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场到工厂,植物工厂能实现哪些?

农众物联植物工厂 · 2017-04-18

科技的力量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高新产业项目逐渐推而广之,产品配套的平民化,不但能极大的提高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将彻底改变我国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思维,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引起翻天覆地的革命。

农场变农厂

不管是早几年流行的开心农场:用手指点几下鼠标,就能为自己的农场施肥、浇水;

还是现在很多人追捧的新风尚“定制农场”:在阳台种上自己喜欢吃的蔬菜,在城市中享受自然的乐趣;

亦或出现在餐厅里的LED智能种菜机,实现生产消费零距离,新鲜100%。

蔬菜谁在种

“通俗来讲,植物工厂就是工厂化的植物生产,像在工厂里批量化生产产品一样种植农作物”,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植物工厂特点是标准化的种植工序、不间断的生长时间、不受限的生长季节。

在农众物联植物工厂,香椿、车前草、乌塌菜等一排排山野菜生长在“车间”的“流水线”上,它们的根须或浸润于营养液中,或种植在基质中,完全脱离土壤,叶片在LED灯光的照射下蓬勃生长;

在食用菌种植区,一列列的生长架上培育着姬松茸、榆黄菇等食用菌类。这是利用不同作物所需的生长环境各异而采取的综合式、互补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光照、温度、水分、肥料……在植物工厂里,这一切都可以交给计算机系统,温度、湿度、PH值、光照等多种传感器设备集成,实时监测环境中物理量参数。

在人工LED灯光的照射下,农作物可以不间断地生长、根据需要缩短其生命周期,周年化量产;在水肥系统的控制下,营养液和氧气可以“瞄准”植物根部输送养分。

产品花样多

植物工厂的生产技术率先在日本、以色列、丹麦等土地资源紧张的国家成型,其运作模式已经成熟。近几年,我国才逐渐建设植物工厂,并不断推进本土化技术。农众物联植物工厂经过3年平均19代的人工驯化,培养出产品百余种。

作物口感

有人认为,工厂里的蔬菜“口感不如自然生长的蔬菜”。在植物工厂里培植的作物营养依靠营养液,生长时间短,可能在口感方面与自然生长的作物有所不同,但在营养价值上没有差别。同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营养液成分比例的调整,对产品的口感进行调整和改良。

无土栽培早在百年前就解决了理论问题。1840年德国李比希创立了植物的矿质营养学说,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应用,早已充分证明其正确性,得到学界公认。根据这一理论,各种营养液经过上百年的实践、完善,行程一些经典配方,在养分配比方面,其合理性、高效性毋容置疑。应该说更合理、更平衡。至于营养液里元素种类有限,从而导致口感差,理论上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民用化推广

你眼里的植物工厂,认为它们的产品只有农作物,那就真的OUT了!实际上,植物工厂的“产品”还包括向企业、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建设生产设施;工程建造服务;家庭、办公绿色软装服务等,将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推广。

除此之外,针对都市人群希望拥有自家“菜园子”的需求,不少植物工厂都纷纷推出性价比高的“家庭农场设备”,农众物联植物工厂这一款“智慧种菜机”,完全脱离阳光、土壤下的无土栽培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集观赏和实用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