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艺术如何巧妙接驳古老又现代的“仿生学”?

汉都灯光设计 · 2017-07-01

大自然创造孕育万物,亿万年间的不断繁衍、进化,其中的神奇奥妙,远非人类现有的智慧可以认知。

当然,我们可以做的是“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模仿动植物的特殊本能,用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专注于此的科学叫做仿生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兴起也不过几十年。例如,在军事上,人们将海豚的形体和皮肤结构应用于潜水艇的设计中,可以减少航行湍流,提高航速;模仿猪嘴发明防毒面具;模仿苍蝇等昆虫的视觉原理研制智能武器……

△台湾某公司制作的触摸式LED灯在红点设计大赛中获胜,展现了珊瑚礁的有机形态。这些重叠的面板能够120度旋转,在照亮空间上具有巨大的灵活性,而且它们也能够节省大量的能量。

实际上,仿生学如果往上追溯,又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古人发明的锯子,就是模仿螳螂的手臂;划船的木浆就是从鱼鳍中得到的灵感;而人类发明的第一架飞行器,自然也是受到鸟类的启发。

△蝴蝶的翅膀是由细小的鳞屑组成,这些鳞屑具有惊人的高效光吸收能力。模仿它们的太阳能电池可能比我们现在使用的具备更好的效率,而且可以更加廉价和更快速的制作。

时至今日,很多艺术家、设计师在创作时,都开始从动植物身上找灵感。肤浅点来说,这几年大牌服装设计师几乎进了动物园,天天和老虎、狮子、豹子、蜜蜂、小鹿们打交道,当然这些谈不上仿生,只是利用动物的外形给自己的品牌加码。倒是不少建筑师、视觉艺术家在做灯光装置时,真的在从 “仿生学”中汲取灵感。

△这种仿生学屋顶是由斯图加特大学计算设计学院(ICD)和建筑结构和结构设计学院(ITKE)建造的,是仿效了一只海胆的外科框架。结果这种结构既牢固又轻便,除此之外还相当的凉爽。

Eye_Beacon 展亭

2016年底到2017年初在荷兰达姆斯特丹举行的灯光节上,一个来自仿生学的“信息亭”受到了格外的关注。

这个名为Eye_Beacon 的小亭子是荷兰的建筑事务所UNStudio设计完成的,用途是作为此次灯光节的信息服务点。UN的设计灵感就是来自深海生物的发光组织。

“类似于深海生物把生物电发光用于信号、吸引与交流,Eye_Beacon 亭子采用了设计的发光序列去让游客注意到它的双重功能:雕塑与节日的信息点。聚光LED的投射,使整个亭子可以不断地改变光线与色彩的组成。”UN Studio的成员Ben van Berkel解释道。

这个亭子包括了两块被扭转表面连接的方体,这个参数化模型通过算法优化了建造与安装效率,由250块张力织物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分别具有独特维度的建造形式。同时,设计者也强调两个半体结构形式上的扭转连接强调了它是作为灯光节陆地与水上路线的交接点。

Shylight害羞之花

同样是来自荷兰的艺术工作室Studio Drift,他们的主创Lonneke Gordijn曾经说,大家平时只在画廊陈列里看到艺术,但只要你留心观察,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的艺术展览。如果,你对于那些让人惊艳的作品有些许了解,就会发现,他们的素材、灵感全部来源于我们身边美丽而神秘的自然界。

Studio Drift这个害羞之花Shylight,可是说是仿生学艺术表达的巅峰之作了,这组灯光装置是一款仿真植物开花动态的吊灯。这个灯光装置已经被荷兰国立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在自然界中,有些较为高等的花朵会因应外界的光线,或其它因素将花瓣或叶子阖上以保自己或休生养息。Shylights则是通过开关来进行这一系列的变化,当Shylight 从九公尺高的天花板降下来时,在下降的过程中灯罩便会开花一样逐渐打开。若关闭灯光,花朵则随着光线的缓慢变化轻轻合拢花瓣,整个过程有着强烈的生命气息。

为了让Shylights 更像真正的花朵般绽放,艺术家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制作骨架与柔韧的丝质布料上,细腻的成果彷佛直接将花朵的生命力摆在你我眼前,谁能想到开一盏灯也能像在欣赏艺术般,如此真实细腻还原自然界的美感呢?

Light Bearers——博物馆里的萤火虫天堂

夏季里最美好的事本来应该是摇扇、纳凉、看萤火虫,可是生态的恶化、恶意的捕捉几乎让萤火虫已经难觅踪迹。

为此,蒙特利尔的昆虫博物馆联合当地的装置艺术家、以及生物科学家共同设计了“灯光搬运工(Light Bearers)”。它由2500个玻璃灯泡组成,被一束肉眼看不见的激光牵引。玻璃灯泡世界里不同的触点加上体感控制器和触摸屏软件的相结合,使得所有这些在黑暗之中看起来就像是萤火虫天堂。

装置艺术家认为,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在于创造一个大型的环境(譬如森林的场景)来重建萤火虫原来的生态系统,在和多位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下,艺术家通过给灯泡注入含有亮粉的汤力水和植物枝蔓形状的金属杆来营造有机环境,除此之外他还特别使用了夹杂着昆虫噪音的自然背景音。

No Shadow——无影光雕

日本艺术家Makoto Tojiki最著名的光影作品——No Shadow,可以说是非常意义上的仿生作品。作为一位工业设计师,他把个人的时间全部投入到光的研究与试验。

No Shadow灵感来自于光与影的相互羁绊,相互关联及可控性。在这组作品中,Tojiki策略性地使用悬挂LED灯来创建三维轻雕塑。

无论是一只、两只笼中的小鸟,还是展翅而飞的白鸽,亦或是四蹄悬空的飞马,低头默立的思考者,艺术家必须深刻了解并巧妙用灯光进行布局。通过对LED材料的组合运用,把自己对动物、人、以及光的理解和装置与空间的关系传达出来。

吸盘机器人台灯

人类从古至今从动物的身上获得灵感无数。乌克兰的设计师从昆虫的身上获得灵感,设计了一个吸盘台灯。这个台灯就像一个可爱的小虫子,四条腿非常灵活,可以随意转动弯曲,最特别之处是,台灯的四条腿各有一个吸盘,可以吸附在任何一个光滑的表面。这个台灯就像一个爬山虎,可以将自己随便固定安置,满足任何角度的照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