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TFT-LCD面板各厂商最近有什么新动态,行业整体趋势是怎样的?
光电与显示 · 2018-08-27
液晶显示屏的构造是典型的三层结构,犹如三明治一样,将液晶夹杂在两片玻璃基板之间,这两片玻璃基板呢,就是TFT Array玻璃和彩色的滤光片。在TFT Array玻璃的上面有着无数的画素排列着,而彩色的滤光片则是画面颜色的重要来源,液晶呢便夹杂在TFT Array以及彩色的滤光片之间。当电压在TFT(晶体管)的时候,液晶转向,那么光线便穿过了液晶在面板上面产生了一个画素,而背光模块则提供光源的作用。此时,彩色的滤光片给予没一个像素一个特点颜色。众多颜色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显示画面。
TFT-LCD必须是在精密的无尘室之内,经过300道以上的制程而生产出来的。无尘室的最高洁净度等级可以达到10(即:在无尘室的环境之内,每立方尺最多只有10颗粉尘)。
TFT-LCD制造主要的三段制程
①前段Array
前段部分的Array制程和半导体制程相似,不同的是将薄膜电晶体制作在玻璃之上,而不是像半导体制作在矽晶圆上面。
②中段Cell
中段部分的Cell,是以前段的Array玻璃作为基板,和彩色的滤光片玻璃基板相结合,在两者之间填充液晶而贴合,再将大片的玻璃切割成为面板。
③后段Module Assembly(模组组装)
后段模组的组装制程则是将Cell制程之后的玻璃和其他的组件,如电路、外框、背光板等等组装生产。
最新TFT-LCD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市场规模预测
从整体的出面积来看,2017年10寸以上大尺寸LCD产品面板出货面积预估达1.72亿平方公尺,至2022年将再成长7%;中小尺寸的TFT-LCD在2017年出货面积有1238万平方公尺,即使面临AMOLED的竞争仍有缓慢的成长,预估到2020年出货面积小幅成长至1401万平方公尺。而中小尺寸的AMOLED面板受惠于2017年苹果iPhone X的导入,出货面积将在未来五年将成长2.4倍,由2017年390万平方公尺成长至937万,而LG Display主推的大尺寸AMOLED也获得SONY、东芝与Panasonic等日本品牌大厂旗舰机种的采用,出货面积将从182万平公尺成长6.6倍至1212万平方公尺。
虽然2017年AMOLED成为平面显示器产业的热门议题,从出货面积比例上来说大尺寸TFT-LCD占整体平面显示器面积的90.5%,加上中小尺寸的6.5%,整体TFT-LCD合计达97%;虽然AMOLED在未来将有大幅成长2.4-6.6倍,但估计在2022年AMOLED的出货面积也仅成长至9.4%,TFT-LCD仍有9成以上,是平面显示器的主流技术。
二、玻璃基板
TFT-LCD用的玻璃基板技术含量高,目前仅有美商康宁与旭硝子、日本电气硝子与AvanStrate等三家日本厂商具有量产能力,而中国大陆的东旭、彩虹则是配合中国大陆面板大举建厂积极投入当中。
1.康宁
康宁(Corning)在韩国与三星合资的三星康宁精密材料(Samsung Corning Precision Materials,SCP)完成整合后名为康宁精密材料公司,并将日本静冈厂的“Gorilla”玻璃生产作业移转到韩国牙山工厂(Asan)。康宁在2015年宣布于合肥兴建G10.5(3370*2940mm)的玻璃基板生产线,总共设置5座熔炉与3条后段加工生产线,设计产能达每月9万片,将直接透过空中走廊自动化运输线供应紧邻的京东方G10.5产线;另外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后段加工生产线则于2017年第一季完工开始量产。
2.旭硝子
旭硝子(Asahi Glass Corp,AGC)在日本关西地区拥有尼崎与高砂两座TFT-LCD玻璃基板生产工厂,旭硝子于2013年4月展开两座工厂的整合计划,成为关西工厂尼崎事业所与关西工厂高砂事业所,以整合生产体制。计划将生产能力移往中国大陆做为未来策略,2010年起陆续在昆山与深圳设立据点,进行玻璃基板的后段加工,2014年开始扩充深圳的产能;并于2015年4月宣布于惠州投资设厂建立熔炉,投资额500亿日圆(约5亿美元),在2015年中动工设立2座熔炉;2016年12月旭硝子宣布将在2017年第三季与华星光电合资,以旭硝子7成、华星光电3成的方式,先以108亿日元资本额设立“旭硝子新型电子显示玻璃(深圳)公司”,计划在深圳市光明新区的高新技术园区内设立G11 (3370*2940mm)的玻璃基板生产加工生产线,总投资额将达30亿元人民币,产能达每月18万片,这是旭硝子继昆山、惠州后,于中国大陆的第三个生产据点。而原本旭硝子已经推出的触控模块CoverLens用的(Dragontrial)玻璃基板已经获得多家客户采用之后,2016年推出新一代的(Dragontrial Pro)产品;而为因应手机等中小尺寸面板朝向400ppi以上之高分辨率发展,也发表低膨胀的(AN Wizus)玻璃基板供LTPS使用;旭硝子也推出可作为导光板使用的“XCV”玻璃基板。
3.日本电气硝子
