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下一座因灯光而崛起的城市?(上)
阿拉丁照明网 · 2018-05-24
2017 年 5 月,《第一财经》发布了《2017 中国城 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榜单按照商业资源聚集度、 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 来可塑性五个维度加权计算,对中国 338 个地级以 上城市进行了排名,其中潮州被列为四线城市。
对于这样的结果,相信无论是潮州市民还是对潮州 有所了解的人,都会为潮州感到委屈。因为放眼整 个广东省乃至全国,潮州文化、潮州商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潮州建制至今已近 1,700 年,历史上相继为郡、州、 路、府治所,也曾是海外贸易的始发地。它是广东 省最早的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著名 的“潮文化”的发祥地。即便你对于它“著名侨乡”“海 滨邹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工艺美术之都” 等美誉不甚熟悉,但总不至于没听过它“美食之乡” 的称号,更不会对饶宗颐、李嘉诚、陈伟南等潮州 名人感到陌生。
今天的潮州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它是对外开放旅游城市 , 还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今年春节前一场震撼的灯光秀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传 播,让潮州这个不温不火的城市一下子就红了,还 成了“第一堵城”。它是如何做到的?它是否能像 杭州一样,因 G20 灯光的助力而实现城市地位的提升?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跟随阿拉丁神灯奖考察团一起来到了潮州,对潮州一江两岸夜景提升工程进行了 实地走访和调研,并与潮州市主管部门,项目总设 计师、工程商、灯具供应商,以及当地旅行社代表 等进行了会谈,共同探讨潮州夜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
印象潮州
潮州的概念有两个,广义的潮州指的是历史上潮州府所属各县,主要包括今天广东省的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以及丰 顺县;狭义的潮州指的是如今广东省下辖地级市潮州市,位 于韩江中下游,东与福建省相邻,西与广东省揭阳市接壤, 北连梅州市,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
潮州至少在 5,000 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潮汕的先民(土著) 属闽越族(亦称闽族)。先秦时期,潮州属闽越地,自秦汉 两朝为了削弱闽越,将闽越拆分,潮州划给南越。隋唐以后, 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 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 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今天的潮州虽然经历了疆域的调整,但因其自建制以来一直 是郡、州、路、府治所,因此保留了最完整、最具价值的历 史风貌。
潮州市著名的山有金山、葫 芦山、笔架山、凤凰山等。每一座山都是风景秀丽,更有道不尽的历史故事。其中屹立于城北的金山,与西面 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 成潮州市区的三面屏障。
韩江是潮州市的母亲河,流经潮州主城区约 3 公里,中 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横 卧其中段,连接古城与东岸 的交通,自古以来便是闽粤 两省的交通枢纽,两省往来 陆路的必经之地。
潮汕人敢于闯荡、善于经商,以“爱 拼才会赢”为座右铭。这里既有韩愈、 饶宗颐这样的文人标杆,又有以李嘉 诚、陈伟南为代表的潮商,形成了重文重商的风气。
古城墙是潮州古城最醒目的标志,同时也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最长久的 古城墙之一。现存 2,000 米的城墙上 点缀着下水门城楼、广济门城楼、竹 木门城楼、上水门城楼等四座城楼, 其中以广济门城楼最为壮丽。城内是具有人文气息的牌坊巷弄,城外是韩江两岸的迷人风光。
潮州的文化太深厚,太丰富,太独特了。 目前,潮州全市共有 1,345 处文物点,9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 处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15 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潮州牌 坊街、韩文公祠、粤东第一古刹潮州开元 寺、民间唯一的驸马府许驸马府等文物遗迹。另外,还有潮州木雕、潮绣、潮州陶 瓷、潮州手拉壶、潮州菜、潮州功夫茶、潮剧、潮州大锣鼓等众多具有浓郁地域特 色及中原文化特点的文化资源。
2
回首当年灯光事
虽然有着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可长久以来,这些似乎都只属于白天的潮州。夜晚的潮州则有点寂寞,由于缺乏高品质的灯光照明而黯然失色。
谈起对于潮州夜景的最初印象,潮州市一江两岸夜景提升 工程总设计师朱剑修说:“广东人很实在,灯光要亮,建 筑几乎全是采用勾边的手法,仿佛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状态。 你只看到光,却看不到城市的载体,看不到城市的空间, 光环境品质非常需要提升。”
作为地道的潮州人,潮州市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助理总经 理朱嵘在回忆起以前家乡的夜景时,也不无遗憾地感慨: “过去,潮州城市的夜景基本上只停留在基础照明的层面, 缺乏更高定位的全面设计规划。LED 景观灯所占的比重很 低。虽然‘色彩斑斓’,但与潮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城 的格调不相协调。”
我们通过对潮州近十几年来亮化情况的资料收集,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他们所反映的问题。过去,潮州的夜景灯光 一直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项目在实施,重点放在基础照明部分,景观灯光项目很少。
