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应用下半场:LED企业的定位和机会在哪里?| 行家Talk
行家号 · 2017-06-24
日前,广交会威斯汀酒店上演了一场行家Talk,25位行家罕见同场,除了针对通用照明、新兴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对话,还专门开设新型显示探讨专场。
在显示专场上,CINNO的高级分析师Philip及台湾禾鈶股份(JDC)MicroLED专案负责人朱振弦分别从《背光到自发光:MicroLED的未来展望》、《MicroLED 在主动式硅基板上的显示和非显示应用》(在行家说APP内搜索标题可查看PPT)进行了主题分享。观众从中具体了解到LED与显示世界的故事、MicroLED的发展难点及前景,以及从去年开始火热起来的硅基技术的最新情况。
此外,6位行家还针对“显示应用”话题,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以下为行家小助手根据现场录音整理、重点摘取的精华版。
主 持 人
Philip | CINNO高级分析师
参与探讨的芯片封装行家
陈丽雅 | CINNO CEO
徐宸科 | 三安技术总监
刘国旭 | 易美芯光CTO
李 阳 | 普加福CEO
朱振弦 | 禾鈶股份MicroLED专案负责人
叶国光 | 群创光电顾问
图注·左起:Mr.Philip、陈丽雅女士、徐宸科先生、刘国旭先生、李阳先生、朱振弦先生、叶国光先生
一、LED显示应用下半场,将会遇到什么?
叶国光:LED显示应用最大威胁还是OLED
我对目前LED在显示方面是持比较悲观的看法。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需要投资的技术,不管它的体量还是资金,以我们现在投资LED的力量相比还是差距太大。
比如三星要搞一个八代还是几代的OLED线,它投资的金额跟我们现在投资的LED的金额相比可能只是到10:1或者是100:1的这种差距,所以我现在觉得LED目前在显示这块遇到最大的威胁还是在OLED,尤其是当它慢慢渗透,从十几年前小尺寸手机应用慢慢渗透到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背光,都可能会因为OLED资金的投入而影响到LED在显示方面的占有率,我觉得只有显示屏领域才是LED可以固守的范围。
为什么会稍微看好一点OLED?是因为我最近接到很多韩国的朋友问我有没有兴趣代理OLED的设备。这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这个设备可能是三星LG已经买了很多,但它不可能只做三星LG的生意,一定要来中国做,只有中国跟进OLED;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三星LG在更新换代,之前用蒸镀方法,现在可能改成用印刷,这设备可能要淘汰了,要赶快推到中国来,但这两个原因可能代表慢慢OLED成熟。由这个信号出来,OLED感觉在慢慢取代LED背光,我看到了,所以我相信。
至于MicroLED,后面我可能会关注一下,但我一定要看到有征兆出现。现在连苹果在台湾桃园的MicroLED工厂也没人看到,搞得很神秘,像007一样,国宝一样,这到底是故弄玄虚,还是要跟三星杀价?我们要得了解它的目的是什么。所以MicroLED,能不能逆袭,我看得还不是很清楚。再给我两年时间看一下,看看MicroLED能不能在OLED持续的渗透下有逆袭的机会。现在的我,是悲观中带点乐观。
朱振弦:OLED PK MicroLED 才是终极的LED Display!
各位可能很少看过真正意义上的MicroLED 的Display,大家看到的都是OLED,如果有机会看到MicroLED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真的很有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把OLED给PK下去,很多人都是在太阳光底下看到OLED和MicroLED的比较之后才发现:哇,这才是终极的LED Display!
