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西庐寺-谈谈信仰照明
江海阳 · 2017-04-24 · 阅读 15018
到寺庙里来玩光,我不是第一次了。对待光其实设计师大可不必太严肃,抱着轻松的心态去操弄,也许就成了。
这一次何斌老师邀请我来合肥给中级照明设计师培训班授课,其中有一节是带着学生们实地操作。去年在黄山下的雄村,在一处国保老祠堂里我们大过了一把灯光瘾——封闭的高墙空间内,肃穆的朱熹画像前,我们肆意地用光去投亮檐桷梁枋,甚至是重新定义了光让空间重生,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传统书院的氛围一点都没削弱,并不因为我们解构黑暗中的光影秩序,就让历史没了意境,相反更让人回味到古建筑数百年的沉淀积韵。是的,照明设计就是要玩出“意境”,你要是不懂意境的产生,可以来和我们一起玩一次!
图注:重新思考灯光的来源也许胜过墨守成规的愚就。(摄影江海阳)
图注:在书院现场调度灯光。(摄影何斌)
今年的试验场地在距离合肥四十公里的紫蓬山西庐寺,我上山的时候还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遵命而来。这段时间工作太繁琐,身体持续感冒,令我憔悴不堪。进了寺庙,先和众多学生见面,大家开会聚集,有主持大和尚讲了西庐寺的历史渊源,佛教知识,又带着我们参观寺庙,只见麻栎参天,法殿巍巍,因山就势,溪流潺潺,这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
图注:这是我们要做试验的钟鼓二楼。(摄影江海阳)
佛教讲的是人生的自我开悟,悟什么呢?无非是如何离苦得乐,如何让人生更自在。在佛教的看法里众生皆苦,冥顽不化,六道轮回,历劫难拔。佛陀演法数十年,灵山法会上拈花微笑,会意者也就是迦叶而已。迦叶传阿难,阿难传商那和修,以至于传到那位东来教化的菩提达摩已经是二十八代。从达摩为中土禅宗初祖到六祖慧能,此后“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慧能之后出现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这五个主要支脉。从此禅宗风行中国、东亚,成为佛教的主流思想。
我们现在身处的西庐寺就是一座禅寺。这些年禅成了最热门的词汇,懂不懂的人都要活出“禅意”来,如果你理解“禅”就是一种简单到极致的生活,这也是对的。禅就是让你放下对于生活的执着,抛开外在的诱惑,回归本心,减少欲求。禅宗减少了对于形式的追求,因为一切形式都是外在的现象,不住“色”,不住“空”,不住“心”,这是禅师的开示。“色”——物质;“空”——本相;“心”——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沟通工具。而今天的所谓“禅”化生活却是大大的形式主义,焚香,供佛,极简设计,枯山水……。其实禅就是自由自在。
话题好像扯远了,其实没有。
当代的禅院若看外表那是金碧辉煌,高大庄严。有一次我去常州天宁寺参观,其实我是想看看他们的光环境做得怎样。因为一切信仰都是和光有莫大关系,佛经里讲佛祖在演法的时候会放“大光明”,于是无锡灵山梵宫里就做了一个好大的穹顶,莲花花瓣做修饰,内藏LED灯,形成一个动态的显示屏,播放旋转的七彩变化——原来这就是“大光明”!真是用人的智慧来思忖佛祖了。我一位老兄做了长江边的一座寺塔照明,同样用彩色光让白色的塔身旋转起来,真是媚俗不堪,这是想当然认为这样就是所谓的“七宝琉璃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照明往往做的很差,关键就是用俗世的眼光去理解精神的世界。所以中国人拜佛拜神仙都是有功利目的的,只是在祈求福报,现世报,等于是拿金钱贿赂,贿赂谁呢?天知道。
图注:菩萨前挂这么大的一盏水晶灯,到底是让人看菩萨呢?还是来赏灯?(摄影江海阳)
佛教本来不是这样,但是不这样在中国也兴盛不起来。南北朝是佛教初兴的时期,那时代人对命运和自身是完全不能把握的。儒家解决不了胡、汉大屠杀后的人性麻木问题,于是佛教大兴。用“来世”的果报安慰惶恐的心灵,这和基督教在“米兰敕令”之前的遭遇是一模一样。只是经过两千年的不同道路发展,西方的基督教越来越入世,自律和单纯,所有的教堂都接近最基层的群众,哪怕是教皇的圣彼得大教堂,也是允许民众自由参观,免收门票的。