日本电气硝子(Nippon Electronic Glass,NEG)2013年开始积极于中国大陆扩产,除了于南京投资50亿日元设后段玻璃切割线,主要以供应南京中电熊猫的G8.5产线所需投资外,也投资40亿日元在广州设立后段加工生产线,以供应华南地区的需求,也于厦门投资700亿日元设厂兴建两座熔炉,2016年9月宣布与东旭合作,投资7亿元人民币于福州设立后段玻璃切割线,预定在2017年第二季末完工;而在韩国方面于2013年1月宣布投资360亿日元圆,以日本原有制造设备迁移的方式扩充韩国厂第二期的产能,以增加资产效率。新产品方面,增加“OA-11”、“OA-12”产品的贩卖,因应OLED、LTPS、IGZO以及4K2K TV等高精细面板的需求;推出触控模块用的保护玻璃“Dinorex”,厚度仅50μm可挠曲的玻璃膜之外,也推出工OLED照明使用的高折射玻璃“HX-1”。
4.AvanStrate
AvanStrate在新加坡与日本四日市的熔炉已分别在2013年与2014年关闭,在韩国的3座熔炉因为三星关闭G7生产线而停炉,目前正与印度TwinStar洽谈将熔炉移至印度,但目前印度政府尚未确定批准该项G8.5的投资。
5.中国大陆厂商
中国大陆当地的玻璃基板以彩虹集团与河北东旭集团为主,纷纷宣布与各地方政府、公司合作于各地设立熔炉生产线,已有中国面板厂少量采用G5/G6的玻璃基板。
而东旭与康宁的商业秘密诉讼在2013年落幕后,东旭积极投入玻璃基板与偏光板的生产,目前东旭在成都、郑州、石家庄及芜湖设有G5或G6的熔炉,2016年2月东旭宣布投资70亿人民币于福建福清市设G8.5玻璃基板设立3条G8.5(2200*2500mm)的玻璃基板生产线,预计2017年第二季量产后每年可生产玻璃基板540万片。彩虹则是并入中国电子集团(CEC),在咸阳、张家港及合肥设有熔炉,并以16亿人民币接手中电熊猫液晶材料的G6彩色滤光片产线。
三、偏光板
偏光板过去由日本厂商所主导,陆续韩商与台商也进入市场,目前以日东、LG化学与住友化学为领先群,各家的市占率约在25%左右;三星SDI、奇美材料与明基材料则属第二级,各家市占率约在5-8%,另外还有三立以及中国大陆深纺与锦江合资的盛波,以及三利谱等公司。
1.日东
日东在偏重平板计算机与电视面板用偏光板,其中平板计算机用偏光板的市占率高达七成。目前前段制程仍以日本为主,集中在尾道与龟山,分别有13条与3条生产线,为配合客户于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与捷克欧设立后段裁切的生产线。产品上开发高机能的次世代偏光板,并以Roll To Panel(RTP)的营运模式与各面板厂结盟以稳定订单,已陆续在三星汤井、友达台中、群创台南与佛山、华星深圳、BOE北京与Sharp堺等工厂增设RTP产线。日东所研发的超薄偏光板厚度仅有5μm,可用在可挠式显示器与穿戴式显示器使用,并在为在2016年的SID展中获得「Display Component of the Year Award」奖项。在中国大陆的布局上在2016年6月宣布投资130亿日元设立「深圳日东光学」,设立偏光板生产线,预计2018年第三季量产超薄偏光板(Nitto Ultra-Thin Polarizer)。
2.LC化学
LG化学为偏光板市占率第一大厂,以供应给LG Display面板为主,也供应给台湾面板厂,前段生产线原本以在韩国的梧仓为主,2013年在中国大陆南京设立前段生产线,成为第一家将前段生产线设于中国大陆的国际大厂,目前在南京已有两条前段生产线,2015年3月宣布投资1亿美元(约1100亿韩元)扩大南京厂的生产规模,将增设一条幅宽2250mm的偏光板生产线,南京厂的生产能力将从年产4000万平方米扩大到6400万平方米,新产能在2016年完工量产。而为了配合客户LCM制程的需求,在韩国梧仓、坡州,台湾台中、中国大陆的北京、南京与波兰设有后段切割产线。
3.住友化学
住友化学在日本(爱媛、大仓)、韩国(东友)、台湾(住华)四地共有15条生产线,年产能可达1.25亿平方公尺。
近年来住友化学虽未新设任何新生产线,但期望维持偏光板事业持续成长,从质量与生产上加强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一是进行上下游整合利用公司本身的压克力原料押出成膜,制成保护膜“WOLF”供自家偏光板使用,另外希望在中国大陆新崛起的市场取得优势,并投入涂布型液晶偏光板等次世代产品的开发。
4.三立
日本的三立(Santriz)的产品以电视和监视器用偏光板为主,主要客户是LG Display,在入善的第二条生产线在2012年中完工量产,其幅宽达1960mm,月产能增加150万平方公尺,总月产能达300万平方公尺。另一家日本偏光板厂Polatechno则是朝向新的染料系偏光板开发,以应用在车用、头戴式与户外用LCD为应用目标,OLED用的圆偏光板WCP(Wide Circular Polarizer)也在开发中。
5.三星SDI
三星SDI在韩国梧仓设有3条前段生产线,2015年三星SDI于无锡新区投资1.8亿美元设幅宽达2250mm的前段生产线,第一条线产能达1500万平方公尺,已于2017年初完工,无锡第二条为幅宽1490mm生产线预计在2019年第二季量产,并评估随三星显示于越南设立OLED用的偏光板工厂。
6.奇美材料
