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 | 没有电的古时候,人类怎样驱走黑暗?

CNLED网 · 2017-10-04

古代的人类怎么照明?

火山爆发、电闪雷击引发的森林火,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在漫长的实践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打击、磨、钻等人工取火的方法,并且用火照明。那些用以固定照明火源的装置,经过不继改进和演变,就出现了专门用于照明的物品——灯具。

远古的照明是从火开始的,最古老的光源就是自然界的火光,后来有了蜡烛和使用动物油、植物油照明的灯具。

1 火光

天然火的来源应该是闪电击中干燥的树木后引发的森林火。动物在见到火时都会本能地逃跑,这也是原始人的本能。是什么原因让人类的祖先决定使用火呢?具体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猜测,或许是在某次闪电之后,人类的祖先发现在火中被烧熟的动物更好吃,于是就设法将还未熄灭的火保存在所居住的山洞里。他们发现火能驱走寒冷与黑暗,因而古人对火十分敬畏,总想千方百计地保存火种。

最早的取火方式是人类在打制石器的时候偶然使燧石与石头相碰,溅出的火星引燃了兽皮之类的易燃物。这即是最开始的击石取火。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用敲击燧石的方法进行人工取火的遗迹,时间在12万到3万年前。目前中国已发现最早使用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在山顶洞遗址,发现两件火石石器和待加工的燧石石片及其他一些石器,时间距今约2万到1万年。

自从人类发现火照明后,黑暗就不再可怕了。最初人类用来照明的只有一个火堆,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从火堆中抽出一根燃烧的树枝,可以将火的光亮带走,从此人类有意识地将树枝做成火把,学会了用火把照明。再后来,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在火把顶端蘸上动物油或植物油,使火把燃烧得更好更长久。

2 蜡烛

现在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在公元3000年前(距今5100年),埃及和希腊就有蜡烛的相关纪录,蜡烛是人类古代最早的发明之一。人类使用最初的蜡烛是用蜂蜡来制造的。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中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中国传入这种蜡烛的。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南粤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

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那时所谓的蜡烛,又称蜜蜡,古代蜜和蜡不能分解,所以称作蜜烛。

另外,唐朝还专门设置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用品中就有蜡烛。蜡烛作为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后来人们学会在腊树上刮白膜制作蜡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腊树四时不凋,五月开白花,其虫打如虮虱,延缘树枝,食汁吐涎,剥取其渣,炼化成蜡。”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蜡烛的材料一般是动物油脂,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研究发现,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不污染空气。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在古希腊,人们对月亮女神阿尔特弥斯十分崇拜,每年都要为她举行生日庆典,在祭坛上,供放用面粉和蜂蜜做成的蛋糕,上面还插着很多点亮的蜡烛。他们将蜡烛发出的光亮,比作月亮的清辉,以表示对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拜之情。

后来,古希腊人在庆贺自己孩子的生日时,也喜欢在桌子上摆上蛋糕,蛋糕上插入许多点亮的小蜡烛,而且还增加了吹灭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着的蜡烛具有某种神奇隐秘的力量,当过生日的人在心中默默许下一个心愿时,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便可如愿以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且风靡许多国家。

3 动植物油灯

人类使用油灯照明的历史特别长。在这期间,油灯经过了多次改进。油灯用油从动物油改为植物油。灯心也经历了草、棉线、多股棉线的变化过程。为了防止风把火吹灭,人们给油灯加上了罩。早期的罩是用纸糊的,很不安全。加了灯罩的油灯不怕风吹,在户外也照样使用,而且燃烧充分,不冒黑烟。中国很多朝代的灯具主要是以植物油脂为燃料,延续了几千年。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唐宋时期的省油瓷灯,预示了蒸馏冷凝水与蒸汽循环系统的现代技术。

宋代的一个石灯有个夹层,中间注油,夹层注水,水起降温作用,可以省油三分之一左右。

古代这些有特色的灯

孔明灯

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算起来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孔明灯的作法是:用很细的竹篾做成灯笼架,四周和顶上都用薄纸糊严,只在底部留个圆口。在灯笼下面挂上松脂,点燃松脂后,灯笼就会升上空中。

由于灯笼里有火光,古代战争中,曾经把它作为夜间军事行动的信号,如同现代所用的信号弹一样。

18世纪时,法国才有人发明了热气球,热气球的原理与孔明灯的原理是一样的。

人鱼膏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陵。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地宫内“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人鱼膏”,顾名思义是用人鱼熬制成的油膏,放在地宫中供照明之用。但人鱼是指什么鱼呢?至今仍是一个谜。

有人以为“人鱼”就是俗称的“娃娃鱼”;有人认为,所谓的人鱼膏,或实为鲸鱼膏。但不管是什么鱼提炼的,可以确定是一种动物油了。

“气死猫”

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设计了内藏式灯。“气死猫”这种叫法真是形象而传神!

摘自《照明发展进程——古代照明》作者张万奎 张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