我们看到在基督教里最崇尚的光是天光,高位顶光,一束光照射在祭坛上,也将人的视线和心灵引拔到遥远的冥想之地。基督教堂强调的是光的戏剧性和表演性,所以你能看到经过彩色玻璃混光以后那种教堂中的玫瑰色和香槟金,这在高迪的“圣家族”里魅惑无比。你也能看到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或者“拉图雷特修道院”中光所呈现的神圣与唯一。
图注:高迪建筑的室内光,完全经过了人为的混合以后,呈现梦幻迷离的神秘主义气息。(摄影江海阳)
图注:柯布西耶建筑的顶光和高位侧光,让室内空间莫测高深。(摄影江海阳)
中国的建筑采光决定了佛教殿堂中的光环境布局。只能是门窗的侧光让佛像亮起来,进了大雄宝殿我们面对佛像,他是受光的,我们是背光。均匀的漫射光充盈在空间中,你是面对佛祖叩拜,整个大殿照度很低。到了晚上几只烛光照亮室内,1900K色温的烛光阴影很浓,让环境飘忽不定,大殿充满神秘。
图注:中国寺庙的采光受限于建筑的构造。(摄影江海阳)
当然也有高大的重檐建筑,利用假二层的侧窗让高大佛像头部亮起来,这些是早期巨大佛像的典型照明手段,比如在云冈石窟里立姿佛像就用在其前方凿洞的形式。据说当年的乐山大佛面前是建有数重的楼阁建筑,江上行船可以看到大佛的面部,这些都早已不传。
图注:在前方开洞让光线照亮大佛。(摄影江海阳)
我在天宁寺看到天王殿的四大天王头部从侧天窗进光照亮,形成“耳光”效果,面部更立体,表情也更生动了。当然天宁寺中的照明手段我是不取的,可以说是完全无视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用很大外形的灯具简单的安装在门扇上,到了晚上形成强烈眩光,我没看到也可以想象到那幅场景。在殿堂里安装冷白的节能灯管,直接过滤了神与人之间的目光交流,很难形成信仰的感召力,在这一点上好像寺院殿堂照明都是这样做的。
图注:高位侧光形成“耳光”效果。(摄影江海阳)
说到我见过的最舒服的、最感人的寺庙照明还是福州涌泉寺天王殿了,每次来我都要寻找不同角度照上几张。弥勒像用玻璃装了木龛围了起来,里面装了两盏钠灯,金黄色的光让金黄色的佛像质地更润。最好的还是两边天王像了,用砖墙砌成围龛再装两盏钠灯照亮,顶射光,面目威肃,作势欲动,砖墙的平实感让人有亲近意,成为视觉的中心。在这样的光环境下你怎么会对信仰无动于衷呢?
图注:难得的佛教寺庙照明,完全是和尚们自发组织的,没有设计师的参与是不是也很好?
年前我参与一座城市的文化旅游照明规划,政府想法很明确,做旅游动线的照明设计,其中有一项是城边的寺院,主持大和尚耗资近亿开凿了一个长度达到数公里的山中洞窟,里面雕满了飞天、菩萨、力士、金刚和佛陀,可堪当代佛教奇迹。这石刻的洞里是无法走线槽和埋线的,如何照亮它?并且很艺术很传神地去体现雕塑的精髓?
方法其实很简单——做可以移动的立柱灯具就可以了。在灯柱上做多向投光,精确计算投光的方向和角度,计算灯具功率,以及在一个数百平米的石窟中究竟布置几盏灯可以实现想象中的效果。当然了,最关键的是这些灯柱必须和洞窟佛教的氛围相一致,你立一个不锈钢架子明显就是错了。
图注:对于洞窟做了不同方向的投光,关键是灯具的设计。
我当时想起佛教中有一种布置在庭院中的装置——经幢,经幢一般为石雕,通高三四米,由幢顶、幢身、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可有佛教经文或者功德人、佛像等,多呈六角或者八角型。我在天台山国清寺见过用经幢改造成庭院灯形式的,感觉效果很好,就是把它改造成多向投光灯柱,估计在国内还没有过。
可见做佛教题材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做对手法和意境。
还来说这次的西庐寺试光,上面讲的这么多都是我当时给学生们讲的内容,我想第一步就让这些水平不一的学生们认识到,你来什么样的空间了?这是一座寺院,而且还是一座并非传统意义以轴线对称形式为特征的寺院,隐于山林,宁静肃穆是它最大的外显。我指着地上斑驳的树影说——“世界上最美的光影就是这些了,最美的时刻就是现在,下午四五点钟,阳光以最柔和的姿态将一切渲染成一种色调。我们来这个寺院,如果让我们来玩灯光,大家一定记着,要用玩的心态来做作业。我们做光的目的是让这种佛教奥妙的教义或者人生哲学能在夜晚体现出来,我不希望大家按照传统思维来做设计。品正光电给了我们一堆古建灯具,他们是按照建筑的外形来设计开发斗拱灯,瓦楞灯,彩绘灯,比如这款抱柱的灯具,从色彩和外形上和古建结合很好,但是今天我们安装的条件有限,甚至我们没有高梯也没有条件来将这些灯具固定在结构上,我不是让大家来做传统设计表达的,你们可以放开了思维去想我就用几盏灯能烘托出什么样的意境氛围?对!我们是做非常规设计的!”
