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达上海松江厂关闭的几点思考
OLEDindustry · 2018-05-09
友达的关
在大陆、台资、日本和美资企业因为生产成本、中美贸易战等原因跑路美国、东南亚建厂的大背景下,当前韩资企业也加快了撤资、转移的步伐。年初日资世界五百强两大巨头日东电工和尼康公司相继撤离苏州,4月16日再次传出,韩国科技巨头三星电子、LG电子或被迫关闭他们在中国的LCD电视工厂;紧接着4月27日,深圳三星电子通讯宣布讲撤销……一波接一波的退出关厂,让行业迎接不暇,刚刚三星的事情还未平息,昨日消息,世界面板龙头企业友达光电宣布将要关闭中国上海松江工厂,而这也是友达光电首次关闭大陆工厂。
1、事件概要
据网友爆料,曾经的7000人大厂,位于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目前在职员工约800人。在无任何书面通知或公告的状况下,5月7日公司人资突然开始逐一告知员工需要关厂,员工毫无准备,面临失业。
据悉,友达的松江厂,前身达辉电子(Tech-Well Display),是广达电脑、日本SHARP公司及国内知名企业所共同投资的广辉电子(QDI)的子公司,坐落在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的广达上海制造城(QSMC)内,专业生产TFT-LCD之模组厂,可广泛运用于Notebook, Monitor, PDA,Mobile phone,及LCD-TV等领域,
友达光电作为全球第三大、台湾第一大液晶显示面板制造商,自从2006年合并达辉后,在笔记本液晶屏的市占率一下跃居全球第一,在笔记本王道的2006年着实风光很久,即便近年来笔记本市场低迷,位于上海松江的工厂,一直仍处于盈利状态,此次公司决定关闭厂区,是为了优化生产效率,并将产能移转调度至苏州厂区。
那为什么友达要关闭松江厂,把产能转移到苏州呢?OLEDindustry认为不外乎这几个原因:
LCD价格大幅下滑,产能过剩担忧正在变成现实
近年来,一边随着AMOLED逐渐被高端机采用,LCD的小尺寸份额逐渐被蚕食,另一边,大陆疯狂扩张8.5、10.5代线,市场产能逐渐增加,使得LCD面板价格一直持续下滑,而且下滑的速度非常快。这一点面板厂商的利润/净利和营收变化体现得十分明显。由于每年Q3是液晶面板销售旺季,所以尽管去年Q3面板价格出现下滑,但是友达光电、京东方和LG Display营收都不是很低。特别是京东方,由于京东方福清8.5代线产能逐渐提升,供货能力增强,Q3营收还处于全年最高水平。
这一点从前不久,友达光电、京东方和LG Display发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可以看出,据其财报显示,三家面板厂商营收都出现了下滑,分别同比下降15.9%、19.6%、1.32%;
但是随着第四季度液晶面板价格进一步下降,友达光电、京东方营收开始下探,友达光电、京东方和LGDisplay利润/净利出现大幅度的下滑:京东方2017年第四季度净利环比将近下降1倍;友达光电2017年第四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环比下滑超过1倍;LG Display2017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滑95%,创近两年来最低水平,环比下滑更为厉害,超过12倍(当然LG Display出现亏损可能与其加大OLED投资、补贴OLED电视品牌厂商等因素有关)。
而且液晶面板价格还在持续下滑。据集邦咨询光电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全球TV面板价格从2017年下半年起进入价格拐点,连跌9个月,至今需求未见回暖,价格跌势未止,将持续压缩面板厂获利。32英寸-65英寸TV面板价格维持3-10美元跌幅不等,其中2018年3月65英寸面板均价下探至300-290美元,4月预计下跌至280美元,已经相当接近成本。
尽管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滑,整机价格也在大幅下降,像55英寸液晶电视价格已经降到了1999元,但是市场需求还是比较冷淡。如果5月以后,终端市场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以现有的液晶面板产能来看,液晶面板价格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回升。
面板厂商更多希望通过大尺寸电视市场和高附加值手机市场拉动市场需求,从而推动液晶面板市场的增长。但是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近两年电视大尺寸化和手机高端化趋势可能没有预想的那么快。此外,整体经济形势、贸易摩擦等因素也可能对终端市场的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世代线新增产能将集聚国内,大陆LCD面板企业市占率上升
大尺寸、超高清已成为显示领域的重要趋势。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7年75英寸全球TV面板出货156.7万片,占到全部市场的0.6%,预计2018年75英寸全球面板出货将达260万片,同比增长超过50%。
此前IHS就已经预估,2017年韩国面板厂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市占率将衰退到31.3%,而台湾面板厂持稳在34.9%,这也是台湾面板厂出货量市占率首度超越韩国。而大陆市占率则是攀升到30%,紧追在后。
2017年大尺寸面板市占预估
韩国三星关厂、退出IT面板市场,使得韩国在TFTLCD面板市占下滑。 根据IHS预估,2017年韩国面板厂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市占率将衰退到31.3%,而台湾面板厂持稳在34.9%,这也是台湾面板厂出货量市占率首度超越韩国。而大陆市占率则是攀升到30%,紧追在后。
