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博物馆正式开馆
三可变焦 · 2017-08-16
案例背景:2009年12月24日,广东省政府投资1.9686亿元建设海上丝路博物馆,这是一个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我国没有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的历史从此被改写。“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海下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人们通过该博物馆可一睹沉睡海底800多年的船体以及系列珍贵文物,历史瑰宝,盛世再现。
上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博物馆
2016年11月,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博物馆重新进行升级改造,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于2017年8月15日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馆。
改造后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博物馆将正式向联合国科教文化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有望成为国内博物馆继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之后的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预期在不久的未来,广东南海一号将会成为世界的南海一号。
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博物馆内展出的文物多数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同时,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上图:开馆现场盛况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丝馆”的陈列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分为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等七大主题展区,展出了“南海Ⅰ号”数十种珍贵文物,包括充满异域风情的黄金饰品、朴素典雅的中国陶瓷、极其罕见的宋代漆器等。
上图:各种珍贵瓷器展出
“南海一号”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还在于它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南海一号”正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其“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
上图:观众仔细观看各种珍贵展品
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博物馆藏文物极为珍贵。为保护文物需要,绝大部分采用展柜的陈列方式,展柜密封恒温恒湿能够更好的保护文物。同时展柜的灯光也对文物的展示起到关键的作用。其柜内的灯光主要采用面光源与点光源结合的方式。面光源作为柜内的基础照明,而点光源作为柜内的重点照明,以突出展品。
上图:面光源与点光源结合(未调试)
为了更好地提升柜内灯光效果,面光源和点光源都采用了独立的调光方式。根据柜内文物展品的大小和展板的布置情况进行基础照明照度的调整。基础照明起到看清柜内展板,同时消除柜内立体文物阴影的作用。
上图:三可变焦团队安装现场(1)
为突出文物展品,展柜内的点光源起到关键作用。为全方位满足柜内灯光的投射要求,柜内选用的嵌入式灯具可进行360度无死角旋转,并可进行8-40度光束角调整,根据不同展品大小选择合适的出光角度。
整馆展陈区域全部使用了三可变焦博物馆照明品牌的专业展陈灯具,其准直变焦光学设计,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变焦雾化般光学设计的缺陷,以更接近太阳光的高清晰度出光,极大的提高了文物展品的真实性和还原性,用灯光将文物展品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人们眼前。
上图:三可变焦准直变焦
上图:三可变焦团队现场安装(2)
为了对柜内文物精准用光,减少柜内的各种光溢出和展品之间的光污染和光浪费,三可变焦充分发挥了调光团队的技术优势,精心组织实施了现场安装和调光工作,使得模块和节点真正做到了合理用光、精准用光,展现了光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
上图:三可变焦团队现场安装(3)
为了便于展柜内灯光的维护,做到在不开启展柜的情况下进行柜外灯光调整,三可变焦特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博物馆定制了可进行柜外灯具旋转和调整出光角度的专业展柜灯具,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维护难度,降低了维护成本。
上图:调试完毕后灯光效果
从灯光方案设计、论证到安装调试,三可变焦灯光团队经过了近半年的艰辛努力圆满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灯光工程。
上图:调试完毕后效果
衷心感谢各相关建设部门对三可变焦的认可和赞许,同时也预祝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博物馆申遗成功,将古老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