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至OLED 渐起,车载屏驱动未来

显示世界 · 2017-10-24

摘自:中泰证券 信利国际研报

OLED 是行业未来,应用进程明显提速

OLED 采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产生的自发光原理,相比液晶面板(LCD)优势显著,因此其应用领域日渐广阔。目前主要以小型电子设备器件为主,包括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车载显示等。

图表 6 OLED 结构图

图表 7 LCD 结构图

相比LCD,OLED 具备以下优势:

1)可视角度和屏幕响应速度:LCD 由于是运用过滤光线的原理,光线的投射角度固定,导致可视角度较小,同时通过改变电压从而改变电场来决定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因此响应速度较慢。

2)色域:LCD 是通过滤光片产生红、绿、蓝三基色,而OLED 面板中每个像素点由三基色三类有机发光二极管制成。通过调整电压改变三基色发光强度,从而混合出不同颜色,因此OLED 的色域更广。

3)功耗:LCD 是通过过滤不同频率的光实现发光,因此背光源需要一直工作,能耗较大,而OLED 在较暗的画面情况下是部分有机发光二极管低功率运行的结果,根据不同颜色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功耗情况不同,故能耗较低。

图表 10 关键工艺比较

OLED 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收入弹性足

需求端,智能手机与电视等市场对AMOLED显示器的需求率迅速增加,VR/AR 设备、汽车显示器等领域的渗透也将逐渐增长。我们预计17 年面板出货约30 亿片,中高端智能机(单价高于3500 元)占比达20%,考虑到苹果OLED 屏幕产品首次应用,假定有60%的中高端手机拟采用OLED 面板,则OLED 手机端需求约为324 万平方米。此外大尺寸电视和可穿戴产品带来巨量需求,17 年OLED 全球需求至少为600 万平方米,与当前产能缺口巨大。根据产业发展研究网,全球OLED 需求持续增长,到2020 年预计将超过900 万平方米。

供给端,根据CINNO 等咨询机构,16 年AMOLED 面板出货量达4 亿1600 万片。预计17 年出货约5 亿片, 2020 年增加到8 亿多片。目前大部分来自三星,其它供应商包括来自中国的维信诺、天马、和辉光电和京东方。

手机OLED 面板跨越应用拐点,进入快速提升阶段。根据IHS,2016年手机OLED 屏幕的出货量达到3.95 亿片,相比于2014 年其渗透率已经从14%上升到26%,伴随苹果iPhone X 发布,Oled 屏已跨越应用拐点,进入快速提升阶段。OLED 电视面板将从2017 年的160 万片增长到2021 年的680 万片。

消费电子最贵元件,面板商业绩弹性足:面板成本仍是智能手机成本中的大头,以iPhoneX 为例,其OLED 屏幕成本120-130 美元,而其总成本580 美元,占比约21.5%。但OLED 收入仍快速增长,根据IHS数据显示,OLED 的收入从2016 年的155 亿美元大幅增长到2017 年的236 亿美元,预计的2020 到2024 年OLED 收入平稳增长,这是由于中国制造商的OLED 面板生产技术将更为成熟,尤其是用于智能手机的OLED 面板的柔性因素。根据我们测算,OLED 屏幕占据了智能手机约20%左右的成本,占据了电视机60%左右的成本。

根据基板材料的不同可以将OLED 面板分为刚性OLED 和柔性OLED。柔性OLED 使用PI 层作为基板,刚性OLE 使用玻璃作为基板。虽然两者制造工艺都是10 个步骤,但其中有着显著的不同,如PI 基板和载体玻璃,封装方法,切割和触摸传感器涂层。这些差异对面板制造商来说极具挑战性。现目前,柔性OLED 的稳定性和良品率都难以保证。