“潮州的灯光经过了好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 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潮州市政府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阿拉丁神灯奖考察团在走访潮州时了解到,潮州市这几年夜景灯光经过了几轮演变,比如牌坊街的灯 光,至今还能看到好几个时期灯位的痕迹。最初是 把 LED 灯具埋在地下,灯光直直往上打到了天上, 如此一来的效果就是看到牌坊看不到灯,看到灯看 不到牌坊。接着改成在牌坊街两侧的古建筑安装大 功率灯具,一个牌坊八个灯,把整个牌坊照得白茫 茫一片,完全失掉了古色古香的韵味。后来,白色的灯又变成了黄色,灯光变得很昏暗,缺乏舒适度。
“以前我们除了人民广场以外,很少会进行像去年 这样大规模的景观亮化工程,往往只集中在一个一 个的点,而不是成面或整片地做。我们这个中外有名的牌坊街以前一到晚上就没什么游客了,不像现在游客这么多,生意也好多了。”牌坊街的商户陈 先生如是说。
2002 年 6 月,具有防洪及旅游双功能的滨江长廊工程全面竣工,古城墙也修葺一新,并配套实施 了绿化、美化、亮化。
2004 年,投资 300 多万元建成的人民广场水幕电影开播,融合了旱地喷泉、水池音乐喷泉、激光 秀等元素。
2006 年,潮州市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启动了长达 5 年的牌坊街修复工程,总投入 1.4 亿元, 修复了 24 座牌坊、古街道、沿街骑楼,同时配套完成灯光照明等系统工程。
2012 年,潮州市启动了潮州大道亮化美化工程;制定了《潮州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设置规划》、《潮 州市临街建筑招牌广告设置规划指引》,开启中心城区户外广告整治改造工作,加强广告景观亮化。
2014 年,潮州市加快完善古城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历史街巷的灯光亮化工程。1 月,完成 广济楼景观灯亮化工程;4 月,滨江长廊一带的景观灯完成维修更换;12 月,古城区多条街巷安装 了仿古壁灯。
2015 年,为优化提升韩江城区段一江两岸风景带整体景观效果,潮州市启动了凤凰塔滨江公园建设, 并进行灯光亮化设计。
2017 年 3 月,对市区 31 条道路的路灯进行提升改造,新建路灯 1,135 盏,拆旧 805 盏,亮化美 化城市环境。
2017 年 8 月,潮州西湖夜景提升项目和人民广场喷泉改造工程开始施工,国庆节前亮灯。
2018 年 2 月 10 日,潮州一江两岸夜景亮灯,开启潮州城市夜景新时代。
3
为了实现塑造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目标,潮州夜景的打造可以说迫在眉睫。
2017 年 6 月,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照明设计所所长朱剑修受邀为潮州西湖公园设计了亮化提升方案,国庆节亮灯以后,市民、游客赞不绝口。这给了市委、市政府 极大的信心,于是一鼓作气地启动了整个一江两岸 6 平方公 里的夜景提升工程。
作为潮州一江两岸夜景提升工程的总设计师,朱剑修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文脉的梳理,韩江两岸重要节点、山体以及新城核心区域的载体分析,紧紧抓住“潮州山水皆姓韩” 的人文底蕴,对金山大桥、韩文公祠、笔架山、韩师大门、 东西堤岸、广济桥、韩江大桥、凤凰洲公园、北阁佛灯、城 门古城墙、牌坊街、颐园十三个节点,进行了系统化的照明设计。
他将整个项目的设计主题浓缩为以下四句话:
一江两岸三山屹,明灭楼台号昌黎,
水墨乡愁丹青韵,和风伴月思无邪。
最终,一江两岸的亮灯范围犹如诗人韩愈的背影,顶天立地, 头枕笔架山,双手拥抱韩江,风襟潇洒,踌躇满志,守护着潮 州的明灭楼台。总的来说,这次照明设计唤醒了潮州古城的灵魂!
一江两岸三山屹
“一江”指的是绕城南流的韩江,“三山”指的是韩江两岸矗 立着的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一江两岸三山屹”点明了项目要表现的空间范围,即“三山一水护城郭”的山水空间。朱 剑修表示:“既然要立足‘一江两岸’,就要把山水的边界明 晰出来,从而形成山水城文的表现空间。”
明灭楼台号昌黎
这一句谈的是意境,即人文气息。一个城市既有看得见的 风景,也有看不见的风景,这些看不见的风景即文人与这 个城市所发生的历史故事。就像苏东坡、白居易之于杭州, 是他们赋予了杭州西湖耐人寻味的人文高度。
潮州也是一个特别重视文化传承的城市,其亭台楼阁背后 皆有故事,是唐宋古韵,是海滨邹鲁,是“昌黎先生”韩 愈的光环。一江两岸的灯光要通过人文意境的营造,引导 人们去探索那些看不见的风景。
水墨乡愁丹青韵
这一句讲的是表现手法。潮州古城的山水自有其特点,设 计师运用自然的光色去勾勒城市的肌理,去体现古城的韵 味;同时又运用创新的手法,在广济桥上演绎了一场灯光 秀。古今融合,一幅水墨山水图就此完成。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诗的意境、画的取景, 一江两岸即在画中,又在诗中。
和风伴月思无邪
潮州一江两岸项目整个设计周期将近三个月,自 2017 年12 月 25 日开工,施工工期是 45 个日历天,近 1,000 个 小时,要完成 200 公里的管线敷设,近 7 万套灯具的安装, 涉及一江两岸 6 平方公里范围。
施工方面,由于项目中涉及到古城、古桥等众多历史文物的保护,因此在安装灯具时,必须谨慎地考虑现场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地处理。比如,根据专家意见并结合现 场条件多次验证,广济桥桥体的线槽及洗墙灯最终采用抱箍的安装方式;广济桥亭台投光灯及立柱线槽安装无打孔, 而是以胶粘方式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文物的破坏。
灯具方面,为了实现完美的广济桥光影秀效果,设计师对于灯光色彩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又因为要控制桥上 1 万多套灯具的变化,以及将山体的灯光统一进行控制,这给联动控制体统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外,笔架山上的灯光除了色温可变之外,还要能显示出文字的变化,这也是 新的尝试。
整个项目团队,从设计到施工、到灯具配合,将近 400 人奋斗在一线,有时更是昼夜不分地开展工作。所有人始终都抱着最真诚的态度,用匠心来完成整个项目,用心来点亮潮州这座古城。这便是“和风伴月思无邪”。
来源 |《阿拉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