图注:学员们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摄影江海阳)
这个寺院已经做了一些建筑照明,并且在它寺后高坡上还矗立着一座仿古塔,远近十里可见。后来我看了它的照明手法大为不可取,虽然光色都还可以,但是将巨大灯具安装在下檐上,白天晚上看的一目了然,我还是第一次见!古建筑重要的是用“组合照明”形式实现载体的立体感和特殊韵味,怎么是不分地方随意安装?
图注:这就是中规中矩的仿古建筑照明。看似挺亮,实则没有新意,建筑只是为了“亮”吗?
我指着大雄宝殿给学生们看,在立面大门横额上装了一排洗墙灯,两个柱子之间一个,灯具明显和建筑完全不融。理想的照明手段应该是将匾额投亮,选择不同配光的灯具从前檐向下投射。在垂脊两侧装灯将建筑重檐的老角梁和撒网槫木照亮,这样建筑的转角亮了,中间部分亮了。算下来一座大雄宝殿前后我们只需要十几盏灯,包括屋顶照射巨大螭吻的灯具,这就是建筑照明的意境。
古建筑照明的意境是思考出来的,是根据现场情况做针对性的设计。今天我们看到太多不合理的照明现象,已经造成古建筑的千篇一律固化模样。屋顶全亮,立面全亮,历史的、仿古的建筑都是灯火辉煌,这是一种设计流行病。
中国文化中只有传统文化还能称得上“自信”,这包括了古代建筑和风景园林。用灯光去照亮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如果只是几束大投光照明,就像天安门是政治性照明,对于古建氛围营造没有一点作用。意境是美学,更是空间构图、人文情怀。信仰场所更强调意境作用,因为有了意境才能让人欣喜、感动、接纳和产生归属。
因为时间和条件限制,我们这一次只能对西庐寺的钟、鼓楼做照明构思,对学生们讲了这么多佛教的知识和信仰的塑造方法都是在铺垫。现在我告诉他们,剩下的时间需要他们来自由发挥,完全突破灯具的限制,只对光做充分认识,也就是我们想把这两座钟楼和鼓楼哪些部分表现出来,哪些可以隐没去。这就是照明设计的魅力。
图注:研究一下常规的做法是什么样子。(摄影江海阳)
图注:几盏灯就让建筑和环境变的饶有趣味。
图注:学生在上面游走,产生许多巨大影子,这是光和建筑以及人之间的联系。
照明设计就是研究光在空间中的分布,是按照一定诉求和目的的去设计光。比如可以只将钟楼这个牌匾照亮,也可以让光内透出来,也可以将旁边的树木照亮来陪衬这座钟楼。一定要打破常规去思考今天我们的设计作业,但同时又能营造一种不同凡响的“意境”。
这就是我倡导的设计教学,我培养的是设计师,是积极改变现状环境的人,是能有所创新有所阐发的人,是能影响社会引导社会的人,而不是因循守旧的一个讲规矩的聪明人。我的这些学生中有做设计工作的,也有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更有工程公司的管理员。和他们谈高深的设计理论不如让他们亲自面对载体试验一把。
图注:是不是可以将两侧打亮,进而烘托出正面?(摄影江海阳)
天马上就要黑了,学员们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一起接线一起商量,我在旁边听着及时纠偏——我们要的是创意照明,信仰照明,怎么让人产生观察的兴趣以及温暖的感觉?
路漫漫其修远,吾等上下而求索。
图注:内透光与外在的局部光相结合。(摄影江海阳)
图注:建筑与周边树木在光影下产生关系。(摄影江海阳)
图注:树木的一角和建筑形成呼应。(摄影江海阳)
感谢江苏品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本次试验提供了大量灯具!
*注:本文由行家说APP与作家专栏作者江海阳联合出品。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授权或加入行家说用户微信群,请联系微信号:hangjia199
· End ·
感谢支持原创的卓耐普对专栏基金的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