紧抓弯道超车机会,国内厂商积极布局

上游日韩垄断,OLED 国内产能蓄势扩张。终端需求的快速增长叠加产业化进程加速,OLED 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按照产业链位置区分,上游是设备、原材料和零组件的生产,下游包括手机、电视、相机、智能穿戴、汽车显示器等终端需求,中游为面板制造环节。上游被日韩以较高的技术壁垒垄断,我国材料生产商主要生产OLED 材料的中间体和单体粗品,目前竞争力比日韩薄弱。面板制造我国起步较晚,随着国内面板制造商增加资本技术,投入产线持续扩张,产能逐步落地,大陆正迅速扩张其市场份额,分享高速增长的市场带来的红利。

国内OLED 产线全面投资,产能高速增长:依据现有披露的投资数据,17-19 年全球OLED 设备总投资达到千亿美元级别,其中国内总投资规模接近2000 亿元左右。假设OLED 新建产线建设期2 年,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7 年中国OLED 产能预计达到176 万平方米/月,则2019年国内OLED 产能有望接近500 万平方米/月。

国内厂商积极布局OLED 产线,目前京东方、和辉光电、信利等厂商已成功点亮并投产。据我们统计,国内规划与建设中的OLED 产线有5条,包括备受关注的京东方成都 6 代线、绵阳 6 代线和信利位于仁寿的6 代线。

图表 20 国内外OLED 投资版图

在AMOLED 产品上,公司17 年底即可实现量产。公司惠州项目规划产能为30K,量产后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195 亿元,目前产能为15K,折算为5.5 寸手机面板约为800-900K。目前公司下游以智能穿戴设备为主,客户导入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可实现量产。硬板方面,公司具备为主流6 寸量产能力,此外公司还有15K 柔性OLED 屏规划产能待扩,无论未来用于硬板或软板,均可大幅扩充惠州厂的盈利能力。

产能规模爬升,盈利拐点渐近。目前公司产能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在保证订单响应能力与高产能利用率的前提下稳步提升产能规模。惠州OLED 产线自2016 年Q4 开始进入正式生产期并开始计提折旧,产能提升致使亏损幅度扩大,随着产能利用率和良率的提升,经营性亏损已逐步开始收窄。

根据公司公告,2016 年惠州厂H2 亏损2.94 亿港币,2017 年H1 亏损2.73 亿港币,Q2 亏损幅度呈减小趋势。我们认为,Q3、Q4 为公司传统出货旺季,订单能见度超过1 年,受益于智能手表等产品加速批量出货,17H2 亏损幅度将继续缩小,大幅改善惠州厂经营性现金流。18 年产能有望继续爬升,盈利拐点渐近。

OLED 低功耗、柔性、超轻薄、反应速度快的特点特别适合可穿戴式设备尤其是智能手表的使用。苹果和三星两款标杆性智能手表均采用OLED 面板,同时Moto360 智能手表、华为watch、LG G watch R 智能手表、中兴AXON WATCH 等设备都采用OLED 面板。公司OLED产品具有轻薄、对比度高等特点,尤其适合物联网与可穿戴的需求,目前量产在即,有望迅速改善惠州厂经营状况。

图表 21 OLED 智能手表标杆性产品三星Galaxy Fit

6 代线落户仁寿,与眉山政府共拓未来

全资子公司信利电子与眉山市人民政府就投资TFT-LCD 项目和AMOLED 项目订立框架协议,建设一条6 代柔性AMOLED 生产线。总投资额人民币279 亿元,注册资本150 亿元,其中信利电子出资20 亿元,占13.3%股权。项目预计2019 年上半年开工建设,TFT-LCD 有望较快量产,AMOLED 有望2020 年点亮,2021 年开始量产,月产能30k。

产品将主要供应给手机、平板以及其他消费电子类产品。

公司未来有望凭借6 代产线继续扩大AMOLED 优势。继惠州G4.5 代线后,公司在AMOLED 领域的技术及工艺积累已进入业内前列。仁寿6代线将大幅增加公司的AMOLED 产能,进一步巩固公司在中小尺寸AMOLED 面板市场的优势。仁寿AMOLED生产线预计于2021 年投产,消费电子市场对AMOLED 显示面板的需求完全释放,彼时有望迎来OLED 屏景气高峰。

