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照明&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 |《照明工程学报》近十年文献纵览
中国照明学会《照明工程学报》 · 2017-09-23
▍《照明工程学报》版权所有©
苏州古典园林四面厅建筑天然采光研究
吴蔚;石延安
2017年04期 v.28
摘要
光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光影艺术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传统"道法自然"这一哲学理念与审美特色。尤其是江南园林中的经典代表苏州园林建筑,基于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文化的双重影响,其室内光环境更是独具特色。本文选取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厅堂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测量和定量分析,发现即使在苏州园林中以通透著称的四面厅,尽管室内光环境以阴翳为基调,但所测的传统园林建筑天然光照度值水平基本满足我国现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规定的住宅室内天然光照度值标准,在所测时间段内光照变化幅度较小平稳。而传统建筑中的檐廊或挑檐内的光环境对室内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仅在室内和院落两个差别巨大的亮度空间中起到过渡作用,其丰富多变的光影变化也为柔和平缓的室内光环境起到一定的调节,从而形成了不同于现代建筑的别具特色的天然光氛围。
古建筑彩画照明用光源显色性评价方法研究
王文亚,张明宇,孙文超
2017年01期 v.28
摘要
中国古建筑彩画既能为木质构件带来防腐作用,同时其自身绚丽多彩的图案又增加了建筑物的美感。彩画丰富的色彩和纹样,要求夜景照明用光源的显色性必须好。但高显色指数的光源有时也并不能营造出彩画夜景的良好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CRI-R_a在计算显色性时采用了代表颜色的色彩表现来衡量光源的显色能力,使评价结果不是特别准确;此外,CRI-R_a在计算时仅考虑了色彩保真,即在显色能力评价上也不全面。为此,本文对现有显色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梳理,并根据古建筑彩画夜景设计要求,从中选出了适用于彩画照明的评价方法,最后根据彩画标准色样的颜色特征进一步选出了能准确评价彩画照明用光源的方法,为彩画照明设计选用光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吴蔚;石延安
2017年01期 v.28
摘要
基于传统建筑技术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中国园林建筑内的天然光环境独具特色,值得深究。然而受时间,经费及相关管理部门等的各种条件限制,实地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有限,往往仅能代表所测气候情况下的建筑光环境特征。近些年开始广泛应用的天然采光模拟软件DAYSIM,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数据来动态模拟全年采光情况,但如何利用DAYSIM来模拟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却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网师园小山丛桂轩为研究对象,尝试利用DAYSIM还原和分析其全年光环境,并探讨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天然光模拟技术在传统园林建筑光环境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陈荃
2016年04期 v.27
摘要
近年来,众多旅游景区实施景观照明工程,但是存在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景区的照明设计缺乏一定的文化品味及内涵。因此打造有文化内涵的景区光环境成为照明设计应该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千岛湖风景名胜区夜景照明设计为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剖析,探讨了在旅游景区夜景照明设计中进行文化表意的方法。
俞洋;陈华坚
2016年01期 v.27
摘要
阐述了岭南历史建筑照明现状,提出了照明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光源、灯具及附件、配电线路及控制方式、维护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电气照明节能的主要措施。
冯凯;杨艳梅;杨洋;梁峥
2015年06期 v.26
摘要
地域性建筑的研究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城市照明作为城市形象的夜间表现手段,应进行地域化设计。本文从建筑的地域性出发,对传统街区进行居住生活为主和商业旅游为主两个方向的分类,并提出了对应的夜景建设方法,同时强调了地域性夜景照明设计中区域照明规划的重要性。
郭靖
2015年03期 v.26
摘要
以五千年文博园二期园林照明设计为例,分析了传统园林艺术照明的要素,在此基础上诠释传统园林"宛若天开,人间胜景"的夜景照明手法;同时结合照明特点将LED作为园林造景光源产品应用于园林景观中。
严永红;林桐;翟逸波;吴穹
2014年03期 v.25
摘要
在城市快速更新的进程中,由于旧建筑立面改造所带来的新的问题,对夜景照明设计的技术要求提出挑战。以重庆市江北观音桥商圈的北部大厦及天宇银座的夜景照明工程为例,通过运用特款灯、精确控光等技术手段,不仅解决了旧建筑立面改造后双层皮的共生、异形构件的精确控光及色彩畸变等问题,同时体现照明设计的趣味性、个性化与高技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个思路。
张明宇;王立雄;苏晓明
2013年04期
摘要
本文中古建筑夜景的视觉表现评价体系针对人们对日间古建筑的存留基本印象,将照明技术的客观指标结合人们视觉主观感受因素来共同搭建。以古建筑的基本载体特征为载体表现层;照明色彩还原和亮度凸显、与周边亮度协调等为视觉感受层;照明设施实施影响为技术实现层,以上述三者为主要评价准则,并进一步分析确立了16个评价子准则要素。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与语义评价量表的模型和数据分析,对评价各因子的权重进行了分析和确定。为进一步对中国传统古建筑夜景照明效果的视觉感受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途径。
张明宇;王立雄;苏晓明
2013年02期
摘要
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已对中国古建筑的色彩特征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何在夜间正确地表达人们已认知的古建筑的颜色,保证其色彩的"原真性",是开展本文研究的背景。本文通过色差测试实验,将选定的不同测试试块在典型光源下的色坐标与在D65标准光源下的色坐标进行测定和对比,并计算其色差,作为该光源对试块颜色表现的优劣的评定。
