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 | 南京民国红公馆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 · 2017-08-01
经老门东牌坊入剪子巷东三十米处,由北拾阶而上,见五尺宽铜门向内,迎面玄关,屏风半掩,于转折处入公馆客厅,沿东西轴线布置吧台及礼宾区,中置岛台书塌,分离出内部交通,西侧吧台背景嵌入由艺术家独立创作的“南京故事”题材浮雕,辟邪、街巷、祥云、秦淮胜境等元素跃然画面,拉开通向民国往事之序幕;浮雕上方正中悬挂,被誉为“当代书峰”乐泉先生创作的草书匾额“红公馆”,取材民国时期保存至今的紫桐木整板雕刻;吧台面放置磁石电话与上方灯盏呼应、书塌上布置百科旧籍、鸟笼、陶罐、烛台等细节,重温历史生活中最细腻部分,也许,公馆的主人正是如此书香世家。客厅东面礼宾区以壁炉为中心,墙面悬挂总统府旧照油画,与西墙面浮雕遥相辉映,粉彩绣墩与提花地毯一副娇滴滴的模样,优雅中透着仪式感。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客厅最为重要的作用除了迎宾送客亦是集散枢纽,南面并置两个入口,分别通往一层堂食区和北二楼的包间区;北二楼布置九个包间,取名“大千食园”、“逸仙别院”、“美玲客厅”等,分别以民国历史名人为线索取名,包间内布置除基本就餐功能所用的家具外,均以各人物性格展开叙事,还原记忆的画面。
通往二楼的楼梯始终暗淡,甚至晦涩,不禁回忆起旧作【竹里馆】中对“通过空间”保有的情感“试图在有温度的交互中保持部分冷静,从而在步入另一个场域前,整理出独立的情绪”。而今,“独立的情绪”只有挂在灰色墙面正中的那幅画与空间和解,画面中推开的窗扇伸向街巷,窗台下粉色的荷花感染着盛夏的余晖,信札刚写了一半便要邮寄出去?似是一个女人的波涛暗涌。正是,灰暗的梯段正是为了波涛暗涌!
堂食区分为东西二厅,由过廊相连,过廊保持“通过空间”一贯的营造态度——在黑暗中获取光明,“向光性”是通过空间具备隐晦体验感的保证。堂食西厅由原始建筑院落改建而成,保留院落中的主要树木,通过重组微观庭院形成区域视觉中心。加建部分用反支撑结构将楼板剥离原庭院地面,使之形成更加轻盈的建筑体量,宛若将现代装置置放于古典庭院中。顶面采用双层透明采光顶结构,便于过滤光线与节约能耗,日光下顶面可以获得饱满且充盈的自然光线,夜晚由外部投射照明,光影层层重叠,雨天时可观察到顶面充斥着落水涟漪的视觉奇观。
南楼呈传统建筑形式中“对照厅”布局,改造后仅留东过道为室内交通贯穿南北,其余空间皆遵从建筑梁柱关系,分割为四个独立就餐空间,围天井于内,并以天井平面尺度退让至柱基位置,改造成一池静水飘然屋外,置风灯于水面,与室内交相辉映,行人通过、客人入座,皆可体验到建筑落于水中的轻盈通透,消减了传统建筑室内相对压迫沉闷的感受。
工程名称:民国红公馆
坐落地点:江苏南京
面积:1700平方米
竣工日期:2017.06
设计团队:南京名谷设计机构
主持设计: 潘冉 / Jaco Pan
软装陈设&执行:蜜麒麟陈设组
灯光顾问:DARK LIGHT LIGHTING DESIGN
艺术顾问:乐泉
设计撰文:去先生
主要材料:木泥灰、水磨石、大理石.
摄影:李国民(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