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LED老兵在中国大陆的职场经历与感悟
叶国光 · 2017-11-15 · 阅读 22239
我人生的黄金十年也是中国LED的黄金十年: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给大家了解两个互不相干但是又有些相关的连结,一个是我这十几年来的工作体验,另一个是我对四种不同类型LED企业的看法。
在日本留学取经氮化镓材料的技术之后,我就来大陆发展了,见证了这十几年来大陆、台湾与香港这三个地方LED行业的起起落落,算是一个LED的活化石吧,写写在LED企业的酸甜苦辣也算是我自己对LED事业的总结吧!
关于在不同类型LED企业的职场环境体会,除了外商企业(欧美日韩)以外,我担任过港资、陸资、台资与国企不同类型企业的员工,在这些企业的点点滴滴也许可以跟大家分享分享,也可以给未来你们选择公司时,当做一个参考。
因为都是在LED相关企业工作,所以我的职业生涯伴随着LED发展过程的大背景,1998年在金门的国军炮兵少尉预备军官退伍之后,我从事LED已经将近20年,来中国大陆也将近14年了,除了中间的某些片段穿插着激光二极管与日本氮化镓器件的研究工作,LED几乎占去了我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就以“一个LED老兵在中国大陆的职场经历与感悟”来跟大家分享自己这十几年来的点点滴滴吧!
在香港企业的回忆(2003~2005):
我之前写的几篇文章都有提到香港地产商人陈湖昌先生,他是一个慈善家,也是一个网球爱好者,更是一个对LED情有独钟的投资人,南昌欣磊与广州普光都是他投资的LED上游公司,我之前介绍南昌的时候已经介绍过这位传奇与低调的老板了,在此不再赘述,现在说说香港公司的特点:
电子邮件与书面沟通大于直接面对面沟通,不知道是因为香港人普通话不好还是他们固有的习惯,香港公司的员工非常不喜欢跟你面对面沟通,也许是法治观念较强,让他们天生就有一种自我防护的意识,所以电子邮件或书信公文是他们最喜欢的沟通方法。现在,微信(wechat),脸书(facebook)或连我(line)已经很普及,不知道香港员工之间的沟通方式有没有改变?
财务总监与行政人事总监,比技术总监与生产总监更受重视,由于香港先天缺乏理工科的土壤,香港人可以担任生产或技术的人才非常缺乏,所以大部分香港人能担任重要职务的就是行政与财务工作,可能香港人对自己彼此的信任,可能对对担任技术或生产的台湾或大陆同胞的互信不足,加上香港人的西方情节根深蒂固,对内地更加不适应,工厂在大陆,但是心在香港,这样的公司文化如果是技术型产业将会是一个灾难,所以除了低端的传统制造业,香港的制造业毫无亮点。
当然由于七八零年代大陆锁国让香港有非常得天独厚的优势,钱赚得容易,所以喜欢赚快钱,不喜欢慢慢地耕耘制造技术与市场是传统香港企业的特点,这样的风气会让香港企业第二代更没有竞争力,因为第一代都是靠金融房地产或转口贸易发家,不是精耕细作的实业致富,在这样环境下的第二代估计很难应对瞬息万变的产业变化,香港的未来的确很难乐观。
在大陆私企的回忆(2005~2008):
我第一次去上海是1999年,那年的农历新年长假我独自一个人到中国大陆像流浪般的自由行,第一站就是上海,这次的经历让我对中国大陆有深刻的了解,在热门旅游景点只见人不见风景的可怕,在绿皮火车遇上春运体验了人在囧途的无奈,在江浙体验了以前书本上描述江南的富庶与安详,在赣湘路途体会了为了生活的农民工的韧性与卑微,在广东经历了骗子,奸商与霸王车的可恶与可笑……
那个时候中国大陆的酸甜苦辣具体而微地投射在我的壮游旅程,很辛苦很深刻也很丰富,当然华东地区开始成为我向往的地方,因缘巧合在六年之后我终于来这里生活与工作,这家公司就是当时的上海蓝宝光电,是一家九零年代在深圳炒股赚钱的老板投资的LED芯片企业。我把这种企业称为爆发户型私企,它们不专注本业,只专注如何赚快钱,热衷于经营政商关系,赌对了,上青天,赌错了,进监牢!
