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这家艺术馆好黑啊……
西顿照明 · 2017-03-31
看到标题,大家可能有点奇怪。
什么艺术馆很黑?骗钱还是骗啥了?
实不相瞒,啥也没骗。
小西说的黑,是这个“黑”——
看到这张图,你们肯定会想:这么黑?这灯光是不是不及格呀?跟我们上次看的完全不一样啊……
非也
▼▼▼
小西这次来到的这家艺术馆——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和之前调研的艺术馆,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它们规模有差距:这一次调研的美术馆格局是分散型,分了主展厅和其他展厅(小西来的时候只开放了主展厅,因此范围较小)。
其次,它们的主题不一样:上一次的美术馆主要展示中国书画,而这一次的美术馆是展示现代艺术作品。
最后,当然就是灯光了。既然两者的展品风格不一样,它们的灯光也就不一样了。
在上篇调研里(“西”游记 | 我们实地调研了一家据说灯光不错的美术馆,结果发现……),我们说到好的艺术馆照明要有舒适的观赏氛围、通透的空间感、给人轻松的感受。而在这家美术馆,就有些另当别论了。
它虽然“黑”,但它还不错。
这也是小西今天的调研目的——告诉你现实主义的艺术馆是如何用“黑化”的?
光环境
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以工业化设计为主。展厅里的天花没有做复杂的造型,而是用原始的钢结构元素直接地表现当代艺术的工业风格。
▲图来源于网络,为布展前的场景图,示意展厅的天花设计。
因为主展厅是以临展为主,对灯具的灵活性要求高,可根据展品的不同调试不同的效果。
▲(红线为轨道位置)预留轨道,便于换展品时,调试不同的灯光效果。因为轨道数量比较多,天花周围较暗,避免了看展者的眼花缭乱。
我们再来看看本次展览的内容。
展览信息
“蒋志个展:一切”囊括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形式涵盖绘画、摄影、录像、雕塑及装置。“一切”并非以单纯的编年史方式收纳蒋志多年的艺术实践,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探讨“整体性”如何被构建。
展览的作品是现代艺术风格,主题更为现实、引人深思。因此灯光是故意给环境设置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这里采用了低色温低照度,上下无光,营造“压迫感”。进入艺术馆的同时,已经进入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当中。
因此,这里的灯光并不是暗了,而是在打造艺术氛围。与舒适的观赏环境不同,这次的展厅就是要引起你的“不适”。
投射角度
一般情况下,安装距离与层高是成正比。为防止墙上出现明显的光斑与中心点曝光,安装距离不易太近。因此,展厅以轨道射灯为主,部分采用了远距离投射。
▲天花与地面距离较高,灯具照度较低,照射角度均在展品上,在较暗的环境中同样突出了明暗对比,将观赏者的注意力放在画面上。(测试数据显示色温:3834K、照度:71Lux、Ra=87。)
▲走廊的位置射灯有序排列,但灯具没有展厅内多,因此走廊的射灯照度较高,保持足够的光环境。(测试数据显示色温:3774K、照度:343Lux、Ra=87。)
▲单个轨道射灯投射,光正好打在展画上,光斑均匀,凸显展品的本色。站在这展品面前,你有没一种慢慢被画面吸进去的感觉?
在高处的射灯,天花上星星点点,让展厅的空间感更强,像是在黑夜般的环境下,让看展者对展品的感受更强。
明暗对比
大家可能会好奇,都这么黑了,还需要考虑明暗对比?
当然,灯光是根据展品的风格来定义照明方式,但也依旧保持着一个原则:营造一个看展者能够和展品交流的个人环境。让看展者身处于作者想表达的意境当中,更好地体会展览的主题,引起看展者的思考。
▲整个展厅最亮的地方,就是这幅作品的位置,也是展厅入口。采用亚克力透光,画面更明朗。而四周少量布灯,强调明暗对比。
▲较大的展品采用两个轨道射灯投射, 灯光只打在展品的区域,其他地方无光,打造一个看展者和展品交流的私密空间。(小小地说一下,这个位置若是灯光再往上就更完美了。)
▲同样,天花与地面的距离较虽然较高,但灯光基本都打在展品上,让亮的更显眼,暗的地方几乎无光。
虽说这里很黑,但内容深刻。小西细细琢磨了个把小时才出来,心里还有点小郁闷呢!相信大家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什么风格的展馆,灯光不仅仅只是照亮,还是渲染气氛最佳拍档。