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清华大学106周年校庆及两岸清华LED人
叶国光 · 2017-04-28 · 阅读 28037
我的清华情节,说说两岸清华的渊源:
还记得六年前冠盖云集的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吗?那一年海峡两岸的两校破例选在同一天共同庆祝100年的清华,我们都知道清华大学创立于1911年四月底,有趣的是两岸都会很有默契的错开一周庆祝这个两岸清华共有的节日,就像今年的清华校庆,新竹清华选在四月第四个周末,北京清华选在最后一周的周末,以前的两岸清华校庆,新竹清华与北京清华都会互派学校领导高层参加共同的校庆,这样的默契从九零年代就开始了,可惜,因为现在两岸关系不好,台湾政府“去中国化政策”也不希望两岸有什么交流,可能这次两岸的清华不会派代表(一般都是副校长)到对方一起庆祝共同的校庆了。
因为在1911年成立,所以海峡这一边的新竹清华校友常常会说清华大学寿与国齐,只是这个“国”是目前只在台湾澎湖金门与马祖有效管辖范围的“中华民国”。一样的校歌,一样的校训与一样的校徽,还有一位在两岸都当过校长的梅贻琦先生,他所说的大学定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育大师之谓也”,至今看来还是那么的掷地有声,敲打着我们的心灵深处。一部清华史就是中华民族寻求自立自强与探索现代化的历史,建校经费源于八国联军之后的庚子赔款美国退还的部分,茁壮于国家内忧外患之时,也是在这个时候培养了中华民族无数的大师与精英,分裂于兄弟阋墙之争,最后发展壮大于两岸对民族未来方向与理念不同的探索之际,两岸清华,一个是大气豪迈锋芒毕露,另一个是谦谦君子深藏不露,各自有自己的特色,也培育了无数的人才。
(图一 北京清华与新竹清华校门图,两校虽然各自发展,但是却有着共同的根源)
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刚好在两岸清华校庆日之间,说一个有趣的清华小故事来祝贺她106岁生日: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后来为北京清华奠基;随着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两岸清华分治,新竹清华也受惠于这笔基金,1956年,清华在台建校,梅贻琦校长借用清华基金利息补贴教授薪水,并兴建宿舍。因为有了这笔经费,新竹清华大学比起台湾其他学校宽裕许多,也因此可以聘到早期留学欧美最优秀的师资,所以新竹清华始终在师资力量与师生比这两个指标位居两岸大学之首。
目前新竹清华基金的经费来源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代管庚子赔款的红利,即使到现在,新竹清华每年还收到庚子赔款支票,外界常误以为清华基金是两岸清华各取一半,事实上是这笔基金仅拨给新竹清华,我刚来大陆的时候,我介绍我毕业学校的时候很多大陆朋友不知道台湾也有一个清华,我会常常跟他们开玩笑说“因为庚子赔款还是认我们这边的清华,所以新竹的清华比较正统,北京那个比较山寨!”从北京到新竹,从庚子赔款、抗日的西南联大、国共内战到国民政府退守台湾,百年的清华,独特身世反映历史纠葛,回首过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时代共有的故事。
(图二 梅贻琦校长的衣冠冢,梅校长是两岸清华唯一的校长)
不同的清华,一样的精英
1949年后,大陆的清华是以培养又红又专的红色工程师闻名,孕育了大陆政治,经济,学术与科技的大量人才,大陆的国家领导人与行业精英几乎都出自于清华。与大陆清华不同,台湾的清华由于地理位置与专业设置的原因,新竹的清华与交大是台湾科技业的摇篮,从事政治的都是台湾大学与政治大学毕业生,鲜少有清华与交大的校友,有时候历史很喜欢开玩笑,红色工程师摇篮的大陆清华大学,培养的人才搞政治也挺专业,少了算计,多了务实,中国大陆这二十多年来建设突飞猛进,成就有目共睹;台湾的政客来自于台大法律与政治科系,巧辩,开空头支票,光说不练,政治斗争,这样的氛围如何规划建设与发展经济,也许台湾未来要学学中国大陆,我们清华与交大的校友要挺身而出,将务实,创新与科学救国的精神注入台湾一潭死水的政治,让台湾能回归往日亚洲四小龙之首的荣光。
(图三 新竹清华的大礼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两岸清华共有的校训)
两岸清华大学的LED人
身为LED与清华人,不得不介绍两岸清华的LED人,台湾清华是一所以理工起家的综合型大学,因此培养了很多LED优秀人才,台湾LED产业早期是以美国海归与台湾工研院为技术基础,逐步壮大发展出来的。
晶元光电李秉杰董事长是清华大学化工博士,在工研院研发出ITO氧化銦锡透明导电层LED芯片技术后创立晶元光电;
清华大学材料系毕业的联胜光电黄国欣董事长与华上光电汪培植博士是美国安捷伦科技回来的技术专家,将美国最新的四元LED芯片技术带回台湾成立国联光电;
新竹清华大学毕业的三星LED副社长谭昌琳博士是LED与激光二极管专家;
以上这些都是台湾LED第一代的开创者,这些五零后与六零后的LED开创者,没有他们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台湾与大陆的LED产业也许会是另一个景象。
第二代台湾LED人大部分都是七零后,他们受到第一代LED人的栽培,学到LED最全面的技术与管理,拜大陆LED蓬勃发展的机会,这批LED第二代才有了广阔的发挥天地。
三安光电,清华同方,聚灿光电与德豪润达都有很多台湾清华人的身影,我的大学学长三安光电翔安厂的总经理张中英博士就是典型代表。很多台湾朋友总是对我们这些来大陆发展的第二代LED人颇有微词,但是放大格局来看,就像我始终认为两岸清华同根同源就是一家,我们LED第二代能在大陆广大舞台发光发热,又何必拘泥于晶元光电,隆达光电,三安光电或德豪润达呢?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只要这个产业能对人类有贡献,又何必苛责我们这些来大陆发展的LED人呢?