奇美材料在台南有四条生产线,与中国大陆厂商合资的昆山新厂第一条产线产能将在2017年第二季量产,2018年11月与中国大陆的锦江集团、盛波光电合作取得日本日东的技术授权,移转2500mm超宽幅的生产技术,将在昆山第二条线导入,预计在2018年底装机,在2019年上半年量产。
产品上奇美材料在大尺寸产品以40寸以上电视用偏光板为主,中小尺寸方面则进行超薄型、多功能与车载等特殊领域用偏光板开发,同时开始研究使用PET与COP等高耐湿材料的取代原本的保护膜材料TAC膜,并开始投入中小尺寸OLED用偏光板的开发。
7.中国大陆厂商
中国大陆玻璃基板厂东旭宣布与日商合资,于无锡设立旭友电子材料公司投入偏光板的生产,总投资额达181.5亿日元,计划在无锡设立年产能达2000万平方公尺的全产能生产线,其中东旭光电出资92.5亿日圆(占51%)、住友化学出资54.5亿日元(占30%)、住友化学韩国子公司东友精密化学出资30.8亿日元(占17%),其余由香港一家贸易公司拓米国际负责出资。
四、背光模块
大尺寸的背光模块与LCM甚至电视系统展开整合,面板厂都设有私自的背光模块厂或紧密合作的背光模块厂,前者如三星配合全球电视组装,在韩国、中国大陆、斯洛伐克、匈牙利、墨西哥等均有设厂,而后者以LG Display为代表,与喜星电子(Heesung Electronic)、NewOptics合作,喜星电子除了原有的韩国的大邱、坡州,以及中国大陆的南京、广州设有背光模块厂房之外,自2015年起开始在越南、埃及,2016年则是在印度尼西亚设立模块与电视组装工厂。而独立的背光模块中强光电与瑞仪则是由背光模块跨入LCM与系统组装,中光电与日系品牌厂商合作,瑞仪则是与小米合作。
中小尺寸背光模块应用以智能手机为主,以日本的美乐蓓三美(MinebeaMitsumi)与奥姆龙(Omron)、瑞仪、WAYS与西铁城电子(CITIZEN)等领导厂商,特别是美乐蓓三美(MinebeaMitsumi)与奥姆龙受美系品牌智慧手机转用OLED影响下出货减少,奥姆龙采取事业改革,进行生产规模缩减以求最适化,美乐蓓三美则采取积极的作为,加强中国大陆手机客户的开发以摊提之前投资成本,另外除了进行开发可以与OLED轻薄相竞争的窄边框、可挠曲的背光模块之外,也进军车用显示器用背光模块市场,以高级车用为应用标的,2017年度以170日元销售为目标。
五、新技术趋势
为与AMOLED具有高色彩饱和轻薄化的优势相竞争,TFT LCD面板厂商结合零组件厂与材料厂商合作推出新技术,将TFT-LCD进一步改良。
1.背光模块
原本背光模块中的导光板的材料主流是PMMA,PMMA虽较便宜但有吸水、耐冲击差以及尺寸安定性较差的弱点,目前射出成型的导光板材料已有三分之一改用PC(聚碳酸酯)。另外在大尺寸电视面板用背光模块方面,玻璃基板厂研发出新玻璃材料可以做为导光板,虽然玻璃的密度较PMMA为高,但因玻璃的硬度较PMMA高25倍,可以不仅可将导光板的厚度降低至2mm,同时可与电视的机构件结合,可以将55寸等级的液晶电视厚度降至5mm以下,减少三分之一的重量。
2.偏光板
偏光板的原料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ate Cellulose,TAC)保护膜因长期由两家日商Fujifilm与Konica寡占,虽有韩国Hysoung与台湾达辉投入量产,但成本下降有限,同时在玻璃基板薄型化下需降低偏光板的收缩力、电视面板大尺寸化下背光模块的热度不均将引起偏光板的收缩,加上以Open Cell的方式销售的数量增加,运输时间长需要加强耐久性下,替代TAC膜的COP与压克力材料开始大量导入。
3.彩色滤光片
在提高色彩饱和度方面,彩色光阻由颜料改用染料,以改善色彩饱和度与穿透度,蓝色方面已经100%完全改用染料;另外的是将QD导入CF中,可以提高色彩饱和度,结构上因为使用QD所以LED改用蓝光,而只需使用红色与绿色的彩色光阻,蓝色的彩色光阻则留白不需使用,理论上其光的效率会较一般使用QDEF的LCD提高50~66%。但QD-CF但使需要加盖一层Encapsulation层做为QD保护,而且量子点将影响偏旋旋光性,所以偏光板需改成In-Cell,进一步可用奈米压印的方式制作Wired Grid做为偏光。量子点必须能重新设计方能承受彩色滤光片的烘烤制程,也必须提高量子点的密度,三星、Nanosys与Nanoco等厂商均在研发当中,预计可在2018年可以提供样品。
AMOLED虽为平面显示器产业的热门议题,但由出货面积来看,未来5年内LCD仍将是平面显示器技术的主流;TFT-LCD结构复杂,使用许多零组件与材料,相关国际大厂配合中国大陆各地方广设面板厂趋势下,纷纷前往投资设厂;为与AMOELD竞争,LCD玻璃基板、偏光板与背光模块等零组件仍持续有新技术推出,以更薄、色彩饱和更佳的LCD面板与OLED竞争。
