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篇】LCD&OLED面板成长简史:产业转移催生的设备成长路(下)

OLEDindustry · 2017-12-16

以史为鉴,国内面板设备企业的成长路径

大陆面板厂商:处于快速资本扩张的投资阶段

根据WitsView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球大尺寸LCD面板出货量中24.3%来自中国大陆,其中京东方占比13.7%,华星光电8.4%,紧随其后的是中电熊猫、龙腾光电、中航光电及天马微电子。据此,我们选择京东方、华星光电(TCL子公司)、深天马等几家主流大陆面板厂商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大陆面板厂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图21:2016年全球大尺寸LCD面板主要厂商市场份额(按出货面积)

图22:日韩台及大陆主要面板厂商营收增速比较

从几家大陆主要面板厂商的营收增速来看,国内面板厂商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营收增速处于上升路径。

从2004年日本电气和上广电合资建设的国内第一条4代线投产开始,经过了2-3年的起步阶段;随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面板厂商营收在2008-2009年也应声出现下滑;

2010年起,随着京东方等厂商更高世代线的建成投产,国内面板厂商营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在日韩台面板厂商营收全线下滑时,大陆面板厂商营收增速达到峰值;

且从2016年日韩台及大陆面板厂商营收增速看,只有大陆厂商维持了正增速。

图23:中国大陆目前已量产面板线信息统计

图24:2013-2016年全球主要面板厂商市场份额变化情况(按出货量)

行业整合是趋势,未来或将成为寡头竞争市场。从日韩台面板显示行业的发展进程看,行业整合并最终成为少数几家龙头之间的竞争是趋势。

日本从最初的夏普、索尼、日立、日本电气、三菱电机、爱普生精工等近十家企业同业竞争,到最终只剩下JDI一根独苗(夏普被鸿海收购,算作台企);

韩国从发展之初的三星、LG、现代三足鼎立,到如今三星、LG占据全球LCD面板市场份额前两名,一直都是寡头竞争的格局;

而中国台湾则是从友达、奇美、华映、群创、胜华、凌巨、统宝、广辉、彩晶等十多家厂商缩减至现在的友达、群创、华映、彩晶四家。因此,我们也可以预见,国内的面板显示产业在未来或也将迎来剧烈的行业整合,取得先发优势的面板厂商有望胜出并赢得市场。

OLED浪潮已然兴起,国内的面板厂商正加码OLED产线投资。根据我们的统计,2017-2020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计划投产或扩建的产线数达26条,总投资金额约6600亿元;

其中LCD产线16条,总投资金额约3800亿元,OLED产线10条,总投资金额约2800亿元,OLED产线数量占比为38%,投资金额占比为41%。

目前大陆已实现量产的OLED产线有五条,分别由京东方(5.5代线)、天马(5.5代线)、国显光电(5.5代线)、和辉光电(4.5代线)、信利国际(4.5代线)所有,在全部33条已建成产线中占比为15%,投资金额占比仅为11%。

图25:2017-2020年中国大陆主要面板厂商计划投产产线信息情况

面板设备企业,充分受益行业红利和产品红利

与台湾设备厂商切入的角度类似,大陆面板设备厂商也是从后段模组制程设备及检测设备起步。

目前大陆面板设备厂商发展较快的企业包括:专注面板设备检测国内龙头精测电子,以及在后段模组制程设备的主要供应商鑫三力(智云股份子公司)、联得装备、深科达及集银科技(正业科技子公司)、太原风华(未上市)等几家厂商。

2003-2016年,我国面板显示行业经历了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营业收入的增长带来了产线投资的快速增加,从投资金额看,2014-2016年国内面板产线投资总规模均超过400亿元,由此国内的上游面板设备厂商也多有收益,营收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

有别于日韩台优先或同时发展技术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上游企业,我国特点是下游先发展,上游后发展,下游带动上游。

从可以统计到的几家面板设备供应商的财务信息看,2009-2010年精测电子、联得装备以及深科达营收才达到千万级别,2012-2013年达到亿级;鑫三力及集银科技分别于2014及2015年达到亿级营收。从产品划分看,精测电子是国内面板检测行业的绝对龙头;而在邦定贴合设备方面,鑫三力后来居上,2016年以超过3亿的营收登顶。

2003-2016年,我国面板显示行业经历了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营业收入的增长带来了产线投资的快速增加,从投资金额看,2014-2016年国内面板产线投资总规模均超过400亿元,由此国内的上游面板设备厂商也多有收益,营收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

有别于日韩台优先或同时发展技术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上游企业,我国特点是下游先发展,上游后发展,下游带动上游。

从可以统计到的几家面板设备供应商的财务信息看,2009-2010年精测电子、联得装备以及深科达营收才达到千万级别,2012-2013年达到亿级;鑫三力及集银科技分别于2014及2015年达到亿级营收。从产品划分看,精测电子是国内面板检测行业的绝对龙头;而在邦定贴合设备方面,鑫三力后来居上,2016年以超过3亿的营收登顶。

