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大剧院是如何获得IALD国际照明设计大奖的?

中照网 · 2017-09-30

IALD奖

被誉为照明行业的“奥斯卡”奖

由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主办

是全球照明设计最高哈尔滨大剧院是如何获得IALD国际照明设计大奖的?

今年,IALD最高奖项——光辉奖颁给了中国·哈尔滨大剧院。本篇文章就来全方位解析北国之都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之美。

项目简介

哈尔滨文化中心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河滨湿地之中,整个项目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是这座北国之都著名的自然栖息地——太阳岛北面正在拓展的一部分。 2010年2月,MAD通过竞赛赢得了该文化中心项目的设计权。整个建筑群预计将在2014年建成,并在同年七月时迎来这座城市著名的音乐盛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在中国本土文化和俄罗斯异域文化的双重滋养下,哈尔滨有着北方音乐之都的美誉。哈尔滨文化中心没有像其他大剧院一样,选址在城市的行政中心,作为一座孤立的城市地标而存在,而是以当地自然文脉为背景,在合理保护与利用生态湿地的基础上,让哈尔滨大剧院、职工文化艺术宫、万人广场和原生态湿地景观公园共同构成一个“文化岛”,实现人文、艺术与自然的融合。

设计灵感

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北国的冰雪风貌,建筑形体作为环境的延续,以自然的韵律消解了这类大体量建筑的体积感。整个建筑群犹如雪山般延绵起伏,成为大地景观的一部分。

文化岛四面环水,以开阔的江岸为背景,犹如延绵的冰川彼此相连,在凝聚与流动之间浑然天成。主入口桥犹如玉带横跨湿地,将城市和文化中心连接起来。数座流态式的建筑向周围延伸,利用地形起伏将人流从不同方向引入大剧院和文化艺术宫的入口。作为文化岛的中心建筑——大剧院的外部坡道,如风划过雪山所留下的痕迹,引导着人们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空中的漫步。人们可以顺着景观环廊攀沿而上,在不同的高度观赏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在建筑群的最高点,人们如同站在山顶,整个湿地风光尽收眼底。

项目效果图

文化中心展现了城市尺度、自然尺度和人体尺度的丰富层次,充分实现文化建筑的公共性和参与性。整个文化中心的边缘与江岸、湿地绿原缠绕交错,模糊着自然与人工的边界。而坡道、桥、空中平台和广场这些开放性空间的交错组合,则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人们可以根据距离的远近,得到不同的感官体验。大剧院与文化艺术宫之间巨大的人造湖面,与建筑形成虚实对比,一条景观长桥横跨其间,营造出一种“空有/空无?”的禅意之境。

人们可以顺着景观桥从大剧院一直向东走到比邻万人广场的文化艺术宫,这座建筑面积达4.1万平方米的综合型建筑与大剧院在形体上遥相呼应,功能包括职工培训、会议、文化教育、展览、酒店和餐饮等空间。这些设施将最大限度地为参观者、观众和工作人员提供人性化的多样性空间。

▲室内大厅

▲大剧院内部

▲屋顶空间

模型推敲

▲模型空间

施工过程

▲哈尔滨大剧院结构外观

▲大剧院场地照

▲大剧院结构

▲表皮模拟

实景图

整体建筑不仅要在外形上贴合周边城市景观,更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与这座城市接触,成为一处人们愿意来此休闲玩乐的公共空间。它在设计路径上允许市民能够从四面八方自由抵达,在这里休憩或是运动,而不仅仅是来这里看一场话剧或是听一场音乐会。

▲小剧院远景

▲白色铝板细节

除了广场休闲空间之外,市民甚至能通过大剧院外立面上的通道,在建筑上进行攀爬,仿若在登雪峰,抵达顶部的露天剧场和观景平台,还可以一览哈尔滨城市远景。

▲屋顶平台

MAD 的创始人马岩松表示:“我们希望作为城市文化中心的哈尔滨大剧院,在拥有巨大表演艺术空场地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也成为一处人文,艺术,自然相互融合的大地景观。”

这一设计思路与 MAD 为《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设计的芝加哥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方案颇有几分相似,后者的整体外型呈现出山峦起伏的样子,白色的外立面自下延伸至附近的水面,往上则向天际延伸,在周围高楼林立的块状天际线的包裹下,柔和的外部曲线给人流动的感觉,仿佛是高楼丛林中一座低矮的小山,将周围的城市空间与环境融为一体。

照明设计

人们通过大剧院外立面上的观景步道到达顶部露天剧场和观景平台,在夜间试着让这条过道形成一个可以指引人们向上"攀爬"的向导。

因此在扶手与过道内的挑檐设置暗藏灯带,通过灯光以间接照明的形式散落在观景步道内,从而形成流线型的光带,在色温上的选择上经过反复斟酌,选择了与室内相呼应的色温(3000K)。

为了营造轻盈的感觉,沿建筑一层檐口处设计了一条宽度150mm的灯槽,2个小投光灯一组,间隔2m,使地面产生连续的光斑。

投光灯/spot;光源/lamp:LED;功率/power:20W;色温/color temperature:3000K;光束/beam angle:25゜

大剧院造型的光设计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如何突出立体感,二是如何分配亮度关系。

在选取对应照度时,由于周边光环境非常弱,以及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白色立面采用小于20勒克斯的照度,亮度控制在0-10cd/m²之间,既满足了外立面照明,同时照顾了生态环境的需要。

公共大厅灯光分3个层次,以光的起承转合营造放松的光环境,同时使室内外的光形成一个整体:

1.营造欢迎的气氛,在钢结构交叉的位置嵌入可调节角度的筒灯,使水平方向形成光毯;

2.通过在天窗两侧的GRC上安装斗胆灯,向金字塔型龙骨架投光,营造内透效果的同时,提高空间高度感;

3.由顶部向水曲柳曲墙上投光,把室内木材质温暖的感觉通过玻璃传达给室外观众。

空间形态的光兼顾了室内空间场景和外部透视时的空间深度,如前厅回廊木质立面使用了较高的光照强度拉开了室外到室内的距离感。

对于丰富的室内转折面使用了地埋灯上照和筒灯下照反射的照明方式。

在空间节点如大剧场前厅与小剧场前厅的连接通道顶部用光纤星光照明提示空间的连接点增加趣味。

对于主体演出空间则兼顾了不同需求下的不同用光模式,大剧场的照明由3条顶部嵌入式筒灯照亮剧院的观众席,与木质扶手内的暗藏灯带相互呼应,结合贵宾包厢的水晶发光POD,满足不同的用光需求。经过竣工后照度测量,灯光全开的状态下,平均照度约在350勒克斯。

- END -

来源丨LIGHT UP点亮网 实习编辑丨梁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