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区分和选择筒灯射灯也可以so easy
阿拉丁照明网 · 2018-01-24
筒、射灯的区别
筒灯和射灯外形上看起来很相似,但它们在很多方面都不同,究竟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选用体积小,形状多变的LED作为光源后,筒灯和射灯就演变成了一体化灯具。一旦成为灯具,就要从型和光两个维度来考量。
1
【型】
筒灯:一个垂直向下发光的小型灯具
射灯:可调节方向的灯具,聚光到一个小范围区域,起到重点照明的作用。
2
【光】
当不再过度追求“一灯亮全屋”时的均匀照明,筒灯和射灯就从“曾经流行的”“回型边沿吊顶”中走上了“更为宽广的舞台”,提供了家居生活中光的层次质感,气氛的营造,重点的突出,细节品质的还原,甚至是均匀的照明。
为了提供这些不同的生活所需灯光场景,就需要对光进行精细的控制,灯具通过「光束角」这个属性来实现。
以光上来讲,筒灯和射灯没有明显的界限,以光束角的度数来规划应用。
▲窄光束角15°
▲宽光束角37°
▲超宽光束角60°
以至于在欧洲,现在都统一叫筒灯(downlight)。区分为可旋转的筒灯(更好的控制方向性)和固定的筒灯。所以现在开始,我们要记住光束角的概念。
如何选择一款
具备光束角度的筒射灯?
常规的筒灯和射灯的光束角度是通过反光杯或者透镜的折射来实现的:
▲反光杯
▲透镜
有三种简易方法,让我们可以人眼辨识优劣:
☞ 观察反光杯或者透镜的细腻度:
光学是非常细腻的科学,反光杯或者透镜被配光实验室设计调制、开模具再加上良好的制造工艺,才能有一致的光束角度。
其内部结构,就好比一间布满了菱角透镜的屋子,稍微改变其中一面透镜,灯光就会全变,所以我们观察它们的细腻度就可知优劣,内壁菱角分明凹凸不平的往往更优秀。
☞查看实景效果 :看买家秀,是最直观的感受。
☞专业人士可以索取IES配光曲线文件:
配光曲线清晰的记录了灯具的灯光轨迹,导入IES文件到照明设计软件如Dialux中,可进行空间照明设计。
随着LED光源普及,灯具作为家居耐耗品被重视起来,如何选择,如何应用?
接着往下看......
3
【选灯】筒、射灯的选择
从 “灯光柔和却不失强力的霸道感” 这句话开始说起:
如此矛盾的两组词,恰恰是家居灯光设计的“第一法则”:减少眩光,增加亮度。
▲ 左右两边灯具有同样的亮度和光束角,为什么左边会眩光刺眼?而右边柔和舒适?
区别在于,两个灯具的遮光角(下边有讲解)大小不同。 右边女孩坐在灯具的遮光角区域内,看不到灯具里面的光源,没有眩光,也就不刺眼,俗话说“不是太亮了,而是太直接”。
开始选灯:
1、选用“遮光角” 在45°左右的灯具
▲ 遮光角:光源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举例:
▲低于30°遮光角的灯具,会对人眼产生大的辉度,眩光刺眼。判断一个灯具设计好坏的标准之一:遮光角45°或以上
有一种简易方法人眼辨识遮光角 : 你看产品图片或实物感受一下,灯口平面到光源的深度d和拇指长度相似,遮光角就在45度左右, 这样的灯具少眩光。
2、如果吊了顶装嵌入式灯具,灯具高度不能太高
如果嵌入式暗装灯具高度高于10cm,就不建议家装了,它要求吊更厚的顶,常规的2.8m层高可以吊顶,但不宜吊厚,所以灯具高度在7cm以内为宜。至于灯具大小个人感觉没必要追求大,暗装本身就是保持天花板清爽,精致而又有力量是最好。
3、如果不吊顶,选用明装灯具
不吊顶,灯具外露为明装,则一定要有美丽的外观呈现。把光做好,再把颜值做好,就是高级的灯具,灯具在设计师、建筑师眼中就是软装,切记不能马虎,直接关乎品味。我们要记住: 开灯好光,关灯有型。
4、有光束角的筒、射灯
常规家庭选用功率在7-12瓦,如果是更大空间可以选择更大功率的灯具。
5、选用光素质稳定的品牌灯具
灯具有太多的光素质,不是大家看到的那些满屏鼓吹三星CREE灯珠那么简单,消费者又不做灯,只要会选灯就好,尽量避开参数党。
4
筒、射灯的应用
调节灯具出光方向,控制遮光角,让灯具从直接照明转为间接照明。
▲微调暗装射灯的内环角度,出光方向发生改变,人就出现在遮光角内。让灯具从直接照明转为间接照明
▲ 轨道灯转向墙壁,经墙壁反射灯光到人眼范围,柔和舒适,直接光变成了间接光
间接照明区别于直接照明在于是否经过介质的折射。 调节原则是:擦墙不照墙,控制遮光角,避免眩光。
▲图左灯具垂直照墙,让局部太亮,经墙壁折射又产生了人眼辉度甚至眩光。图右则不会,灯光擦墙,光线柔和均匀
我们通过漫画的形式讲述了筒、射灯的区别、选择和应用,希望大家能了解体会,固定位置从上而下出光选筒灯,至于照射覆盖多宽,看光束角度;需要通过灯具做出灯光多样性方案时选用射灯,也可实现普通照明、重点照明等。把握以上原则,你也可以成为一位小小灯光师。
补充:灯具间距多少合适
▲ 从遮光角的概念来讲,人的步子多数在60cm间距,从动线考量,灯具间距至少80cm-100cm,不同人对光的感官不同,可以适当加长间距。这样,从人的动线上,多数情况处于遮光角内,没有眩光,又不降低空间亮度。
来源 | GELED、PChouse家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