图26: 2010-16年大陆主要面板设备厂商营收增速

面板厂商产线拓展将为设备厂商带来可观的新增营收。OLED产线与LCD产线的大部分设备都可以通用,主要差别在于中段成盒制程设备的差别。

在中段成盒工艺中,LCD是将TFT基板与CF基板拼合,进一步加工成TFT-LCD面板的过程,而OLED则是通过多次蒸镀完成有机发光层的沉积;

此外,在后段模组工艺中,OLED省去了一层偏光片以及背光源的贴合。因而对于目前国内厂商而言,绑定贴合设备厂商主要享受的是产线增量以及设备存量更新带来的营收增长空间,而全制程检测设备除享受产线增量以及设备存量更新的空间外,由于OLED良率较低,对检测设备的需求为LCD产线的1-2倍,OLED投资热潮将为检测设备带来额外的增长空间。

图27:LCD及OLED显示面板工艺制程对比

模组设备及检测设备仍存在百亿级市场空间

从历史的数据来看,2003-2016年,我国面板行业经历了非常快的发展速度,TFT-LCD产能扩张了30倍。从产能提升的增速来看,2008-2010年是增速最快的阶段,2011年以后,大陆逐步承接台湾和韩国面板产能建设,增速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从投资金额来看,2014-2016年基本都保持在每年400亿以上的总规模。由于面板行业的发展带来的显示模组设备市场,在此阶段,也涌现了众多国内自主设备品牌,例如联得、鑫三力、易天等。

表6:已建成面板线梳理(投资金额、产能和数量分布)

目前平板显示行业对设备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两个层次:

(1)新增需求,随着新产线的投产,带来大量的自动化设备需求;

(2)对存量设备的升级需求,升级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自动化设备对存量的半自动化和手动设备的替代;其次是存量设备更新,通常设备使用5年左右,2011年左右的设备进入了存量更新阶段。

考虑存量设备的更新+新设备投资规模,我们对国内面板行业对应的模组设备市场容量进行测算,2017-2019年是国内面板行业投资的高峰期,平均增速超过了30%,我们假设设备占总投资的比例为60%,测算得到2017-2019年OLED+LCD模组设备的市场容量为83亿/167亿/189亿。

表7:显示模组后段市场容量测算(亿元)

OLED的建设,为面板设备提供了增量需求。从2017年开始,国内大面积开始投资OLED面板,相比于传统的液晶显示面板,OLED的投资对设备而言,是新增量。

目前国内面板企业中,BOE、天马、华星光电、合辉光电都在投资OLED面板,根据我们的统计,按照现有产能规划,2017-2019年国内OLED领域的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按照月度平滑测算,2017年的投资规模将达到292亿元,2018年达到594亿元,2019年达到718亿元。

图28:我国面板设备投资金额统计

图29:我国OLED面板投资规模规划(亿元)

表8:2017-2019年国内即将建设的OLED产线

受益面板产线投资热潮,检测设备迎来发展机遇。对生产线的投资中,对设备的投资占60-70%,其中1%为对模组段检测设备的投资,而检测设备在Array、Cell、Module三个制程的投资比例为70%:25%:5%。

那么,2017-2019年现有在建、筹建产线所带来的检测设备市场空间为655亿,Array、Cell、Module三个制程的检测设备市场空间分别为458亿元、164亿元和33亿元。

如果按照年度测算,2017-2019年的检测设备市场容量分别为156/228/290亿元。同比增速水平分别为82.5%/46.2%/27.5%,2017-2019年的检测设备需求量相比于2016年有2-3倍提升。

其中,OLED的检测设备而市场需求量2017-2019年分别为35.1/71.3/86.1亿元,LCD分别是121/156/204亿元。从功能性来看,Array段和Cell段的大部分检测设备都是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的AOI设备,后段模组段,有部分检测设备是信号功能检测设备。

由于LCD和OLED在工艺流程上存在较大差异,对检测设备的要求也不同,我们根据两种类型的面板未来投资情况分开测算2017—2019年LCD-AOI和OLED-AOI的市场容量情况。

根据奥宝科技公司2016年报估算,平均一年建设期,140—350亿人民币投资金额的面板产线,需要的检测和修复设备投资金额为2.5%,AMOLED显示面板的工艺更为复杂,良率提升难度更高,对AOI设备的需求量会更大。

假定OLED—AOI设备占投资的比例比LCD—AOI分别高出2—3%,即OLED设备的AOI占比区间范围在4.5%—5.5%,预计2017—2019年LCD-AOI设备的市场容量为42.19亿、72.24亿和83.24亿元,OLED—AOI设备的国内市场容量为14.6亿、29.7亿和35.6亿元。

表9:面板投资检测设备市场容量测算

表10:面板投资检测设备市场容量分年度测算(亿元)