由于对外号称是高科技公司,我们这种技术人员有点像是公司的门面,于是当一个称职的花瓶就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这种公司的老板在公司经营上公与私的分际很不明显,财务就不用说了,需要专业的销售与采购这两个职位也一定用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在这种公司里面,财务采购与销售的干部跟老板讨论事情,常常都是方言来方言去,感觉就像他们自己的家族大会。公私不分与想赚快钱的心态成为这种公司的通病,而科技业又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产业,不专注与求快的心态,这家企业当然不会很好,加上赌错了政商关系,最后公司惨淡收场,老板与总经理甚至身陷囹圄。
我也曾经短暂地接触过学者专家型的私企,这些在某个领域的技术领军人物,找有钱老板投资企业,这些教授学者有很高深的理论技术,但是不知如何用在产品与实业上,最后公司像瞎子摸象找不到方向,做不出市场要的产品。由于他们有后路可以回到学校或研究院,因此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来经营企业,最后投资者只能很尊重地请他们回到学术圈,在公司大厅的墙上挂着某某大学或某某研究院技术合作的牌匾就是他们之间分手的见证,不懂的门外汉会觉得这家企业技术真牛X,懂行道的业内人士一般都会心领神会地莞尔一笑。
也有一种老板,因为某个技术发了财,胜利冲昏了头,开始介入新的热门产业,由于LED在当时是新的科技领域,自己也自视甚高,找的人才都是高大上的海归博士群,导致人才队伍与公司规模的不匹配,人找来了更不知如何用,陷入了像三国时代袁绍的怪圈,空有庞大的人才队伍,却不知道如何利用他们来经营企业与壮大企业,陷入优柔寡断与父子骑驴的困境,最后这家企业很讽刺地成为人才培训中心,很多LED企业的骨干都出自于此。大家都知道人才很重要,但是如何阶段性地引入人才,使用人才,让人才发挥所长是最重要的,这家企业可以给大家借鉴。
在台湾企业的回忆(2008~2011):
一般台湾人在大陆工作,大部分都在台资企业上班,十几年前,台湾人在大陆工作都是被派过来的,由于台湾过去反共教育的成功,很多人都视来大陆为畏途,因此台资企业会给派来大陆的台干多50%~100%的薪水,像我这样直接来大陆公司工作的台湾人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于是在经历了两家不同类型的公司之后,我来到了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台湾企业。
这家公司的产品在那个时代是LED芯片很大的出海口,因为全世界一半的圣诞灯都是他们做的,他们要将传统的圣诞灯全部用LED取代。
台湾企业老板的特征我们一般称为台湾牛精神,他们的特质是:认真,霸道,谨慎,锱铢必较,具有选择性地人情味,所以家族味浓厚,对大陆同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感情极端的时候也可以称为偏见吧!
当然台湾老板因为出身的不同,对大陆同胞的态度会有些许的差异,1949年跟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外省人与他们的后代,由于对大陆还是有一些感情,所以比较有同理心的看待大陆员工,尤其是对自己故乡的员工会比较好,这家公司的老板祖籍是四川简阳,所以公司对来自四川的员工会比较好;如果是台湾本土的闽南人或客家人老板,对中国感情的淡薄加上五六零年代国民党对台湾统治的负面效应,例如实施戒严,高压的法律,禁说方言与大中国主义教育的贯彻,让他们某些人对中国与她代表的东西会产生很大的反感,这样的反感会表现在对待员工上,他们不喜欢有思想的员工,他们喜欢听话的员工,这样可以像切香肠一样将员工的待遇、福利与权益压缩到最基本的水平,让工厂获利最大化,所以台资厂是大陆大学生心目中最不受欢迎的,但却是磨练年轻人的好地方,很多优秀的大陆老板或高管都曾经在台资厂磨练过。
这家台资LED企业就融合了上面的所有特征,虽然老板是台湾外省第二代,但是除了对少数几位大陆骨干比较好以外,对大陆员工的态度跟一般本土的台湾老板一样。至于为什么这家公司会快速升起之后快速陨落,我认为这是台湾企业与台湾老板的双重问题,我发现很多暴起暴落的台湾企业很像是明朝的浓缩版,很多台湾老板是朱元璋与崇禎皇帝的混合体,都很勤奋努力,加上运气好迎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所以可以很快开创事业,但是用“对员工的不信任”建立起来的制度,始终是很致命的,以至于到最后时刻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历史是不是有很惊人的相似呢?
在大陆国企的回忆(2011~2013):
也许是当初头昏了,也许是对家族企业失望与厌烦想换一个环境,也许是想体验如何管理体制很不一样的国企,我带着好奇心来到了经济不甚发达的湘南,到现在我都很难相信我竟然会进入了一家LED的国有企业,大家对国企的印象我想“你懂的”!到了这样的企业,我终于体会到商鞅变法的心境与最后的结局!国企的员工就像一群羊,差别就在温驯的羊与有点不听话的羊,听话的羊就是员工,不听话的羊是一些刺头的干部,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很多大道理来反对你,但是要请他们做决定,难度堪比登天,只有狼的出现才会让他们有方向,这样的公司才能运转,在国企这个体制之下,员工像羊的习性已经深入骨髓,只有像我们这种不在乎是否久留的狼才能做出一些让公司前进的决策,公司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否则他们就会原地踏步,在独占的产业也许还可以滋润的过日子,但是在竞争性很强的产业就麻烦了。我很庆幸我在这样的国企可以推动一些改革,而且成效还不差,当然像我们这样的专业经理人是无法触动最核心的体制改革的,但是在技术、物料采购、黄金或废料回收与生产方面的改革还是有所成效的,进入国企,如果你自己觉得是一个有能力有企图心的人,你的心态应该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干过,坚持过,让它成长过,这样的经历可以锤炼你的意志与品格。如果你想要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你可以在这样的公司待着,但是心态必须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完全没事”,不犯错,不思考,说上面想听的话,做上面交代的事,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辞退不合,只有平平淡淡,只有是否适合。
国企的问题牵涉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很难去评断,维系社会的稳定也许是目前国企最大的贡献吧,但是也因为如此,造成一些副作用,绩效不好与职位不适合的人无法淘汰,公司决策需要配合政策,但是有时候这两者是冲突的,你的好表现体现不出你能得到的报酬,大锅饭制度加上心里可能不平衡,所以有人拼命寻找灰色收入,尤其是关键职位的人,当设备与原物料购入的关键是关系而不是品质的时候,当销售人员的收入大部分都是客户给的时候,除非这个行业是独占的,是国家保护的,否则怎么可能跟私企竞争?所以,除非你有很强的使命感或热情,而且不求回报,否则国企真的很不适合你!
