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军:评Canyon bridge收购Lattice 遭拒绝
半导体行业观察 · 2017-09-22
来源:内容来自芯谋研究,谢谢。
这两天特朗普拒绝中国背景资本收购Lattice的事情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已对中国资本的收购“关上了大门”。
其实收购Lattice被拒绝的结果早在预料之中,去年11月4日,芯谋研究就曾发表文章:《错误的时间,尴尬的标的,勇敢的尝试。 ---评Canyon Bridge资本收购Lattice半导体》,对收购Lattice是否能成功给出了最终看起来非常正确的分析和预测。
虽然我们之前凭借出色的分析能力做出了很多准确的预测,但这次准确的预测却不能体现芯谋研究的分析能力。本次收购,业内大多不看好。在Canyon bridge发起收购之前,由于FPGA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领域,国内不少半导体基金曾经对Lattice 心有所属。也有很专业的半导体产业基金找过芯谋研究,评测Lattice是否有收购价值和收购成功的可能性。经过审慎的思考和评判后,专业基金都选择了放弃。
收购Lattice被否,加上是美国总统亲自否决,引起业界的诸多关注,也因此网上甚多风评,“中国半导体海外并购大门或正式关上”云云。芯谋研究并不认同这个观点。是的,中企海外并购热潮降温了,美国审批比以前更严格了。在三年前,中国出海并购至少能拿到一张“入场券”,基本都可以进入第二轮。现在情况有所不同,针对中国资本出海并购又增加了一个预审批,层层关卡,道道限制,过去是请君入瓮,现在是拒君门外。
但是中国并购还是有机会,我们认为以下三个要素决定了未来跨国收购的成败:
1、收购标的:价值、规模和应用领域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待收购的公司或者资产,要看其核心价值、资产规模、应用领域等方面上是否敏感。
首先要看产业是否是核心产业,是否对美国具有重要的价值。芯谋研究及业界为什么认为Lattice的收购无法成功?因为 FPGA是很核心的领域,门槛很高,美国也只有少数几家。在Altera被Intel收购后,只有Xilinx、Lattice和Microsemi等硕果仅存的几家。在异构成为风潮,AI成为趋势的今天,FPGA资产一是稀缺,二是重要,三是战略。所以并购审批很难通过。也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收购之前芯谋研究曾多次表达过这个观点,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
其次,规模也是个重要的判定因素。比如存储器大厂美光,尽管其应用主要在消费类领域,但是因为企业规模巨大,而且是美国硕果仅存的存储器公司之一,产业地位高,预计进行收购的审批难度也不容乐观。
最后,有一些应用是在军工上的。军工是可以剥离。但就FPGA及ASSP这个方向,产品的分离和资产的分割有难度的,整体剥离军工的过程十分困难。
所以在并购之前选择标的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要远离那些国外同样稀缺、规模庞大、既有高端技术、又有军工客户的标的。
2、买方:国资、监管、管理团队
出资方的国资比例是CIFUS重点关注的话题。包括买方本身是否为国资,以及买方股东是否有国资背景。层层穿透后,实际控制人是谁,这是CFIUS重点核查的方向。当然,并非国资一律不能介入收购——亦庄国投主导收购了美国的设备公司Mattson,因为收购过程开诚布公,诚信透明,沟通得当,交易也得以成功通过审批并完成交割。
假如是基金出海并购的话,尤其是关注GP管理公司团队的背景。首先要看团队是否专业,还要看LP对GP管理的尺度,掌控尺度是否合适,控制权是否合理,基金管理公司是否有主导权等等。
比如收购的美国豪威和美国芯成,清芯华创和武岳峰资本都是专业的基金、专业的团队,而且在业内和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较高的信誉,这也为成功通过股东会批准、CFIUS审批和资产交割打好了基础。
3、过程:操作的专业程度以及与CFIUS的沟通
其实在之前并购案例中也有不少失败是与操作失误有关的,其失败与自身判断失误、律师选择、准备不充分都有很直接的关系。
2014年后中国产业资本大发展,不少新设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也纷纷开始试探着出海“撒网打渔”。可惜我们大多数基金毕竟与KKR这种老牌国际基金有不少经验积累的差距,有很多案例纯粹是因为自身经验的不足,很多并购失败于“知己不知彼”,或者是“自身专业水准不足”,甚至是“对自己能力的估量不足”。其实半导体产业在海外是成熟的,别人积累了几十年,已经形成了专业的体系。如果希望与海外标的建立互信,就必须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讲专业的话,从而才能更专业的进行沟通。
细筛以上三条,第一条是关键,第二条很重要,但第三也是决定成败的要素。三个关键点,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并购不成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某些重要方向的并购的大门的确是关上了。美国白宫科技顾问委员会于去年出台了名为《持续巩固美国半导体产业领导地位》的报告,美国商务部部长普里茨克也指责中国资本会“扭曲市场、破坏创新生态系统”。可想而知,以后的并购环境会更加恶劣。
但是关上一扇门,并不代表关上了所有的窗户。其实今年已经有一例跨国并购案例完成了,是在EDA领域的一个美国公司。同时我们对华芯收购Xcerra公司一案依然持乐观态度。
更加深入的去思考这个事件,就像是芯谋研究之前阐明的一样,现在的失败案例更加证明了:“自己的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战略性产业,核心技术,只有靠自主研发,不要寄希望于一买了之。放弃幻想,回归现实。脚踏实地,自主研发。扶持国内产业为主,寻求国际并购为辅。这才是中国发展半导体的正道。”
我们必须认识到:
第一,现在很多标的其实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并且自身还要裁员,就算是买下来,能帮助他们扭亏为盈吗?君不见,之前私有化后的五家中概股半导体公司,到目前只有一家盈利。而老牌公司,文化差异更大,公司管理更难。同时目前国内对借壳上市,资本套利进行打击,就算是买下来后,“奇迹出现”,盈利了,但在目前的环境下也很难通过资本市场退出。收购有风险,出手要审慎。
第二,中央重视半导体产业以来,涌现出众多并购资本,其实大多没有做过半导体,对产业的理解不深,对国际并购的环境缺乏研究,往往高调宣布国际并购,看似“资本出击全线飘红”,其实更多是“无知者无畏”。众多资本尤其是非产业内的资本各自为战,在不了解国际产业情况,国际并购政策的背景下,盲目并购,高调行事,不仅自己碰壁,还加大了国际上对中国的担心,给后来者挖了坑埋了雷。
在众多收购碰壁后,国内的资本要清醒了。并不是有钱就能完成收购,何况标的是国家战略、核心技术。安安心心扶持国内产业,踏踏实实支持国内发展,脱“虚”向“实”,这才是众多产业基金该做的事情。
第三,对中国产业来说,要更加清醒认识到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不要寄希望于一买了之,走捷径。这个失败对于业界统一凝聚共识,注重自主研发这是个好事。我们必须要放弃幻想,放弃捷径思维,回到自主研发,支持国内产业,踏实做技术的正道上来。
其实国内企业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了,莫要迷信国外的和尚会念经,中微和北方华创就是很好的案例。芯谋曾提及,中微半导体近年就做的很好,并且今年中微在MOCVD市场上大获丰收,公司业绩暴涨,全年盈利,形势喜人。再如北方华创等其他设备企业,也受益于LED市场的发展,增速可观。这比收购爱思强等衰落的国际公司更令业界鼓舞。
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海外并购的大门没有关闭,但是的确是在收紧。本土产业要真的自强自立,国内公司如站稳了脚跟,美国的收购大门也自然会慢慢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