虽然市场容量广阔,但是在面板中前段市场的AOI检测,国内设备企业鲜有涉及。基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面板检测行业的主要企业仍然是海外企业占据主导。在价值体量仅仅占比只有5%的module段,国内企业例如精测电子,已经实现了国产替代。

Cell制程中,光学寿命测试、Mask检查、FMM张网设备、Seal框胶检查机、老化设备等都是由海外企业主导,国内企业涉及较少。在Aarray制程中,国内企业基本很难涉及,主要以日本、以色列企业占主导。

未来拉动国内设备厂商成长的“三驾马车”

三架马车之一——国产替代。上文中,我们在测算目前国内设备厂商可以参与的后段设备及检测设备的市场空间时,假设的目前后段邦定贴合设备、后段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率为20%,中段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率为10%,由此得到的目前国内设备厂商可参与瓜分的市场空间为17.6、19.8、17.5、16.9亿元。

以史为鉴,韩国及台湾的面板产业都经历了相应的国产替代的过程。2000年韩国建设第4代液晶LCD面板厂时,制造设备的国产化比率仅为30%;到了2004年韩国第6代面板厂开始建设时,制造设备国产化比率已提到至50%;

再到2005-2006年陆续建成的第7代生产线设备国产化比率达到60%。而台湾设备厂商2008-2009年面板制造设备的本土化率也达到50-60%。

我国的面板制造设备存在国产替代的可能性。根据深科达招股说明书,2014年底我国装备国产化率已经从零基础提升到15%左右,预计未来五年内国产化率有望达到30%以上。

目前来看,国产后段模组制程设备的技术与制造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企业,质量和性能完全可以满足主流模组生产工艺的要求,因而其国产化率提升指日可待;

中段制程设备方面,国内已有厂商开始涉足激光切割的工艺,前段制程设备暂时仍被日韩企业垄断,因而中前段设备的国产化率提升比较困难;至于贯穿整个生产流程的检测设备,国内龙头精测电子在后段及部分中段设备上已实现对下游面板厂商的供货,前段检测设备的研发也正在进行,预计检测设备国产化将会加速。

作充分假设测算可得,国产化率合理提升后,2020年国内设备厂商可参与市场空间将提升4.2倍至70.6亿,其中检测设备10.9亿,非检测的其他设备59.8亿。

图30:2020E中后段制程设备国产化率提升带来市场空间增量拆分(亿元)

三架马车之二——自动化替代。根据智云股份收购鑫三力报告书,全自动FOG设备的单价为57万元人民币,为半自动FOG设备的16倍,全自动ACF贴附机单价为10万元人民币,为半自动ACF贴附机的4倍,自动化设备对半自动设备的替代将显著提升设备单品价值。

在面板制程中仍存在较大的自动化替代空间。以AOI自动光学检测为例,由于AOI是光学检查,所以凡是用AOI可以检查出来的坏点用肉眼也完全可以看到,但对于比较小的元件,用肉眼检查起来比较吃力,自动设备在效率及成本等方面就能凸显出优势。

目前在前段检测设备的自动化率相对较高,而中后段检测的人工占比仍高达70-80%,自动化设备替代的空间仍然巨大,尤其对在中后段检测设备领域有较大突破的国内设备厂商而言更是机遇。

并且,在OLED浪潮推动下,面板加工精细化程度要求更高,自动化设备更能顺应此趋势。

三架马车之三——产品红利,后段向中前段延伸。根据面板厂商披露的产线设备投标数据及调研数据,LCD前中后段设备投资占比约为75%:20%:5%,而OLED前中后段设备投资额占比约为55%:40%:5%,国内设备目前主要布局的领域是仅占设备投资5%的后段设备及部分的中段设备,占产线投资金额占比很低;

从长期看,若国内设备厂商未来能通过技术开发,实现向中前段设备的延伸,则其营收水平将显出提升。

表11:2020E中后段制程设备国产化率提升带来市场空间增量拆分(亿元)

在3C自动化装备领域,企业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以精测电子为例,2014-2016年,其研发费用相对于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15%,面向下游客户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为新业务积极储备。

在后段的module环节,精测电子在模组段市场份额超过50%,而在Cell段和Array段,目前主要是日韩、台湾和美国的设备,未来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当前精测电子的产品已经具备在Cell段的量产能力,Array段个别产品也初具竞争力。公司在Cell段的老化设备、光学寿命测试设备等逐步放量,Array段的Mac/Mic检查机也已经陆续放量。

日韩企业在中前段的地位也并非无可取代。举例来说,OLED中段的蒸镀机(尤其蒸镀封装一体机)早年几乎被日本Canon Tokki一家公司独占,但到目前,已有Sunic System与SFA Engineering两家韩国供应商可实现蒸镀设备的商用,并已分别实现供货于韩国LG和中国大陆昆山国显光电。

因而,随着研发力度的加大,国内设备厂商也有望实现在中前段制程设备的国产突破。

内容来自:广发证券·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