给职场新鲜人的建议:
一般人在企业上班除了薪资待遇之外,我认为有三种“情”非常重要,它们是“热情,感情与人情”,没有这三种“情”的其中之一,估计你很难在这个企业做很久,靠家族亲戚关系进入企业是“人情”,温州与台湾部分家族企业最明显,宁愿给家奴也不给外人是这种企业的恶疾。跟老板一起创业靠“感情”,四川,湖南与江西很多老板都是如此,有点像瓦岗英雄或水浒传梁山好汉,兄弟哥儿们一起打天下,一起治天下,结局有好有坏,木林森是最成功的案例,乾照就有点问题,不过还好他们已经上市,公司又重回正轨。
如果你的家族亲戚没有大老板,你也没有跟别人一起创业,你更不是公司草创时期的元老,前面两种“情”都没有你的份,这样的你最后只能靠“热情”了,想当初我的热情就是因为希望能看到全世界的灯都用我生产的LED芯片,这样的骄傲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尤其是带着两个女儿参观自己公司的展厅,当她们看到千变万化的LED圣诞灯开心的样子,心里的悸动驱动着我的“热情”继续干这一份事业。所以我就是靠着这样的“热情”一直支撑着我继续干LED事业,不管是陌生冷漠的香港公司,心不在LED的大陆老板,福利与待遇最差的台湾公司,或是朝九晚五不做不错的大陆国企,我都把它们当事业来经营,原因无它,就是对LED这份事业的“热情”,“热情”是我能在这个产业支撑这么久最大的原因吧!
当然“热情”也要用对地方,一个企业或老板值不值得你用“热情”去跟随,我有两个观察点:
第一表征是观察老板或总经理的行为,如果你的老板在外常常吹嘘他的财富或是在员工面前说自己多有钱;如果你的老板或总经理常常主动接受媒体访问,讲的内容都是关于“未来如何如何”或是跟公司实际状况差距很大的美化内容;如果你的老板或总经理喜欢出风头,常常是会议与论坛的熟面孔;如果你的老板或总经理一个星期在公司的时间没有超过两天!这样的公司应该不值得你待长久。
第二表征要看老板身边的人,如果是家族企业,你所接触的皇亲国戚,他们是更谦虚的,更努力的,甚至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是家族的成员,这样的企业你可以把你的热情完全释放。如果这些皇亲国戚是喜欢耍特权,喜欢被人奉承,公司制度碰到这些人就例外,劝你还是离开吧!如果不是家族企业,里面应该有透过关系进来的人,你可以观察这些人,如果这些人有低调、谦虚与工作更勤奋的特质,这样的公司应该不差;如果是能力不配职位、仗势、被有意或无意的关心或奉承、奖惩碰到这些人就例外,这样的企业一定不好,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遇到的企业都是后者比较多。
我未来最想要的挑战!欧美外资企业
当一个人既没“人情”与“感情”这样的关系,如果又缺乏热情,这样的人只能找一个安安稳稳的地方,平平淡淡无欲无求的过日子吧!可惜我不是这样的人,有点不安于世的我,现在最想挑战的大概只剩下外企吧,尤其是欧美的企业,很多欧美企业的特征就是制度大于人情世故,虽然少了人情与感情,但是会尽量创造一个可以让你发挥“热情”的环境,我想不只是外企,很多国内企业也一定会往这个方向走吧!
我常常跟朋友开玩笑,在经历港企、私企、台企与国企的我,如果加上外企的工作经验,就可以完成职业生涯的大满贯了,我还没有在外企工作过,也许等我进入外企之后,就可以跟大家说说外企的点点滴滴了!
这篇文章纯属个人工作感悟,除了给自己留下一个印记,也给即将进入社会工作与想换工作的朋友们!
*注:本文由行家说APP与行家专栏作者叶国光联合出品。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授权或者加入芯片封装群,请联系微信号:hangjia199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