄。其大尺寸面板成为众多 OLED 电视厂商的首选,市占率高达 7 成。

可以说,韩国已经站在了 OLED 行业最领先的位置,昔日的敌人——日本和台湾都已落在了后面。

韩国企业的亮眼表现让国内青年非常振奋,网络上充斥着韩国已经超越日本的话题,百年前的屈辱国耻,终于被商人们洗刷了。青年们额手相庆,顶礼膜拜商界大佬,把他们的言行当成人生至理。

幕后赢家

2016 年 8 月,刚刚完成收购夏普的鸿海精密老板郭台铭来到日本,在接见完“归顺”的夏普总裁后,郭老板没有继续接受招待,而是直奔本州岛中北岸港市见附市的一个小工厂——Canon TOKKI 参观。实际上,此行郭老板是来求人的。这家仅有三百多人的小工厂关系着夏普未来的命运,因为他们生产的 OLED 蒸镀机,是现今 OLED 面板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每年仅能出产 10 台,而三星已经抢到了来年的 5 台订单,郭台铭不得不亲自拜访为夏普争取剩余的产量。

Canon TOKKI 工厂

这家日本公司控制着 OLED 的上游设备只是显示面板行业幕后真实面貌的冰山一角。站在三星,LG,夏普,以及中国的京东方等众多面板厂商背后的,是一个以日本企业为主的精密仪器和材料供应链队伍。这个不为公众所知的圈子,掌握着 OLED 真正的核心,他们包括制造掩模的Dai日本印刷公司,制造玻璃基板的日本电气玻璃公司,供应发光材料的日本出光兴产等等。

三星很早就认识到这些日本厂商的重要性,因此抢先布局,与这些企业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三星才能在 OLED 市场占有独霸地位。LG 虽有所落后,但也很快加入联盟,得到了这些先进设备和原料。

这一景象并不只限于显示面板行业,日本厂商实际上正在退出大众消费市场,但却牢牢控制着上游的高技术设备和原材料。消费市场无论怎样风云变幻,都必须仰赖日本的上游供应,这恐怕才是日本真正的实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