据IHS数据显示,韩国面板厂今年投资和营运重心都放在AMOLED面板,LCD面板产出明显减少。 特别是NB面板,三星去年NB面板出货量约1,200万片,今年缩减到仅仅300万片,而LGD的NB面板出货量也将由4,000万片减少到3,200万片,反观台湾面板双虎NB面板出货量大致都维持在3,700万片。 此外,三星去年底关闭了一座7代厂,相当于少了1,000万片的电视面板产出。
因为NB面板出货减少,韩国面板厂2017年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市占率将减少4.3个百分点,下滑到31.3%。 台湾面板双虎大尺寸面板出货稳定,估计今年出货量市占略增至34.9%,这也是台湾面板厂市占率首度超越韩国。 大陆面板厂新产能不断开出,今年市占率增加3.6个百分点来到30%。
韩国和台湾面板厂近年积极冲刺大尺寸和4K高分辨率面板,50吋以上的大尺寸电视面板出货比重高,因此从出货面积来看,韩国面板厂还是遥遥领先,市占率高达41.4%,台湾面板厂市占率则是维持在27.5%。 大陆面板厂目前主力产品还是在32吋面板,出货面积市占率和韩国、台湾面板厂还是有一段差距。
今年韩国面板厂产能调整的变化比较小,台湾面板厂虽然小幅度扩产,但是新增的产能规模不大。 反观大陆面板厂今年有京东方和惠科的8.5代/8.6代厂投产,2018年京东方10.5代厂也会开始量产,随着大陆新世代产能开出,明年大陆面板厂市占率就有机会超越台、韩跃居市场龙头。
土地人工成本过高,新兴制造业向地理纵深发展
友达关闭上海工厂,将产能迁往苏州并非个例。过去三年,中国的新兴制造业(半导体、面板、电子元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从一线(北京、上海、广东)向中部核心城市聚集的现象。当然,这些产业并不都像友达一样是产能迁移过去的,有些产业本身就在中部地区有深厚的基础,但结果都一样,就是中国的中高端制造业正在中部区域的核心城市崛起。
一、二三线崛起
过去三年,面板制造从环京、上海、广东向中部腹地聚集。面板制造行业整体向受国家政策支持的、产业技术资源优势的地区集聚。湖北是重要的面板生产基地,拥有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光谷”,面板的龙头企业华星光电、天马、京东方。成都拥有京东方、中电熊猫、天马、信利等;江苏拥有面板业内龙腾、友达等等台资日资。合肥是芯片、半导体、电子元件生产基地,09年京东方就在合肥上了6代线,去年京东方的10.5代线也在合肥投产。
2014-2016,半导体制造迁移路径(右图为行业分布)
新兴制造的集聚方向和地方政策、工业基础、区位优势的匹配度高度相关,例如合肥的中科系、武汉的光谷系、郑州的富士康系等。合肥重点扶持面板、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核心基础产业,以及软件、5G等核心信息技术。武汉重点扶持光纤通信产业、面板,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是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郑州围绕着富士康作配套,搭建电子制造的产业链集群,建设五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新兴产业在中部核心二线城市的不断集聚,又促使这些地区进一步开放人才引进政策和落户政策以吸引人才配套,这些政策起初是小步慢走,但最近开始愈演愈烈,演变成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比如成都、西安、郑州、长沙放松了针对大学生、高级技能人才、投资纳税者的落户条件,西安、成都、郑州、合肥推出了针对高端人才的引进补贴政策,武汉、长沙推出了青年创业基金等。
同时,中部核心二线城市的新兴产业崛起离不开四纵四横的高铁网络布局,每日经过郑州的高铁班次有409次,武汉327次,合肥237次,西安214次,从各省“十三五”规划中也可以看到未来五年中西部各省的高铁通车里程继续排名靠前。
“十三五”省市高铁通车里程统计规划(公里)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二、高房价
楼价飙涨,成为近年来中国楼市中最热门的事件。而这种暴涨的状况在2017年才有所改观,但是房价仍然维持在高位,无形拉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这是不争的事实。
制造业大举外迁,说白了就是土地和人力成本上升。商人都是逐利的,都在用脚投票,上海贵了,那就离开,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没有那么多假装。
而突飞猛进的房价,已经榨干了消费的最后一丝动力,在地产和金融的加持下,上海正在越来越轻,也飞得越来越高。上海变了,变成了一座买不起房的城市;上海变了,变成了一座不太适合搞制造的城市。
三、物价大涨
上海不仅房价飞涨,给实业加稻草,物价这两年也跟坐飞机一样。冷眼认为:特别是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的双重打压下,原材料价格暴涨,企业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为了减少成本只能选择关闭工厂,高端的直接回流本土,中低端的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上海已经被空心化。
友达的撤离,有友达产品的市场份额下降,战略失策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还是成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