当前,全球新型显示行业保持平稳增长,屏幕大尺寸趋势带动产业发展,AMOLED在中小尺寸产品市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液晶显示在大尺寸产品市场依然保持主流地位。我国面板显示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扩大,龙头企业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在超大尺寸、AMOLED和产业链建设方面加快布局,产业整体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为正确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了解产业动向,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下面就来谈谈面板显示行业十大发展趋势。
1、中国面板产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17年大陆共有4条11代面板线在建,同时多条8.5代线进入量产阶段,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超过2200亿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突破6000万平方米,全球占比超过40%,面板产能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大陆已经成为全球拥有高世代线最多的地区,同时为全球新型显示设备和原材料提供了主要市场。在多条产线建设和庞大下游市场的多重作用下,大陆对全球新型显示面板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整体仍将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预计将以1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高于全球5%的平均速度。
2、OLED面板迎来增长爆点
2016年以来液晶显示市场日益成熟,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随着OLED面板在智能手机的应用不断深入,OLED市场在销量和应用上实现了快速突破。移动显示设备和新型可穿戴智能设备厂商对OLED屏幕需求较大,加剧了OLED面板供不应求的状况。2017年苹果将在旗舰手机上采用OLED屏,带动了其他手机品牌企业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手机市场对OLED屏幕的需求;同时,索尼PSVR开售引爆全球VR设备市场,OLED屏已成为多家VR厂商出货瓶颈。LGD将持续展出更大尺寸的差异化产品,已加大产能,确保2017年可生产200万片OLED电视面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加入OLED阵营,OLED市场正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荷兰的飞利浦、德国的美兹、丹麦的Bang&Olufsen以及日本的松下、索尼等国外家电巨头也纷纷研发和推出OLED电视产品。在国内市场,国内彩电厂商诸如创维、长虹、康佳等也推出多款OLED电视。随着技术提升、产能放量和需求拉动,OLED产业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对以LCD为主体的显示产业体系带来冲击。行业研究机构预计,到2020年年底,AMOLED面板市场规模将达67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行业爆发式增长也将为产业链公司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3、电视面板尺寸继续增长
电视面板大尺寸化的趋势将愈加明显。大尺寸电视面板配置高分辨率成为2017年显著趋势。研究显示,过去十年电视市场的平均屏幕尺寸在以每年1英寸的速度增加,2016年全球电视面板平均尺寸将同比增长1.8英寸,达到42.4英寸。尺寸细分方面,65英寸电视零售量同比增长2.4%,49、55和65英寸以上电视市场份额同比增长2.0%、2.9%和3.4%,预计2017年电视产业将继续保持大尺寸增长态势。2017年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也将在我国面板厂商中逐渐普及。目前,我国主流大尺寸面板生产线是8.5代,2016年中国大陆(含外资企业)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达到8条。为了抢夺竞争制高点,前瞻布局大尺寸产线,面板巨头纷纷布局10代以上产线,京东方、华星光电、LGD、富士康先后宣布建线计划并进入实际建设,总体投资超过2000亿元。