TFT 五代线技术积累成熟,量产以及体现效益时间较早。信利仁寿TFT5代线预计2019 年底量产,月产能140k。目前公司可用于生产车载TFT屏的产线有惠州G4.5 代线,汕尾G5 代线,以及未来投产的仁寿项目。公司TFT 产线可按一定比例配置为车载屏专用产线,调整灵活,较为适应小批量、定制化程度较高的车载显示面板等专显市场的需求。

合作方实力强大,携手共拓未来。项目合作方仁寿产投及四川集安基金具备良好的本地资源和项目引进方面的成熟经验,除了参与出资,我们认为将为信利国际面板项目的建设及经营保驾护航。

图表 22 公司眉山TFT/OLED 产线具体规划安排

柔性AMOLED 受欢迎,公司提前布局彰显卓越眼光

柔性OLED 受欢迎于智能手机,产能91%复合年增长:根据IHS Market发布的《显示器供求与设备跟踪报告》,全球柔性AMOLED 产能预计以91%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16-2020 年从150 万平方米扩大至2010 万平方米。这些产能的增长是由于中国、日本和韩国将新建46 家柔性AMOLED 工厂,每家工厂的月产能达30,000 片基板,从而提供行业当前水平的13 倍以上的产能,新增1860 万平方米的塑料基板产能。

AMOLED 显示分辨率高,色彩丰富,具有出色的图像质量和外形尺寸优势,目前有很多高端手机产品的屏幕采用AMOLED。据IHS Market 的观察, 2017 下半年特别是在中国和韩国,在移动显示器OLED 的新投资都将用于柔性显示器。在AMOLED 领域韩国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在产能和技术上都有绝对优势,三星拥有一条月产能8000 片基板的5.5代线和一条月产能1.5 万片基板的6 代线,其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而中国OLED制造商虽然一直在大力扩张AMOLED产能,但难度较大,良率较低,目前出货仅限于刚性OLED。

图表 23 2017 下半年各手机品牌与机型采用全屏幕面板的规划与蓝图

公司惠州产线规划15kk 柔性OLED 产能,目前具备柔性OLED 生产能力,实验室完成5.2 英寸超薄柔性AMOLED,厚仅30um,极限曲率半径为3mm。此实验室样品的研发目的是为验证设计方案及工艺技术路线,为未来新加入柔性显示屏新产能做技术储备。

此外,公司与柔性TFT 显示屏技术全球领先企业——英国FlexEnable公司(技术源自英国剑桥大学)签署了技术转让与授权合约。公司将是全球第一家采用柔性TFT 技术的显示器制造商,将在汕尾工厂的现有生产线进行投产,有望于2018 年上半年出样,下半年实现量产。

PMOLED,兼具成长的现金奶牛

从驱动方式来看OLED 可以分为有源驱动(AMOLED)和无源驱动(PMOLED)两种。

1)无源驱动(PMOLED),是一种自发光型半导体器件,发光亮度与电流成正比,因此可以将有机二极管的阴极共用,连接含有视频数据信息的动态电源驱动OLED 器件。

2)有源驱动(AMOLED),不采用电流直接驱动,而使用薄膜晶体管(TFT)进行驱动,避免了无源驱动中电压波动对显示质量的影响。根据薄膜晶体管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可知,流过的电流与漏源电压无明显关系,与栅源电压成平方关系,并且晶体管的栅源电压是由电容决定,波动较小,不会像无源驱动那样有剧烈的电流变化。

在显示效果上,AMOLED 的表现更优异,亮度、画质、反应速度、视角广度都优于PMOLED。相对于AMOLED,PMOLED 颜色显示通过灰度控制以及三色滤光片实现,且大尺寸实现难度较大。然而PMOLED 同时兼具轻薄、低单价等优势,生产成本甚至低于同尺寸LCD 面板。

公司PMOLED 实力强劲,多年来现金流表现优秀。目前公司PMOLED产线位于汕尾厂区,两条产线合计月产能约16K。公司PMOLED 面板以0.96 寸为主流,应用领域包括汽车仪表面板、工业控制面板、智能穿戴等,未来有望持续贡献利润,现金流稳健增长。可比公司是以PMOLED产品为主的台系大厂铼宝、智晶:铼宝通过进军韩国及欧美家电供应链,智晶同样进军车用抬头显示器和车载面板业务,订单持续饱满。继16年营收同比增长超30%,17 年在新产能开出推升下,铼宝、智晶有望再度加速增长。

