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夜景刷爆朋友圈,背后是谁在“集中控制”?

潘有为 · 2017-11-08 · 阅读 21121

这两天,因公出差到在厦门,顺便欣赏了前段时间被央媒和业界都赞赏有加的国内当红“金砖夜景”。朋友开车沿着环岛路转了一圈,路经会展中心、过演武大桥直至轮渡,感觉金砖会议后的厦门更加清爽,整个城市夜景的规划也不再是扎眼的媒体建筑,突然心生好奇。

厦门筼筜湖白鹭洲公园附近城市夜景

厦门海沧大桥夜景

厦门鼓浪屿的灯火

业界对于厦门夜景已有诸多评价,但更多的言论指向“很大程度上将会是未来几年中国城市照明风向标”,再顺势翻阅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点:去年G20火了杭州,但杭州控制夜景工程体量大约只有几百个,而这次厦门,则达到了1400个之多,作为曾经在智能建筑行业浸润过的我,知道其中的复杂与难度,这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夜景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有了研究的兴致。

后来,通过业内朋友推荐,第二天我就找到了此次夜景项目的知情人士,对这座城市的夜景工程项目功能有了以下基本认识:

厦门金砖夜景与其它城市相比,它的出彩点不仅仅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除了出自主知名设计机构栋梁国际(也就是许东亮老师所在的公司)走心的“生活之光”的设计理念,可能还有整个城市照明背后的集中控制、各类监控和资产管理等智慧城市级的规划设计。

除了可以轻松开启平日、周末和节日三种模式,甚至可以根据春夏秋冬展现不一样的场景。比如说平日里恬静、周末的悠闲、节日时的动感以及夏凉冬暖等。

此外,更有价值的是,可以远程操控夜景的同时,能清楚监控到每一栋楼宇的运行情况,迅速而清晰地判断哪里出现了问题。并且,这次夜景升级对每一个项目中所使用的灯具品牌、型号以及参数都建立了数据库,既方便维修或替换,同时还能对灯具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以帮助下一个项目完善灯具筛选标准。

当然,后面所说的价值信息,也只是内部人的说法,至于真实落地实施如何,不参与其中,也就难以判断。不过,我从他所说的功能,以及目前所能看到的效果,再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对这个“话题性”工程也有了以下几点判断:

1、史无前例:楼宇及景观数量大,控制难度不小

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以及相关人的确认,这次涉及到1400多个载体的亮化,包括了厦门全市“一线三片四带”(“一线”是机场-环岛路-鹭江道、邮轮城沿线,“三片”即五缘湾片区、会展中心片区、筼筜湖片区,“四带”则是海沧湾海岸带、集美学村海岸带以及鼓浪屿、翔安南部海岸带 )和“四桥一隧”(海沧大桥、厦门大桥、杏林大桥、集美大桥、翔安隧道)。

当然,如果这1400多个项目的亮化,只是单纯的亮起来或暗下去,或者集中在某一个(容易全体观测)区域,只需要实现开和关的功能或部分的媒体立面,那并不值得我们去特别去研究,毕竟只是扩大了控制数量。当绝大多数人关心这个夜景美不美,炫不炫,或者够不够贴近生活的时候,我关注的点反倒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1400多个项目背后是怎么联动和实现集中控制的?

据我不完全的信息掌握,国内现在还未有一个城市真正实现对超过500栋楼宇的集中控制,换而言之,这是截至目前最大体量的集中控制项目。这就意味着,国内甚至全球范围内,可能都没有类似的工程经验可借鉴,那么其中的技术复杂度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是难以想象的。

2、时间紧迫:施工时间短,协调难度大

并非因为我是这方面的行家,所以在思量这个巨量项目时,把难度想象得过于巨大、夸张。而是因为即使是前面提到的有多年这方面经验的知情人士,面对这样的项目,也倍感压力山大,不得不使出“洪荒之力”。

随便想象一下,这样的工程,对内需要周全的技术方案和执行规划;对外涉及数十个标段的夜景控制,则需要“以一敌十”,同时与十多家灯具施工单位进行协调;对上则需要保证整个实施方案的进度与安全;对下必须保证整体的亮化与控制效果……而这些只是我这有点基本经验的人所能想到的基本难度,谁实施谁执行,个中滋味谁最懂。

更重要的是,据透露,这次施工时间短,短到什么程度?从确认要做到要求完成施工及调试,时间仅仅半年。内行人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半年的时间,要完成对1400余个夜景载体的控制设备勘查,设计、安装和调试……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想必,从接到项目伊始,就必须一键启动高压工作模式。

3、高度紧张:会晤筹备要求高,网络安全要求严

如果只是为了提升百姓夜晚生活品质或者为城市商业旅游景点建设而作,那么把效果做得美而舒适就算及格了。但此次的项目较为特别,因为还将迎接金砖五国会议,这意味时候,厦门不仅仅带着着厦门这个城市,它还将肩负着国家形象的使命,所以除了保证会议召开前完成项目,同时也要确保施工的整体质量。

特别是网络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为了保障会晤期间夜景效果的正常呈现,防止具有演绎功能的夜景载体因网络入侵被篡改或插播非正常内容,极可能需要设置多重保障措施,以确保网络的安全,要是被入侵播了不该播的,可能就是政治灾难。这背后面对的可能是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想想都替项目负责人紧张。

以上就是我研究过后所得出的初步的结果,分享的动机其实很单纯,就是当绝大多数在关心城市照明表象的时候,希望通过行家说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一小戳人”,一起研究一下这个项目,设计的理念许东亮老师已经有很多采访和说明,我感兴趣的是整个项目的规划、落地和集中控制,因为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灯光控制的类智慧城市项目。

当然,我更期待参与这次夜景工程的行家愿意浮出水面,跟我们分享一下,在操盘这个巨量项目的过程中,踩过什么坑、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经历了什么故事,以及对下一个同样体量的项目,会做什么样的考量及建议,毕竟西安、青岛等几个城市对于城市夜景规划升级的预算都已出来。

*注:本文由行家说APP与行家专栏作者潘有为联合出品。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授权或者加入,请联系微信号:hangjia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