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S:10.5代工厂生产43英寸或能缓解10.5代面板产能负担
中华液晶网官微 · 2018-08-07
电视显示器产业将会是由10.5代线面板产能供应驱动型市场,不仅需要持续拓宽65/75英寸采用率,同时更要带动全球43英寸市场普及率。
关键结论
中小型尺寸电视机市场的尺寸升级(即22英寸/24英寸换代到32英寸、32英寸换代到43英寸)势在必行,以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10.5代面板厂制造超大尺寸产品越来越沉重的产能负担,从而使65/75英寸面板摆脱降价探底的危机。(背板用冲床与加工中心)
为了推升43英寸产品的全球普及率,使其从目前的年出货量3500万-3700 6000万-7000万,这可能需要2座10.5代工厂专注于43英寸电视面板产品生产。
对于电视机制造商来说,随着未来可预期的43英寸面板供给资源的改善,增加其43英寸电视机下一年度的工装产能以扩张并满足43英寸电视机市场增长的需求是有其必要性的。然而,针对用10.5代工厂进行43英寸产品的制造一事,在对此形成明确的的战略之前,一些电视机制造商预期仍然可能会在43英寸面板供应方面遇到一些问题。
京东方目前对10.5代工厂的优先事项是按其原有计划运行,同时特别关注管理其8代线工厂商业批量产品的获利状况。如果能获得与65寸产品相当的营收,就不排除未来可能在其10.5代线工厂加入43英寸的生产。43英寸面板产品 (open cell) 的售价若达到100美元,这很可能构成一个触发因素。
TCL及其专属面板供应商华星抱有强烈的意愿来推动43英寸的出货; 在2019年,TCL的专属面板供应商开始在10.5工厂生产43英寸产品,这将加快推动32英寸向43英寸的换代。
未来电视显示器供应链的竞争版图将会是依据能够优化供应链资源与更加专注其所拥有的技能来有所划分——韩国电视显示器供应链厂商专注于超大尺寸/高端顶级产品,京东方/华星光电升级为中端尺寸的批量供应商,新兴面板制造商大多停留在32英寸市场,台湾的厂商则寻求其利基市场或诉诸集团资源杠杆。
推动32英寸电视尺寸升级,这需要2座10.5代工厂来提供每年3000万台43英寸产品的产能
如果要预测电视市场前景,电视面板供应基数的发展是最关键的部分,而它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已体现在我们对2018 BP所做的图表之中。2016年面板供应紧张的情况导致电视尺寸在2017年发生了跳跃式的提升,但2018年产业供应链又有一部分退回到32英寸。在全球范围内,32英寸面板供应基数今年仍高达8000万台。在转向10.5代的过程中,尽管10.5代面板厂在平面显示器产业业依然存在曝光机供应、玻璃供应短缺与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真实需求充裕性、财务以及效率等等问题,我们预期可能有6座10.5代工厂在2022年底安装——产能达到每年足以制造超过4000万65英寸及更大的面板。
来源:IHS Markit电视显示屏与OEM信息服务
然而,60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产品有75%都出货到中国和北美市场。电视显示屏产业最大的问题和挑战在于去哪里为10.5代工厂找到更多以及实时的产能消耗?虽然我们预期从2018年开始超大和大尺寸产品会获得供应驱动型的市场,然而超大尺寸液晶电视市场需求仍然有区域性以及一般消费性家庭换购超大尺寸电视机所需的时间。值得强调的是,电视显示器产业将会是由10.5代线面板产能供应驱动型市场,不仅需要持续拓宽65/75英寸采用率,同时更要带动全球43英寸市场普及率。中小尺寸的换代(即32英寸换代到43英寸,以及22/24英寸换代到32英寸)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超大尺寸的产能负担,从而避免更大尺寸产品价格的无量下跌探底的风险。
为了推动32英寸向43英寸的换代,以及部分需求从40英寸转向43英寸,在未来的一年里,43英寸液晶电视市场需求将会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为了以更有效的方式驱动32英寸向43英寸的换代,需要2座10.5代工厂(基于每一座10.5代工厂90000玻璃板/月的产能),以提供约3000万/年的43英寸产能。
43英寸被电视制造商广泛采用,但电视制造商仍然对于43英寸面板供应效率偏低有所疑虑,同时担忧部分40英寸面板在未来供应的中断。倘若43英寸面板未来能够从10.5代工厂得到优化稳定有效率的生产,这将会激励电视制造商加速中小尺寸的换代。
TCL及其专属面板供应商华星抱有强烈的意愿来推动43英寸的出货;这样的情形会让人联想到一座10.5代工厂43英寸产能的一半。到2019年,TCL的专属面板供应商开始在10.5工厂生产43英寸产品,这将加快推动32英寸向43英寸的换代。