图表 29 铼宝智晶营收增速上行(单位:亿新台币)

图表 30 铼宝开发的汽车抬头显示HUD PMOLED 面板

车载屏打造新增长极,剑指全球前三

LCD 产能转移加速,大陆产线全面布局

图表 33 全球面板产能供给向大陆转移

图表 34 全球LCD 面板需求面积稳步增长

大陆领先LCD 产能,大中尺寸供给地区洗牌:LCD 面板在经历了由美国起源到日本、韩国、台湾,到现在的大陆为主要产能地后,上游原材料主要由日美占据,而中下游则由韩国、台湾、大陆三分天下。在政府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巨大的引力下,我国面板厂积极投入增建新厂。另外,今年三星减少了一条七代线产能,加上过去几年与乐金持续地减少五代线产能,使得2017 年中国大陆在全球大尺寸的面板供给占有率达35.7%居冠,其次为台湾地区的29.8%,韩国则下降至28.8%位居第三。相较于2016 年,韩国为34.1%、大陆30.1%、台湾地区28.9%,2017年全球大中尺寸面板供给地区排名重新洗牌。

来源: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联盟,中泰证券研究所

车载显示器市场高速成长

汽车市场增长平稳。2015 全年汽车产销2450.33 万辆和2459.76 万辆,同比增长3.25%和4.68%,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4.01 个百分点和2.18个百分点。根据中汽协预测,2016 年中国汽车全年销量为2604 万辆(其中国内销量2540 万辆,出口量64 万辆),增速约为6%。

图表 36 2017 年两款使用LCD 仪表汽车

数字汽车与智能汽车时代到来,推动车载显示器市场井喷式成长。随着数字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发展,人们对于可视化驾车体验、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车用影音、导航信息需求激增,并且车载显示发展趋势为尺寸大型化、触摸代替按钮、智能互动以及资讯更为丰富等。车用显示面板市场可分为仪表显示面板、车用导航系统及车用电视等。智能驾驶、舒适驾驶的需求催热车载显示市场。目前,车载显示屏也已经悄然占据了继手机、平板之后的第三大中小尺寸面板市场。

电动汽车全球普及,电子化将极大刺激显示屏的需求。Tesla 的ModelS/X 就内有17 寸群创车用大显示器代替了传统的仪表群,Model 3 也配有15 寸触摸屏。目前仪表板主流尺寸为12.3 寸,以LCD 为主流。我们预测2020 年每台汽车平均搭配4 个显示屏,平均尺寸超过8 寸。

根据IHS 的预计,2017 年全球车用显示器面板预估出货量约1.5 亿块,2019 年约为1.78 亿块,截止2025 年,车用显示器面板预估出货量约2.5 亿块。至2022 年,车载显示器市场的市值将高达98 亿美元。

谋定而后动,车载屏业务砥砺前行

公司从1995 年就已涉足车载屏业务,2006 年成立车载事业部并于次年建成可量产汽车面板的2.5G TFT 产线。目前公司车载布局领先,全球出货排名第六。16 年公司同比排名上升一位,出货占比由7%上升为8%,相对于14 年3%的份额呈数倍增长。公司车载屏幕布局已有良好基础,目前进入全球Tier 1 主流供应商,以及全线主流客户。目前全球车载终端客户覆盖率已超过80%,按公司客户拓展力度推算,2017 年底有望达到95%。

图表 42 公司布局车载屏业务多年,迎来收获期

根据我们测算,未来汕尾5 代TFT-LCD 订单开出后,公司市占率有望提升至少一倍,盈利贡献进一步提升。同时汽车业务具有更高的壁垒、毛利和产品周期,我们认为车载屏幕将成为公司未来重要业绩支撑,推动公司“去手机化”进程加速,展望18-19 年高增长。