4、中小显示面板发展面临多元化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市场增速放缓,产品市场细化也成为一种趋势,配套的显示面板也开始呈现多元化态势。2017年,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有望超过21亿片,成长超过20%。受苹果手机采用OLED面板的正面影响,OLED面板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有望从2016年的3.7亿片增长至2017年的6亿片,在手机面板占比将提升6个百分点以上。LTPS近年来得到大幅增长,但是由于OLED面板的挤占效应,预计2017年出货量将从2016年的6.2亿片小幅增长至7.3亿片,在手机面板中占比保持不变。2016年非晶硅手机面板的销售收入占比首次被OLED面板超过,但是出货量仍高居首位。2017年,非晶硅手机面板从2016年的8.1亿片降低至7.9亿片,总体占比将持续下滑。平板电脑面板方面,受平板电脑出货量不断下滑的影响,平板电脑用面板出货保持稳定,其中7英寸平板电脑面板占比占据了整体出货量的60%。为进一步提升OLED面板在中小尺寸的占有率,三星在2017年开始逐渐加大自有品牌OLED面板的比例。在三星OLED应用扩大化战略的作用下,苹果、微软、联想等企业有望加快在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采用OLED面板的进程。
5、量子点技术关注度日益增加
量子点技术是一种提升传统的液晶面板显示效果的技术,量子点显示技术与消费性电子产品整合已成为重要趋势。自2014年以来,三星、夏普、LG、索尼、海信、长虹、TCL等国内外企业陆续推出搭载了量子点技术的电视。2017年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上,三星正式发布全新QLED电视阵容,QLED TV全部应用了最新“无镉金属量子点”技术。TCL推出了XESS X系列最新旗舰产品量子点电视,其中平面量子点电视X2和曲面量子点电视X3搭载最新的“光学膜片超薄+机身结构超薄”技术,实现了曲面6.9mm、平面7.9mm的超薄设计。苹果公司也积极投入量子点应用相关专利研发,苹果公司正在研究量子点技术导入3C产品的整合可能性,将量子点技术作为强化显示效果的关键技术。量子点广色域技术产品的研发日益受到重视,加速了材料和产业链的发展,三星斥资7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量子点材料公司QDVision,同时三星还是拥有超过300项量子点技术专利的德国Nanosys公司的主要投资人。随着资本的加快注入,量子点技术中背光光源混合、背光亮度控制、量子点显示器的驱动IC控制等技术都将取得更大进步,从而加速量子点技术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6、8K面板将进入快速成长通道
2017年8K面板技术将进一步成熟,产品售价将更为亲民,逐步进入高端电子消费领域。行业调研结果显示,2016年8K产品销售量不及千台,预计在2018年,8K电视销售将达到30万台以上,并于2019年突破一百万台,此后进入快速成长的通道。虽然8K产品真正成为市场主流仍然需要长期的产业发展和积累,但面板厂商、电视品牌厂商在相关产品上表现积极。例如日本的NHK与京东方合作,在日本市场自2015年起开始进行8K内容的制作与试播出,并对2016年里约夏季奥运会进行了一些试录制与播出。由于8K面板像素数量多,像素密度高,小尺寸应用将带来较大的工艺难度,因此65英寸以上的大尺寸面板成为8K技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未来8K产品发展亟须解决制造工艺和精细加工的问题。由于8K面板的像素数目是4K面板的4倍,电视面板的像素密度是同尺寸4K面板的2倍,相应的驱动芯片的数量均要相应成倍提升,对制造工艺、精细加工能力要求都更为挑剔。例如,8K面板要求源驱动和门驱动电极均必须为铜,目前LGD在这方面技术较为成熟,而三星则是在2016年开始全面技术改进,我国华星光电、京东方等企业也都在8K铜电极制程上有所投入,并取得不错的进展。随着8K面板技术在医疗、教育、娱乐、游戏等领域的快速普及,必将带来信息消费新的增长点。
7、小间距LED加速抢占大尺寸市场
由于小间距LED显示屏具有轻薄易安装、适用范围广、生产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很受显示大屏市场欢迎,开始快速抢占数字光处理投影技术(DLP)和大屏液晶的市场份额。从技术角度来看,与DLP相比,小间距LED具有拼缝尺寸小、亮度和色彩饱和度高、应用灵活等优点,而DLP则具有画面细腻、成本更低等优势。因此,这两种技术在室内大屏市场将展开竞争。与大屏LCD相比,小间距LED的尺寸范围更加广阔,大屏LCD则具有极限尺寸;从显示效果来看,画面清晰度方面大屏LCD更胜一筹。因此,这两种技术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市场角度来看,小间距LED在大屏幕拼接、室内大屏幕监控以及高端民用市场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在视频会议、会展、广告、指挥调度、虚拟现实、监控中心等场景中有了广泛的应用,我国LED屏龙头企业利亚德和洲明科技等企业在这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储备。同时,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安防企业也开始进入该市场,扩大了小间距LED的应用范围。随着加入企业的不断增加,小间距LED的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2020年小间距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亿元,在大屏幕显示市场的份额也将持续增加。