张明宇;王立雄;苏晓明;宋佳音
2012年05期
摘要
论文结合城市核心区夜景照明环境的亮度特征,从古建筑载体的构成基本特征入手,为合理凸显古建筑并达到与城市周边环境亮度的适宜性,开展不同模拟场景下的古建筑照明主观评价研究,分析了影响古建筑夜间视觉亮度的载体部位因素,给出了照明亮度的合理阈值范围。
荣华;刘刚
2010年05期
摘要
随着社会参观量的激增,要求颐和园夜间开放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夜间开放颐和园在古建筑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游人服务与人身安全上与白天管理相差甚远,夜间管理难度极大,所以科学合理的夜间管理模式是颐和园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是夜间参观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介绍颐和园历时6年科研与实践所总结出的管理模式,希望给我国相关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提供有益的借鉴。
安平;马剑;刘刚;张明宇
2010年04期
摘要
如何更好地运用色光来展现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的独特魅力,并给人带来宜人的心理感受,一直是照明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历史风貌建筑色彩测试得出典型建筑色彩样品,在实验室模拟景观照明典型光源,对建筑色彩样品进行不同色光照明模拟再现,并进行色光情感主观评价,得出基于建筑色彩的色光情感表现的初步结论,进而归纳出景观照明中典型光源色光的不同适应性,为今后历史风貌建筑景观照明色光应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马剑;刘博;孙立晔
2010年02期
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颐和园古典园林中间视觉下夜景照明的实验评价研究、成果应用及工程评估测量的过程,提出并实践颐和园特有的古典园林低亮度、弱对比夜景观思想;工程中运用二级总线组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颐和园照明过程中景观性、安全、节能等方面的要求。
张昕;杨光;詹庆旋
2009年04期
摘要
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建筑的光环境保护"的子课题,其目的在于界定母课题的研究对象。以"建筑的光学原型"作为铺垫性论述,通过建立"类型域"这一检索机制,以"功能类型"、"朝向"、"采光系统"等为条件进行检索、筛选,可以判断每一个传统建筑在光环境的特点上处在什么位置、归为什么类别,进而排列其测评和保护的优先级。
马剑;党睿
2009年02期
摘要
本文针对天然光照造成清代皇家古建筑彩画的褪色、粉化、开裂、脱落等现象,以颐和园彩画为样本,采用太阳辐射模拟系统对实体模型进行实验室天然光照实验,并结合定量化数据测量的方法,分析色度和光泽度等指标的衰变情况,确定天然光照对彩画老化程度的影响,从而为清代皇家古建筑彩画天然光照保护应用提供科学客观的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实验和研究的方向。
严永红;张智勇;何宏光;李江林
2008年02期
摘要
以一个实际工程为例,对将大功率LED投光灯、LED线状泛光灯与HID、荧光灯等传统高效照明光源相结合,并运用到仿古建筑照明中的照明方法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对仿古建筑大尺度构件进行精确照明、灯具隐藏性好的照明解决方法。
马剑;刘刚;刘淑娟;刘博
2008年02期
摘要
颐和园不但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而且具有丰富的动物,植物生态环境。在该区域进行夜景照明工程建设,环境影响分析必不可少。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夜景照明工程环境影响研究极少,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分析方法。本文以“颐和园古典园林夜景照明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为基础,采用模拟实验,现场实测,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着重对照明可能影响到的颐和园三要素(古建筑,动物和植物)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确定了考虑单个照明要素的照明保护分区图。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考虑多重要素的照明保护权重值。
马剑;刘刚;刘书娟;刘博
2007年04期
摘要
颐和园是一个有大量的生态物种和历史文化遗迹并存的多元素环境。由于该环境的复杂性和珍贵性,对夜景照明方案的环境影响程度分析十分重要。本文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采用优化后的核查表法,对佛香阁,八方亭,长廊,仁寿殿四个重点区域进行了环境因子筛选,照明方案环境影响分析,照明环境影响预测,最后给出综合分析结果,
孙立晔;马剑;刘蓓
2007年03期
摘要
在夜晚通过景观照明再现传统园林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的感染力,表达蕴含其中的意境之美,是延续园林文化的一种方式。文中对传统园林在中间视觉状态下场景的景观照明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介绍了一种实验室场景再现、模拟和评价的实验方法。利用此方法以颐和园为对象,通过实验观测、计算机模拟、量化分析等手段和验证性主观评价,将定量化的亮度指标和定性的描述联系起来,实现对景观照明环境中物理与心理因素的综合考虑。最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建议了能够较好符合传统园林意境的亮度和亮度比范围。
沈天行;李旭佳;马剑
2007年01期
摘要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研究项目课题——颐和园古典园林夜景照明技术研究的一个子课题(Y0604017040391)。古建筑作为一个特殊的照明对象,对电光源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而LED作为新兴的光源,在很多方面都有其他光源不能比拟的优势。新研制的小型LED灯具专门针对古建筑照明,通过研究分析和灯具模拟实验验证了其可实施性,给古建筑照明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方向和技术支持。
▏内容整理自2007—2017年《照明工程学报》发表文献。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