其实我们从LED的角度来看,在户外的看板,其实几乎都已经使用LED了。现在流传一些大厂都已经开始采用MicroLED,如果大家真的对MicroLED的Display很有兴趣,可以从Start Kit(入门套件)做起,有了Start Kit(入门套件)马上就可以进入到MicroLED Display,那你就会看到MicroLED在Display上是这么的漂亮,这么的惊为天人。
李阳: 量子点三大方向为QLED、MicroLED、QDCF
我觉得技术的导入可能有些迭代成分,OLED如果能被这么多公司导入,它是有很大部分设备可以共用的,比如说像TFT。MicroLED呢,我觉得悲观的一方面就在于大厂已经投了很多钱在TFT上,无论是在LCD还是OLED上,如果MicroLED去发展的话,等于自己在革自己的命,这是悲观的一方面。
但是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往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最怕跨界。我们不说Display,比如说金融支付啊等等,跨界的功效可能是大家想不到的。对于芯片厂商,照明厂商,户外大屏的厂商,如果有雄心壮志的话,也许是一个跨界的机会,这个是比较正面的。
量子点首先是膜片,我认为以后的终极方向是QDCF(量子点彩膜)。从液晶的角度来说,如果加上量子点,色域可以做到极致。对比度的话,无论是日本的新技术还是HDR技术,也可以做得非常好。液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是节能!比如能够把手机的待机时间和使用时间提升,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卖点。那么QDCF最大的优势在我认为是从能效的角度来说,从LCD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另外,对于量子点用on chip方式直接用在背光是很难的,但是点在on chip上不是说这个工作做得毫无意义。我认为它是可以为MicroLED做准备的,因为MicroLED芯片那么小,稀有,如果没有三安光电,我们压根就搞不到这么小的芯片。在MicroLED上,很多大芯片厂遇到的问题,在MicroLED上采用量子点的方案都可以解决。
量子点可以用在QLED、MicroLED、QDCF这三个方向上有重要东西是可以共享的,就是图案化。这个应用的方法是共享的,如果这中间一个工艺一旦有突破,我们三个方向的应用都会有一个重大突破。我对量子点在这个三个方向的任何一个都抱着乐观的态度,而且我认为任何一个突破对整个上下游的产业来说,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刘国旭:未来五年显示主流90%仍然是:LCD+量子点
我们七年前回国创业的时候,当时第一个产品是做液晶电视背光。那时候刚刚8.5代线,就是京东方。很多厂商,包括华兴光电大笔投资液晶,那时候2010年,2011年我们都是以背光为主,我们的销售额70%~80%都是来自背光。但今天已经翻转了,我们70%~80%的营业额来自照明。当然,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很看好液晶。至少接下来五年,我觉得液晶电视搭配量子点,从成本,HDR、曲面、超薄等方面看,液晶电视现在都可以和OLED的指数相媲美,加上显色指数用上量子点,色域比OLED还高。当然它差的是黑白配比度,相对OLED还是有差距。
我认为接下来这五年还是有很多市场可以去琢磨,我们易美芯光2014年联合美国QD Vision公司和TCL做了中国第一台量子点电视,在业界获得了很多奖,从此以后,量子点电视很火热,尤其是三星还继TCL之后宣布进入QLED,但三星所说的QLED和学术上的QLED有些差别,他还是光致发光的QLED,后面还有电致发光,这种才更多像QLED。我们也参与了两个项目,一个是QLED,一个是光致发光,与TCL一起参加的国家专项,另外一个是和京东方一起合作的电致发光,这也是中国在量子点显示领域的方向。
OLED都是电致发光的。差不多四五年之后,我认为谁赢谁输,到底是OLED还是QLED,再加上小尺寸和超大尺寸的MicroLED都会去分摊市场,但是下面这五年,我认为主流的90%还是LCD,可能会搭配荧光粉或者量子点达到高色域效果。
上周我跟LG的一位朋友交流,他们自己在OLED上主推大尺寸。但他们认为可能到2020年,整个行业不会超过7%,即便他们会有10%的目标。我认为,虽然技术很广,既然我自己做LED,我还是支持LCD加上量子点。
徐宸科:LCD厂不会放过任何与其它技术媲美的机会
从芯片厂的角度看,当然是希望这个事情发生(注:指刘国旭先生说的LCD+量子点未来五年仍是主流),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好事情。但是我的看法是这样,从全世界来讲,LCD工厂这么多,整个工厂加起来是好几万个,这么多企业投在LCD里面,就刚刚刘博士也讲到,为了去对抗OLED,或者是未来MicroLED,肯定这些LCD厂也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媲美的机会,包含去年松下推出的新IPSα液晶技术,都一直在突破。