除了从32英寸的需求升级,一些40英寸的需求也将升级到43英寸,与之相伴的是三星显示器在2019年不再专注40英寸、但是将会更专注转向75/82英寸面板。对于电视制造商来说,更有意义的是增加其下一年度43英寸电视工装产能,以满足43英寸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从现时开始,直到对于在10.5代工厂进行43英寸产品制造形成清晰的战略之前,一些电视机制造商可能会在40/43英寸面板供应方面遇到一些问题。
中国电视制造商以积极姿态将供应链管理在低成本水平(以FOB为基础)
当面板价格跌至历史低点时,这对电视制造商和电视市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看到中国电视制造商非常积极地管理供应链,使其处在低成本水平。下面图表显示了中国一线电视制造商的FOB价,从一年前开始所有厂商看起来都非常积极进取。
2018年下半年的终端市场促销价格将会怎样?创记录的低价促销看来会推动市场需求,助推库存清理。
在新兴地区,32英寸将取代22/24英寸,而32英寸向40/43英寸的换代是最关键的环节。
43英寸面板需求从2018年第3季度开始增加,既包括FUHD也包括UHD机型。从8月份开始,多数的电视制造商面临43英寸面板的供应紧张。
这种情况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来自电视市场饱和、外部环境的不確定性特別是中美贸易战关税议题,同時整个价值链上的利润侵蚀也令人担忧。
来源:IHS Markit 电视显示屏与OEM信息服务——月度电视OEM成本及价格跟踪——中国
领先的供应链参与者需要推动32英寸向43英寸的换代,价格比下降至1.5倍,并且通过生产效率来改善供应状况
行业内电视显示器领先的供应链参与者有责任需要在目前的行业低谷期推动32英寸向43英寸的换代(尽管此类举措在2015中未能成功),由此我们也许会看到显示器行业复苏的一个更佳机会。在2018年第2季度,43英寸Open Cell价格降到了80美元,这等于是三年前32英寸的价格。此外,当这两种尺寸的价格比缩小到1.5倍时,就可以更快速向43英寸换代。
来源:IHS Markit电视显示屏与OEM信息服务
电视供应链参与者的一个共同策略是推动向更大尺寸的换代,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们一直试图推动市场从32英寸LCD TV向40英寸或43英寸的换代,但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功,部分原因是40英寸的供应基础在萎缩,而43英寸的供应效率偏低,再加上对于43英寸市场世界领先电视品牌三星和面板制造商LG显示器及其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另一个情况是两种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平均保持在1.8倍到2倍之间。这个比率曾下降到1.6倍,而此时一些需求就从32英寸移动了到40英寸/43英寸。
中国面板制造商是32英寸面板的主要来源,但他们正在走向提供更多43英寸面板的路途中,生产方式是8.5代工厂(10切)或在2019年后期转为10.5工厂。这些工厂对未来从32英寸向43英寸换代至关重要。当43英寸与32英寸之间的价格差距变窄到1.5倍或更少时,预计向43英寸的换代就会加速。致力于升级到更大尺寸的领先电视品牌也将推动更加快速的换代。
京东方的优先事项是10.5代工厂按计划投产,同时也关注8代工厂批量商品化尺寸的利润。如果它能产生与65寸相类似的营业收入,就可能会在10.5代工厂投入43英寸生产。我们认为,43英寸的面板产品 (open cell) 价格如果达到100美元,就可能成为一个触发因素。
正如上面所说,除了三星之外,TCL及其专属供应商华星也有强烈的愿望来推动43英寸出货量。这就可能会推动京东方未来在10.5代工厂生产其43”产品。但是,在我们看来,新兴的中国面板制造商,如惠科显示器和彩虹光电对32英寸的定位,将是影响京东方32英寸战略定位的关键因素之一,未来是否有10.5代工厂制造43英寸的决定性计划,从而推动京东方将自己从全球32英寸面板的最大供应商升级成为全球43英寸面板的领先者,同时在10.5代线超大尺寸 (65/75英寸) 产能的调配免于长期供需失衡的疑虑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基于这一战略,为了在未来如何能让电视显示器产业供应链拥有更健康的生存状态,显示器行业应该注重供应链资源与专业技能的优化。也就是说,韩国显示器市场参与者专注于超大和高端细分市场,而中国供应商京东方和华星可能把自己提升为中大等尺寸的批量供应商。新兴的面板制造商大多停留在32英寸的小尺寸市场,台湾的面板制造将需要寻求他们的利基或诉诸集团杠杆与资源。
来源:I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