8、面板价格长期呈现下降趋势
液晶面板产品价格受到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新开产能带来面板供给量增加导致价格回落。一方面是市场变化影响终端商库存,从而影响面板采购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先进企业为保持市场份额而采取主动降价。二是终端市场需求下降对面板价格产生压力。三是新技术升级影响面板价格和产能。面板厂商通过引导大尺寸需求和引入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保证获利空间,新制程对产能影响较大。随着多条高世代线逐渐进入量产,今后几年,面板需求将逐渐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面板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日韩等地的面板企业将凭借产线折旧完成和完整的产业链带来的成本优势继续压低面板价格,以保证市场份额和企业现金流,同时推出高附加值的新型显示产品,保证获取高额利润率。由于我国高世代面板线刚刚投产,产线折旧压力大,面板价格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状况。
9、显示产业上游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增大
近年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内专利的申报数量快速增长。据统计,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的累积专利数已超过万项。但由于我国发展新型显示产业时间比国外晚,在基础专利储备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的专利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快速壮大的产业规模相比,知识产权攻防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提升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专利转化率、灵活运用知识产权攻防战中对抗博弈的规则和技巧、重视自主研发、积累核心专利成果,将成为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知识产权建设的新任务。
10、专业人才资源竞争将愈演愈烈
近年来传出大陆面板企业不断从外企高薪引进人才。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大陆产业投资速度跟不上人才培养速度,必须采取“外援”的方式来解决。2017年多条液晶高世代线和OLED产线进入量产阶段,国内相关产线材料和设备的采购额达到1000亿元,成熟和高水平的人才资源仍是各大企业竞相攫取的宝贵资源。人才资源的争夺也将愈加激烈,尤其是在OLED领域。OLED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人才积累不够充分的问题,液晶产业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韩三星人才培养机制值得借鉴。三星一方面加强与国外先进企业人员的交流,另外也十分注重与大学、研究院所的课题合作,积极提供学生实习岗位。而目前大陆现状是,高校和研究院所等人才培养机构与企业的生产方向严重脱节,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研究方向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引导性和前瞻性,从理论到实践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我国显示企业人才招募途径是以“挖人”为主,为了节省时间成本,更倾向于招有经验的人士,而忽略了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队伍的搭建,使人力成本不断增加,而人才缺乏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所以未来如何加快人才培养也是需要各大面板企业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