(图四 我与三安光电张中英博士在厦门翔安厂区,我们都是LED的清华人)
跟新竹清华不同,北京清华在LED领域培养的人才广度较大,中上游的LED人当属罗毅教授,钱可元教授与邵嘉平博士;
OLED领域的维信诺科技,邱勇教授团队也为中国OLED产业做出非常杰出的贡献;
当然清华同方对LED产业布局也不可谓不大。LED光的设计更是清华的名片,北京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光环境研究所的荣浩磊教授是光环境设计大师,光环境研究所更是LED光设计的黄埔军校;
特别介绍活跃于两岸的袁宗南设计师,袁总在台湾出生成长,台湾的大学教育是他设计灵感的启蒙,在北京清华大学学习建筑技术照明,让他成为两岸知名的光设计大师,他可以将LED光演绎到极致,让LED焕发出非凡的效果,看了他的设计,你会有身为LED人的骄傲感。
北京清华物理毕业的郑见伟先生是“光说故事”的创始人,也是总设计师,跟知名的李健与高晓松一样,北京清华始终可以培养跨领域的全才或天才,计算机与歌唱作曲,电子工程与创作,物理与光的设计,郑总沿袭了北京清华出才子的传统,让全世界看见光的感动。
这就是两岸清华最奇妙的连结,新竹清华毕业的理工科校友,在LED领域刻苦学习,将欧美最先进的技术带回台湾与大陆,默默的将LED做亮做大做强,北京清华的校友, 将LED的灯光利用他们的巧思异想演绎出不可思议的效果,让人看到LED非凡的魅力,一边是默默从事LED行业的技术工作将LED做到普及化,一边是将LED放大影响力,让世界看到LED。美妙的合作,不可思议的清华两岸连结,值得让我们了解与宣扬。
清华校友之间的传承与提携:世代冲突的解决之道
清华校友遍布全球,两岸的清华在海外很多都是同一个校友会,结果形成在中国有两个清华,在美国只有一个清华的有趣现象,我有几个同学在加州,他们参加的清华大学南加州校友会是由两岸的清华校友联合组成,首任会长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先生,两岸的海外清华校友在这样的氛围下相互合作,所以提携后进对老清华人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回想二十年前当我离开校园到社会接受挑战的时候,清华校友的力量令人吃惊,我几乎只是投了几份简历,面试的每家公司全部都是学长学姐面试,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学弟什么时候来上班,也许薪水心里不满意,福利也没谈,但是因为是学长面试进来的,所以在工作上遇到挫折,跟别人比较心里不平衡的时候,我都会有一个信念,是学长给我机会进来的,我不能让他失望,当然学长也会在暗中观察我与关心我,甚至会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他知道这是每一个年轻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就这样不满意的薪水,没有多好的福利,当然还有周遭的人对名牌大学生的特别注意,这些压力就是你成长的动力,即使当下很辛苦,那又如何呢?因为在未来,你得到的会跟你现在的努力付出成正比,当然也会跟你的抱怨次数成反比!很多人会把关系当做不劳而得的助力,我们会把这样的关心与关系当做一个无形的压力,让自己成长,也让别人心服口服。
现在的世界,全球化与中国的崛起,全世界都发生了年轻人因为失落转而对社会怨恨愤怒的问题,这个问题造成了中青年人与年轻的一代相互指责的世代对立与对抗,身处大陆与台湾,在高学历人口大爆发的今天,我始终认为学历只是让你有比较高的高度可以让你看的更远,目标更明确,工作的实践与工作的态度才是检验你是否是真材实料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们的很多大学毕业生宁愿坐在办公室做没有竞争力会被时代淘汰的工作,也不愿放下身段去基层历练,他们不知道那些就算拿着高学历的成功人士,也是经过艰苦的学习与奋斗才能出人头地,有高学历而不去踏踏实实的实践,你永远只会在原地踏步。我认为清华校友的传统是提携与传承,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指责,也没有失望失落对上一代的怨怼,这样的师兄弟传承的经验在世代对立的当下可以让大家参考与深思!
我对清华未来的期许
清华大学是两岸共有与同源的六所学校之一,也是最有名的,除了新竹与北京的清华大学,新竹与上海西安等五所交通大学,高雄与广州的中山大学,南投与广州的暨南大学,台北的东吴大学与苏州大学,当然还有我的家乡桃园的中央大学与南京大学,大家很好奇为什么没有北大?因为当时台湾已经有一所台湾大学了,所以跟国民政府去台湾的北大教授或师生,都去了台大,所以台大从培养日本帝国主义的精英被改造成像北大一样崇尚学术自由的知识分子殿堂。
(图五 东吴大学就是苏州大学的前身,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大陆这里改名为苏州大学了,东吴大学与苏州大学也是同根同源)
清华是两岸之间未来最重要的纽带,如果有一天,也许是110年校庆或是120年校庆,清华毕业的大陆的国家领导人,能到新竹清华参加校庆,110年也许是习主席,120年还不知道,希望也是清华人,这或许是两岸和平牵手未来中国梦的最好开始,展望未来,我们要珍惜两岸共有的资产,开创像LED两岸清华人默契合作的新典范,这是我的理想,也许就是我的中国梦吧!
(图六 新竹清华校园中心保留的北京清华大门模型,不忘本,重传承是清华人的特质)
*注:本文由行家说APP与作家专栏作者葉国光联合出品。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授权或者加入行家说芯片封装群,请联系微信号:hangjia199
· End ·
感谢支持原创的晶元光电对专栏基金的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