目前汕尾5 代TFT-LCD 产线已完成厂房建设与机器搬运,正在进行装修工程,预计17 年底将进行试产,由于目前公司车载屏订单充沛,该产线18 年H2 有望量产。汕尾G5 TFT 产线目前规划产能约为9 万片/月,规划将全部用于车载业务,未来将无缝承接G4.5 TFT 产线的缺口,助力公司车载业务的成长。

触控业务下行周期见底,新领域拓展应用范围

智能手机的普及、平板电脑以及笔记本的迅速发展为触控行业打开巨大的成长空间。据IHS 统计,2014 年全球触摸屏出货量近18 亿片,同比增长20%,预计2017 年达到19 亿片。

触摸屏行业下行周期接近尾声,公司业务下滑趋势企稳

触摸屏根据其与显示面板的结构关系分为三类:On-Cell、In-Cell(两者合称内嵌式)和Out-Cell(外挂式)。In-Cell 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即在显示屏内部嵌入触摸传感器功能,这样能使屏幕变得更加轻薄,目前该结构主要由苹果这一巨头大力推动。On Cell是指将触摸屏嵌入到显示屏的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片之间的方法,即在液晶面板上配触摸传感器,相比In-Cell 技术难度降低不少。三星、日立、LG 等厂商在On-Cell 结构触摸屏上进展较快。而Out-cell 就是将触摸屏系统的触摸检测装置直接安装在显示设备的前面,又可分为GG、GFF、GF、OGS 等多种方案。对比内嵌式与外挂式,内嵌式以其轻薄的优势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外挂式的市场需求不断下降,2016 年外挂式触控结构市场占比51.5%,2017 年降至50%以下。

信利国际触控模组的产品结构主要是外挂式,以OGS、GG 为主。OGS技术就是把触控屏与保护玻璃集成在一起,在保护玻璃内侧镀上ITO 导电层,直接在保护玻璃上进行镀膜和光刻。较GG 少了一层贴合,更为轻薄。13 年以来,随着触摸屏模组行业的不断发展,竞争不断加剧、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压力使得很多触摸屏厂商的利润下降,同时In-cell 渗透率提升,外挂式需求不振,公司的手机触控屏业务也受到较大影响,毛利率明显下降。2015 年由于手机触控模组平均售价的下跌使得营业收入下降17%。

图表 50 信利国际触控屏毛利率变化情况

然而行业加速洗牌,份额朝向在成本控制、质量一致性、柔性生产、缩短研发及市场推广周期占据优势的企业,2016 年虽然行业内手机触控产品价格仍在下降,但跌幅明显趋缓。随着亏损企业退出市场,行业下行周期接近尾声,业务下滑压力减轻,公司毛利趋稳。叠加公司加强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高端产品布局等方面的优势,我们认为,公司触控业务盈利能力有望企稳回升。

车载、工控、穿戴式设备等新领域拓展应用

触摸屏在手机领域成功应用后,正向新型领域如车载、工控、穿戴式设备、医疗等拓展,寻求新的增长点:

触控应用于车载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内饰设计和智能化体验,应用领域覆盖整车,如车机系统、车门、车窗,成为触控业务的创新点,根据IHS 的数据显示,2017 年车载触摸屏面板出货量预计为5000 万,比2016年增长11%。并且随着汽车车型的更新,投射式电容触控技术正在取代电阻式触摸技术,成为汽车显示器的主流触控解决方案。

工控触摸屏也是触控屏应用的新领域。触摸式工业显示器把人和机器连为一体的智能化界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按照设计要求更换或增加功能模块,扩展性强,可以满足复杂的工艺控制过程,甚至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系统和PLC 通讯,大大方便数据的处理与传输,减少维护量。

17H1 公司触屏业务下滑,主要受智能手机屏幕比例由传统16:9 转变至18:9 趋势所影响。为加速出清16:9 尺寸存货,公司对于部分客户提供16:9 产品若干折扣优惠,目前已顺利完成产品换档。苹果新发布全面屏手机X,受此影响国内厂家开始新设计18:9 智能手机方案,公司正积极开发18:9 全面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