反过来讲,MicroLED很热,可是全世界加起来才多少个?我也很期望这个事情发生,但要付出的努力肯定需要更多,不管是设备上还是技术、材料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另外一个重点就是MicroLED一定要找市场。在AR、VR的应用,尤其是AR的应用,OLED做不到,这个就是一个机会,包含索尼量子点这种大型的也是OLED做不出来的。做100寸以上价格很高,甚至良率也做不出,所以确实在某一些应用上是有一定的机会,就是MicroLED先阶段就是找市场短板来打。
至于量子点,未来的电致发光也是很大的一个重点,所以未来五年技术的进步其实还有待观望。
陈雅丽: 显示界正处春秋战国时代
我们现在看到的与光相关的显示技术,相当于处于一个春秋战国时代,所有打击的对象都是液晶。目前整个产业界,在LCD这个领域已经投入了非常多的人力、资源,包括上下游这种产业的配套,是一个成熟产业,同时它也是一个每年都在进步的产业。这次美国SID上,也看到在LCD方面最强的日本JDI,推出很多新的LCD更新技术。比如说一些柔性、透明技术,这些都不是OLED所专属的,LCD努力在向这些方面进军。
OLED这个领域,如果不是苹果下定决心要用OLED去替代iPhone先在用的LCD的话,那OLED这件事也不会发生得那么快。所有的手机的指数都已经达到了饱和竞争的状态,只有拿出一种杀手锏的产品出来,市场才会为之癫狂,消费者才会为你买单。这也是苹果今年在iPhone设计上,突破所有OLED极限,塑造一个完全全屏概念,如果不是这样,iPhone8都可能没办法打动人心。
反过来说量子点,量子点现在所看得到的应用是在背光里加一层量子点的材料,或者膜或者管,但实质上它推出市场的理由就是让电视色彩更加的鲜艳,但这个理由不是特别的颠覆性。
再看今年很热的事件,OPPO R11发布会发布两款手机都是OLED的屏幕,但是在发布上,已经不再说这是OLED,它没有特别强调这是OLED的屏,因为它其实在去年下半年偷偷换成LCD的屏,消费者也不太会知道。两者的差别实际上就是一毫米或者零点几毫米的薄度,加个手机壳马上就感受不到。经过整个市场大概一两年对OLED的翻盘以外,大家清晰的认识到,OLED在市场上能打造中小尺寸上,就是在柔性的产品上面,才能获得市场的支撑。
另外在大尺寸TV部分,LG推得特别的用力,但是我们也看整个产业链的上下,OLED如果要推TV,现在大家都在往印刷OLED在走。日本的JOLED公司已经推出一款印刷式中尺寸OLED,这一步他比LG更快。如果OLED要进入TV这个大尺寸领域的话,可能也是在印刷OLED上有机会,但是没有那么快。大概还是需要两年时间。
从投资这个角度看,所有的人把资金都压入到某个领域的时候,一定会加速整个领域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投资界对OLED这个领域已经是非常明确的,MicroLED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去解决,当它有个突破性发展的时候,就是整个市场往这个方向努力的风向标。
二、CSP将在背光应用中扮演什么角色?
陈雅丽:CSP在超薄电视上机会不大
我跟面板比较相关,从我角度看CSP,CSP就是把LED整个做小做薄,从大尺寸的TV来看,薄的方式有非常的多。前两年,康宁通过玻璃导光板实现。我看到很多超薄的电视,也没有说用到CSPLED。因为整机的薄度低于五毫米的话,基本上用很多方式都可以来克服。我不认为CSP能在超薄电视上有很大的机会。
徐宸科:CSP背光应用还不具高性价比
从CSP性价比来看,在电视背光上不见得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而且电视里面又分侧入式和直下式。而且在电视背光部分,市场已经饱和了,增长率不太高,但是对高阶的,确实是有一些机会。比如索尼新推出来新一代电视,不过但是这个电视卖得非常贵,100寸卖49万9。
刘国旭:两大韩企CSP技术在电视背光应用已超过一半
除了最早飞利浦Lumileds采用CSP做手机闪光,真正较快推动CSP的是两三年前的韩国三星和LG。它们在电视背光中用CSP技术,最初并不是从薄的角度来做,去年它们已经有超过50%的电视背光用到了CSP。我们从去年八月份开始,实际上每个月也交10kk的CSP批量生产,也是给韩国客户。但是我们最近受到EMC电流这些密度增加了,由于中国在主推EMC,所以说CSP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
叶国光:中国从韩国手中接手CSP时 将渗透背光市场
CSP的话,能不能趋于主流,技术层次我不细致讲,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一下。CSP这个概念最早的源头在三星。我觉得三星是有实力从封装芯片做到最后的出海口,所以它会引领一个潮流出来。为什么会有CSP这个概念,我觉得现在韩国所有的动作都是要跟中国做差异化,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LED实力越来越强,如果韩国不做差异化的话,最后一定进入中国这个漩涡。所以三星在做CSP的时候,就把CSP的产品用在它自己的LCD电视背光。LG进来之后,专利都已经布局好了,你要跟它玩,就要跟着它的模式来做。三星一定是最后觉得没有什么利润了,但是它有掌握IT,最后一定是卖设备给中国厂家,然后中国厂家继续来做CSP代工的厂商,所以我觉得CSP,如果韩国开始大量不做以后,中国开始接手的话,我觉得就会慢慢开始渗透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